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姜雪丽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宪法的司法适用具有理论和实际的双重意义。在对宪法司法适用这一概念理解的基础之上,指出宪法司法适用具有三大法理基础:一是宪法的法律属性;二是宪法至上;三是权利保障的终极性目的性价值。 相似文献
2.
论宪法的司法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维雁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2)
宪法司法化是指宪法规范由法院适用的过程,它是宪法法律性、宪法至上及保障人权的价值目标的根本要求,对宪政和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宪法司法化的总体思路应当是:赋予法院宪法解释权,建立以人权保障为核心的宪法审判制度。 相似文献
3.
顾建亚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2(2):65-69
立以足于以人为本的法学新理念,创建以人为本的宪法文化对于宪法的真正实施和宪政功能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以人为本是法的本元价值、宪法规范的核心体现、宪法生命的根本需要、现代法治的根本保障,因而是宪法文化的价值核心与精神内涵。宣传教育、制度建设以及加强宪法本身的发展是建构宪法文化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4.
论宪法隐私权的法理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军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9(1):92-99
隐私权已经或正在成为一种国际社会和各国广泛承认与保护的基本权利,保护个人隐私是维护人格尊严和促进个性发展的基本条件。宪法隐私权之法理基础在于维护人格尊严。 相似文献
5.
梁光晨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2):127-132,140
宪法是人摆脱神权、王权和其它桎梏的革命产物。近现代宪法的形成过程,也是人对自身的认识和反省过程:从资产阶级革命所倡导的“人人生而平等”成为立宪指导思想,到当代确立的“以人为本”的制宪观,人始终是宪法的灵魂和目的。宪法中的人是自由的人;宪法中的人是享有人格尊严的人;宪法中的人是享有权利的人。充分保障和实现人的自由、人格尊严和权利,是近现代法治的一项重要原则。世界宪政史就是一部人的自我发现史,也是一部人维护人的自由、人格尊严和权利的斗争史。 相似文献
6.
法治建设中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就是一切从人的合理需要出发,提高人们的权利观念和法律意识,保障公民公正、平等的自由发展空间.谁要反其道而行之,则必将运用法治的手段予以匡正. 相似文献
7.
工会权力①作为一项隐蔽的社会公权力,其权力行为如对劳动者组织工会享有批准权、将工会会员资格与分享公共福利挂钩、调配处置下级工会财产等,已与会员受宪法保护的基本权利如结社自由、财产权等发生冲突。而在现有法制框架内,囿于民事诉讼审理对象之有限性和行政诉讼受案标准之藩篱,二者冲突的诉讼协调途径遭遇梗阻。有权利必有救济、有权力必有规制之基本宪政原理,要求宪法必须发挥其公民权利保障书和权力规制最高法的效力,有效规制工会权力、保障公民权利,协调二者之间的冲突。通过构建宪法诉愿诉讼制度,能够弥补诉讼协调机制之缺漏,进而有效化解工会权力与会员权利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8.
李寿荣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33-35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是宪政的基础与依据。宪法修正案是对宪法的完善和补充,它体现了宪法灵活性与稳定性的统一,与宪法具有同等的效力。我国宪法的四次修正案体现了宪法规定由国家公权力向公民私权利,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国家的整体意识向公民个体意识,由一党执政向全民参政,由法制向法治的转变,并始终贯穿民主和谐思想。宪法修正案具有十分重要的宪政意义,它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宪政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崔英楠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2(6):129-134
公民宪法权利从最初非可诉性到当今的司法适用,是现实的迫切需求,是历史发展的逻辑结果,也是人权宪政理论的本质要求。传统上宪法权利的司法适用分为间接适用和直接适用,但都是针对公权力而言,而兴起的"对第三人效力"理论则对该传统理论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10.
近代权利宪法化探析——从宪法的产生看“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龚向和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39-41
近代自然权利学说的兴起 ,促成了近代宪法的产生 ,引起了权利宪法化的广泛立宪运动。先验式权利与经验式权利是权利宪法化的两种权利来源。而成文与不成文成为权利宪法化的两种基本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1.
欧卫安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6):83-87
作为现代刑事诉讼中的一项基本法律制度 ,刑事辩护制度的生成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本文反思了传统法学理论在刑事辩护制度的理论基础方面的狭隘认识论观点 ,在吸收当今理论界的一些开拓性观点的同时 ,提出作者对刑事辩护制度理论基础的再认识。本文认为 ,程序主体性理论从平等理性的角度奠定了刑事辩护制度的伦理学基础 ,民主原则则从合法性角度为刑事辩护制度奠定了政治学基础 ,而对立统一规律构成了刑事辩护制度的认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吴传毅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6(3):91-94
确定法治的治国方略和具体措施 ,是人类进步与文明的表现 ,也是人类苦苦思索和价值选择的结果。法治的理论基石为民主治国论、权力控制论、法治优越论。民主治国、权力控制均离不开法治的确认与保障。法治优越于人治是人类历史的经验教训和总结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探索,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鲜明的人本价值取向,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继承和创新.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始终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上官丕亮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66-71
长期以来我国宪法未能得到很好实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宪法文化缺位。一国的宪法文化决定着一国的宪法命运。宪法的实施需要以宪法文化为基础。百年来我国虽制定了一部又一部的宪法,但宪法文化并没有形成,由此可见我国宪法的实施状况不甚理想。中国宪法实施的未来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宪法文化的养成。在大力培育宪法文化、推进宪法实施的过程中,要进一步重视宪法文化的作用及其培育,而不要过分苛求宪法文本的完美。政府和政党要带头养成守宪护宪的风气和习惯,同时每个公民都应当而且可以为宪法文化的形成做出贡献。人们既要充分认识到宪法文化培育的长期性,又要对未来充满信心。 相似文献
15.
陈金钊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5(3):30-42
纯粹的法治论者在我国并不多见,因为我们无论是对待宗教还是法治,都是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法治命题或理论的矛盾表现得特别突出。这不仅是因为专制与法治长期较量,而且政治始终绑架法治,权利一直屈从于权力。形式主义的法治理念很难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根,实质主义的思维方式却大行其道。因而,在思维方式上总是政治压制法治、克制屈从于能动、情感抑制理性、法律依顺道德。后现代法学打着法律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旗帜,对法治不断的解构,人们似乎已经失去了对法治的信心而表现出绝望,尤其是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在思想意识形态中位置颠倒等等,使得法治论者只能在痛苦的思索中挣扎。社会需要一批捍卫法治的卫道士来弘扬法治的基本理论。 相似文献
16.
论法定权利的实现——以法社会学为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孝文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2(5)
法定权利的实现是抽象的法定权利在现实社会中的再次认同,属于法定权利的第二次飞跃。在法社会学看来,法定权利在其实现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障碍,权利立法的超前、设定权利的法律规则不完善,以及权利实现过程中的主客观因素等是阻碍法定权利实现的主要障碍。为实现法定权利,需要慎重对待权利立法以防止权利泛化;需要认真对待法定权利救济以防止权利霸权化;需要加快经济发展以达到法定权利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7.
王学栋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21-27
宪法具有司法适用性,已成为当代宪法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但是,在我国,由于认识上的偏差、理论研究的缺失以及不适当的司法解释,学术界和司法界普遍认为我国宪法不具有司法适用性.本文认为,作为对当代宪法发展趋势的积极回应,我国宪法应当具有司法适用性,并且我国宪法司法适用性具有法律的、实践的充分依据. 相似文献
18.
根据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我国目前实行二元一级司法解释体制,即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分别对法院审判工作中和检察院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法规的问题具有解释权。本文从司法资源、司法效益及公正、法制统一及检察机关职能等角度出发,认为应取消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解释权,并提出建立最高人民法院和高级人民法院一元二级司法解释体制的设想。 相似文献
19.
赵琳琳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1):61-65
被追诉者的知情权是指被追诉者对公安司法机关的诉讼活动,依法享有的了解案件有关情况及法律依据的权利。被追诉者的知情权是其行使其他诉讼权利的基础,体现了被追诉者的诉讼主体地位。充分保障被追诉者的知情权,有利于实现程序公正和诉讼民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