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120-123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契机,二者协同发展会加速农业产业规模的扩大和经济效益的提升。统筹规划缺乏、数字贫困凸显、品牌建设落后、土地利用受限等问题制约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协同发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协同发展的理念,市场协同、产业协同、效益协同是发展的原则,多元经营、品牌发展、网络技术支持是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3.
国内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体闲农业旅游是旅游方式由传统观光型向新兴的休闲度假型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观光农业旅游的高级形式。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消费观念和水平的变化以及休闲农业旅游自身的特点和功能,休闲农业旅游将呈现两种发展趋势,一种朝综合化、规模化、大型化的方向发展,另一种则是朝特色化、精致化的方向发展。因此,我国在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产业时应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突出特色、打造精品,加强管理、提高质量,走政府主导、村民参与,依靠科技进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基于“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视角,对黄山市的体育旅游优势进行了分析,认为有利的政策支持、丰富的自然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优越的区位交通条件、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潜在的旅游消费市场是黄山市发展旅游产业的主要优势。基于此,结合黄山市体育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今后的发展策略:加强宣传,提高对体育旅游产业的认识;深化体育旅游项目内涵,开发精品项目;积极申办大型体育赛事,加快旅游基础交通设施建设;完善专业化人才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5.
文章论述了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趋势和黄山市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的必要性,并在分析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快资源开发、加强服务配套设施建设、走区域联合发展道路等推进黄山市休闲度假旅游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修学旅游是旅游者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丰富阅历为目的的旅游活动。黄山市是安徽省的龙头旅游城市,具有开发修学旅游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通过分析我国修学旅游开发的现状和黄山市发展修学旅游的条件,阐述了黄山市修学旅游开发的原则和策略。 相似文献
7.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刍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崔峰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4):103-109
作为一种新的遗产类型,农业文化遗产几千年来渗透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知识和技术,是自然与文化的结晶,对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随着"全球重要农业遗产系统"(GIAHS)保护项目的开展,关于农业文化遗产的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对其旅游研究也开始起步。在界定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性旅游开发概念的基础上,从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属性、旅游市场需求特征以及当前农业文化遗产面临的挑战等方面入手,分析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机理;最后,结合当前农业文化遗产的实际情况,提出保护性旅游开发的三种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8.
旅游区域经济效应──安徽黄山市案例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陆林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997,(2)
旅游区域的经济效应决定于旅游花费的总量、旅游花费在区域经济中的漏损,区域经济规模,旅游业与整体经济的关联等等。近年来,黄山旅游区设施条件逐步改善,旅游人数大幅度上升,经济发展很快,但与先进地区比,差距还是很大的。为提高该旅游区的经济效应,必须围绕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区域经济,改善各方面条件;增加购物、度假等旅游项目,提高旅游花费总量;减少其在经济区域中的漏损;充分发挥旅游业为中心的各项经济事业的效益。 相似文献
9.
考察台湾休闲农场,发展广州农业旅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国扬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台湾休闲在场是农业生产和休闲旅游发展最佳结合体,是利用农产品生产每一过程进行包装推销、提供旅游观赏、参与、体验、品尝与购物等旅游活动,其发展动力来自较高水平的城镇化。广州发展农业旅游的条件基础不逊色于台湾,但现实上是落后了。为此,广州要以农业土特产旅游为突破口,进行科学化规划、基地化建设、规模化经营,以公司+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重点建设3个多品种、规模性、多功能、示范性衣业土特产旅游农场,从而带动和促进广州农业旅游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数据源,对国内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研究进展进行知识图谱分析。研究发现,经过三个发展阶段,相关研究成果渐趋多元化,作者群及研究机构呈集中与分散并存的格局;研究议题主要包括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旅游对遗产的影响、遗产旅游参与及利益分享机制、遗产地产业融合发展等。建议未来研究进一步聚焦农业文化遗产与系列国家战略的契合点,探索多学科跨学科介入,强化对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基础问题的关注,关注多种类型的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等。 相似文献
11.
许青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3(2):139-150
农业文化遗产以一种复合活性生态而存在,不仅呈现出明显的生态系统性特征,在遗产地发挥着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而且融合了与之关联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系统的诸多要素,是人类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而形成的独特的“生态与人文复合系统”。从该系统的视角梳理国外农业文化遗产相关实践动态后发现,国外农业文化遗产在分类、保护,以及开发利用实践中由于遵循了该系统的关联性、整体性与协调和谐性等原则,从而逐渐形成了有利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可持续利用和发展的良好模式。这对当前我国重系统的生产功能、轻生态功能和重局部修复、轻整体保护的中国生态农业应该如何保护与发展,在理论、管理、政策、实践上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探索建立农业文化遗产地的自我修复和生态持续发展机制,不仅是实现农业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和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文化、社会、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强烈要求,也是应对生态与环境问题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2.
对黄山市红色旅游业发展的思考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山市具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但目前开发利用的程度还不够.发展黄山红色旅游资源的主要措施包括:整理研究红色文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其它专项旅游相结合,开发红色旅游产品,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联手与合作. 相似文献
13.
农业文化遗产地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比较新的遗产类型,关于如何对其进行保护与开发,在国内尚无先例可以借鉴。本文首先探讨了农业文化遗产地开发旅游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提出生态旅游是有效进行农业文化遗产地开发与保护的最佳选择,其对遗产的保护性倾向是开发旅游的应有之义。文章将农业文化遗产界定为介于自然遗产、文化遗产与农业景观之间的一种特殊遗产类型,并从世界遗产地生态旅游和农业生态旅游的开发中获得启迪和借鉴经验,以指导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生态旅游开发。最后,本文从空间布局、产品开发、环境保护和经营管理4个方面探讨了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旨在为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生态旅游开发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4.
北京不仅保存了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保留了极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和弘扬文化的多样性。抢救和保护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日益迫切地摆在了北京乃至全社会的面前。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传承中华文明、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徐海燕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6)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自21世纪始进入中文视野,2004年在辽宁地区重新引起社会重视,但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中,诸多原因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消失。虽然保护和抢救的时机稍纵即逝,但是开发利用却可以长久地进行,其中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以及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应注意民间文化遗产有形和无形的结合,开发和保护并重;整合和协调各方面的利益诉求;制定和落实相关的政策法规,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的管理,同时合理引入旅游市场机制,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6.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在认识上要处理好继承和利用的关系,深刻理解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在实践中,要把保护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放在首位,做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并重;实施遗产的数字化战略,寻求遗产在当代的可持续发展;申报“世界遗产”,旨在提高遗产的保护意识;遗产保护和现代化建设同存共荣。 相似文献
17.
以黄山风景区为例,运用多学科的相关理论,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访谈,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遗产旅游地居民社会文化影响感知进行研究,旨在为当地政府制定旅游业发展规划及政策、加强管理和进行市场营销提供科学依据,以促进遗产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论土家族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对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祥贵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3(5):6-9
科学界定土家族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对象,是法律有效保护的关键。本文从比较法角度,论证了土家族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对象应包括精品物质文化遗产、一般性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莉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10-14,31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为了更好地开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首先从理论上厘清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在的文化属性及潜在的经济价值两个层面具体解析,认为"开发"与"保护"二者之间自然蕴涵着和谐共生、内在一致的关系,这一理论认识是实践中有效"开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