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一世纪中叶至本世纪以来,英国对华政策是其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通过对英国在世纪之交对华政策的考察,阐明英国对华政策的实质在于,以中华帝国的完整和保持形式上的主权国家为前提,最大可能地保护自己在华的优势地位;揭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英国对华政策变化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马歇尔使华与国共停战谈判包爱芹一、马歇尔的使命与美国对华政策1945年11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宣布将派乔治·马歇尔赴华,去调停国共两党的冲突。其直接原因是原驻华大使赫尔利的辞职,而根本原因在于美国此时所急于达到的对华政策目标是使国共两党停止冲突,...  相似文献   

3.
新加坡对华政策是其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新加坡是一个以华人为主体的国家,因而新加坡对华政策显得尤为敏感。受国内国际因素的影响,新加坡对华政策经历了三个演变阶段发展对华贸易,承认新中国,但不与中国进行政治接触;发展对华实质性政治关系,全面发展对华经济贸易关系与合作,但不急于与华建立外交关系;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加强对华合作,全面拓宽、深化对华关系。新加坡对华政策具有三个明显的特色即连续稳定、逐步发展;对华政策与自身的生存政策密切结合;对华政策既受邻国对华政策的制约,又紧随邻国对华政策的节奏。  相似文献   

4.
《天国之秋》一书对英国对华政策从中立到干预再到重回中立的原因、过程与结果进行了梳理与分析,作者认为美国内战的爆发和英国驻华人员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英国对华政策的转变。本文从世界体系、国家和个人层面对上述观点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评价,并探讨英国对华政策中的利益与道德因素。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比关系以比利时在华势力的消长可分为三个阶段:对华索权时期;在华势力膨胀时期;在华特权丧失时期。比利时在华获得的特权主要以经济权益为主兼及其它方面的特权,其获得特权的方式主要是依靠列强支持及条约中的片面最惠国条款,它没有单独的对华政策,其对华政策随其他列强转移而转移。  相似文献   

6.
上海解放前后英国对中共的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海解放前夕 ,英国朝野各界已经看到了中共胜利的必然性 ,因此 ,最大限度地保持其在华利益成为英国政府对华政策的核心。国民党封锁上海引起了英国政府的关注 ,后者遂考虑“采取一些救援措施” ,以防止上海局势进一步恶化。英国各界普遍认为应该寻求同中共合作 ,而不应该与之对立。上海解放前后英国与中共政权的政治接触以及经贸关系的发展为英国在 1 950年 1月初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承认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苏联对华政策:1917-1924年》一书主要阐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至1924年间苏联对华政策的历史发展。该书认为,此期间苏联对华政策是革命与外交的双重政策,一方面,积极参与孙中山领导的中国革命,另一方面,获取在华权益;最后两种政策都取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8.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是美国纵观中外形势,汇集各方意见而形成的。《望厦条约》的签订是这一政策的产物。这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特点是打着“和平”的旗号,攫取片面最惠国待遇等在华的侵略特权。美国这一对华政策,为它日后的所谓“合作政策”、“门户开放”政策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前期,苏联推行援华抗日的政策。使中国坚持抗战,拖住日本,以避免日本对苏联的进攻,是这一政策的基本目标;依靠国民党来实现这一目标,是苏联援华抗日政策的鲜明特色。苏联为实现其对华政策目标,对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反共活动未能起到应有的制约作用,客观上鼓励了蒋介石集团在反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苏联为了其对华政策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中共以斗争求团结政策的执行,从而使中共未能有效地阻止蒋介石集团发动大规模的反共行为。因此,皖南事变的爆发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0.
罗斯福国共联合政府的构想与华莱士使华──兼析赫尔利与华莱士使华政策的异同关绍纪1943年底,美国对华政策特别是对国共关系的政策作了较大调整。罗斯福总统提出了关于国共联合政府的构想,制订了实现中国政治统一的路线。华莱士使华揭开了美国调处国共矛盾的第一页...  相似文献   

11.
二战后,美国政府提出了旨在遏制苏联的“先欧后亚”大战略。美国的国内政治状况并不利于它的实施。杜鲁门政府起初是从遏制苏联的战略角度来看待并处理对华政策的。但为了使大战略得以顺利实施,在国内政治的压力下,对华政策被纳入了反共轨道。之后,美国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开始把对华政策作为赢得国内对其大战略支持的一个筹码。而国会议员、院外援华集团正是利用了这一点,为谋取私利而极力鼓吹援蒋反共。随着1948年“援华法案”的通过,美国的对华政策完全走上了援蒋反共的不归路。对华政策已失去现实性,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个国内的政治性问题,注定了它的必然失败。  相似文献   

12.
美国特使赫尔利赴华调处国共关系时期是美国对华外交史上备受争议的阶段,综观赫尔利使华的全貌可以说没有脱离罗斯福总统所确定的对华政策轨道。赫尔利与驻华外交官和国务院中国问题专家之间在建立"国共联合政府"上是一致的,他们争论的实质是采取"压蒋"还是"压共"的方式实现联合政府。由于赫尔利本人对中国政治形势的错误认识,走上了无条件支持蒋介石的道路,这使美国的对华政策失去了灵活性而更加僵化。以致走上了片面扶持蒋介石政权的道路,这就为不久后美国在华政策的彻底失败预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3.
武昌起义爆发后,中国政局一片混乱。清王朝摇摇欲坠,陷入生死存亡之中;袁世凯东山再起,并出任清政府内阁总理大臣;革命党成立了中华民国,孙中山当选为临时大总统。关于未来中国的政体,拥有最多在华利益的英国的态度至关重要,其态度经历了从支持君主立宪制到赞同民主共和制的过程。分析当时英国政府对中国未来政体态度转变的原因,探究这一转变对中国尤其是当时中国各政治力量的影响,对揭示英国对华政策的实质,进一步剖析当时的中英关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后,对于英国的对华政策,以往我们大多用"强硬"一词概而括之。的确,英国在事件爆发初期仍表现出旧有殖民者的强硬态度,但是也就是从五卅运动开始,英国对华政策基础开始发生动摇。通过对英国外交档案的研究分析,我们发现,英国此时意识到在修改条约问题上必须对中国做出真正的让步,因此在五卅运动中后期,英国对华强硬政策开始发生微妙松动。   相似文献   

15.
鸦片战争前后美国对华政策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来,研究近代中外关系史的学者们认为,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美国虽然未直接参与武装侵略,但从战争开始就是英国侵略者有力的帮凶。然而,仔细分析、研究这段历史的有关资料不难发现,当时美国并非简单地尾随英国,充当其侵略帮凶。鸦片战争前后美国的对华政策是以维护美国自身在华利益为宗旨,遵循传统的孤立主义外交方针,着眼于扩大远东国际贸易市场,对中国实行经济和外交侵略,利用英国侵华战争的胜利,在中国攫取了更大权益,并且奠定了此后美国在华推行门户开放政策的外交基础。1 自十八世纪末至鸦片战争前,美国对华贸易自始就是在同英国的竞争中进行的。当时,外国在中国的贸易只限于广州一处口岸。而“美国人在广州只有一个愿望,即保持贸易按照他们的竞争者所享有同样有利或更加有利的条件继续开放给美国人,所谓竞争者主要是英国人。”美国人的这项“愿望”就是利益均占原则,即在不  相似文献   

16.
本文较全面地论述了二战期间英国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及其实质,论述了国民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人怎样独立自力开展抗日斗争的。  相似文献   

17.
评朝鲜战争初期英国艾德礼政府的对台湾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战后英国对华政策有明显的两面性,但是艾德礼政府在朝鲜战争初期曾反对美国侵略中国台湾的政策。英国承认台湾属于中国,应该归还中华人民共和国,并认为这是解决因美国侵略而引起的台湾海峡危机的唯一办法。英国的上述政策对缓和远东紧张局势起了一定作用。研究这段历史,对处理复杂的国际关系,争取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8.
房乐宪  张雪儿 《国际论坛》2024,(2):117-133+159
自约翰逊政府上台以来,中英关系持续遇冷。2022年10月,里希·苏纳克接替特拉斯成为新一任英国首相。回溯苏纳克上台以来的对华认知表态发现,英国近期对华认知出现某些调整,开始展现重新与华接触的积极意愿。本文认为,俄乌冲突背景下,英国对华认知变化是由一系列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部因素包括英国社会内部多种难题亟待解决、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加以及保守党极端势力的政治掣肘;外部因素包括英国难以忽视其他西方国家的访华热潮、难以回避中美战略竞争加剧的现实冲击以及英欧关系再平衡的需求。苏纳克政府缓和对华认知,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英关系的未来。一方面,调整对华认知可能有助于重启中英双边关系、拓展双边合作空间以及助力“全球英国”的外交战略。另一方面,英国“两面性”对华政策的持续也可能进一步增加中英双边关系的复杂性,且英国对华政策的强意识形态色彩近期可能难有太多改变。总之,英国近期对华认知确实出现某些较以往积极的调适。准确把握此窗口期,探寻重启中英交流与合作的多种渠道,挖掘双边合作潜力,对双边关系的改善与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英国与中日甲午战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后,英国始终推行纵容日本侵华的政策。本文对英国这一政策在中日甲午战争各个阶段的表现形式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着重指出英国推行这一政策,目的在于利用日本遏制沙俄在华扩张势力,维护并扩大英国在华权益,《马关条约》的主要受益者是日本,其次就是英国。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史学界长期流行着一种说法,即从1948年初开始,美帝国主义鉴于蒋介石集团的腐朽统治所造成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危机,美国政府已逐渐把蒋介石视为障碍,并开始酝酿在中国寻找新的代理人,于是策划了一个“换马”阴谋,逼迫蒋介石下野,扶植李宗仁上台,以维护美国在华势力产这无疑向人们表明了蒋介石的下野、李宗仁的上台是和美国的支持密切相关的。然而综观这一时期历史的发展以及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不难看出,这一说法颇有些牵强,并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本文拟就对此提一点浅显的看法。一、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1946年,国民党蒋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