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按劳分配所体现的平等权利,“按照原则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权利”。马克思这一论断,曾被“四人帮”肆意歪曲,作为他们否定按劳分配原则的“理论依据”。“四人帮”之所以这样搞,是为了反党反社会主义,这是大家都清楚的。但从理论上怎么正确理解马克思这一论断呢?现在有各种不同的理解,主要有三种:第一种认为“按劳分配的‘资产阶级权利’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权利,它决不是什么‘资本主义因素’”(《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第97页);第二种认为按劳分配是无产阶级权利;第三种还是从资产阶级的原意上去理解“资产阶级权利”的(薛暮桥:《中国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
根据"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的论断,马克思将从资本主义国家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过程划分了三个阶段:"革命转变时期",即政治上的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这一理论在宏观方面描述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基本特征:经济上的"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和政治上的"国家走向消亡".这一理论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再认识这一理论,对我们今天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基本国情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形态近几年来,随着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深化,人们已认为,人类社会发展五阶段说是斯大林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首先这么明确地提出来的.在马克思的原著中,并没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五个阶段,而认为是三个形态.这三个社会形态,第一是“最初的社会形态”,或名“原生的社会形态”、“古代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或“史前社会”;第二是“第二大形态”,或名“次生的社会形态”,即“阶级对抗的社会”,或“文明时代”;第三是共产主义社会形态.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是这么说的:“人  相似文献   

4.
经济体制改革就是除旧布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科学论断的确立,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正在全面展开。在这个进程中,社会各方面都在发生着新的变化,其中之一就是个人消费品分配方面的变化。在这方面,目前已经出现了许多新的具体形式,但从理论上看,值得重视的新变化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产品经济中的按劳分配正在向商品经济中的按劳分配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实行的按劳分配原则,是以马克思关于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必须实行按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理论为依据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写道:“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上……,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2页),有些同志便由此逆推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之所以实行按劳分配,还因为劳动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这是值得商榷的。首先,“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上……,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并不能推论出社会主义阶段“劳动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至多只能认为,社会主义阶段“劳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曾经设想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关系,采取社会所有制形式。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谈到的这种所有制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实行单一的社会所有制,按劳分配,没有商品货币关系,消灭了剥削和阶级。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对社会所有制的基本点也作了论述。他们所论证的社会所有制关系,是以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资本主义化为前提条件的。在这个基础上所建成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成熟的或者叫做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目前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还没有一个具备了这样成熟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一)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指出:“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就是说,我国当前的经济体制改革,不仅仅是改革生产关系,而且也要改革上层建筑。为何改革经济体制还要包括改革上层建筑?我认为这必须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及其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方面来认识。对社会发展中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早就有过明确的阐述,他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马克思恩格新选集》第二卷第82页)在这里,马克思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划分出三个基本领域,并抽象出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个基本范畴,揭示出社会发展过程中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三个不同的层次上说明了社会结构中它们各自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划清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界限。马克思的论述无疑是我们坚持唯物史观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8.
一一提到按劳分配,就自然使我们首先注意到马克思的按劳分配思想。对马克思的按劳分配思想作出公允的评判,是我们探索现实社会主义按劳分配模式体系的基本前提。我认为,马克思的按劳分配思想可以区分为按劳分配的基本规定性和按劳分配模式两个部分。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是在他分析和考察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过程中提出来的,其基本规定性是: 第一,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与自己的劳动成果紧密联系。第二,按劳分配个人消费品,实现等量劳动的交换。第三,在同一公有制范围内实行统一的分配尺度,实现劳动者的平等权利。  相似文献   

9.
<正>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分配关系本质上和生产关系是同一的”,“分配关系不过是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还不很高,个人消费的分配只能实行按劳分配原则而不能实行其他原则,因而按劳分配也就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正如列宁说的那样:“人类从资本主义只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即过渡到生产资料公有和按劳分配。”可见要坚持社会主义就不能不实行按劳分配。正因为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又同每个劳动者的物质利益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建国三十年来,在历次的政治路线的斗争中,它往往成为经济理论战线斗争的内容之一;同时它也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对于应不应当贯彻按劳分配和如何贯彻按劳分配的问题,不仅为理论界所重视,而且为广大的实际工作者和工农兵群众所注意。这大概是按劳分配理论问题的讨论所持续时间最长、反复最大、参加人数最广、发表文章最多的原因所在。下面我们就按照时间顺序来回顾一下三十年来按劳分配理论问题的讨论情况,同时也简要地谈一点我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讲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时提出:“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但他讲到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按劳分配”问题时,前面并没有提到“各尽所能”。是斯大林开始把“各尽所能”与“按劳分配”联在一起的。他说:“这是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公式。”斯大林科学地发展了马列主义的“按劳分配”学说。  相似文献   

11.
钱立火 《兰州学刊》2004,2(4):90-91
马克思的历史分明理论很丰富。本文选取了《资本论》中涉及的三种。第一种广为人知 ,即把社会形态划分为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等。而第二种、第三种分期理论注意的人不多。马克思的三形态理论则仍然是原生态的 ,非常有活力。而且 ,这个理论正确地分析了资本和市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实际上可以被看成是邓小平理论的源头  相似文献   

12.
在《科学社会主义的三级模式》(见《兰州学刊》1981年第4期)一文中,我们提出了社会主义三级模式的概念,即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第一级社会主义模式;列宁、斯大林所建立的第二级社会主义模式;中国实践中的第三级社会主义模式。现就第三级社会主义模式的内容和质的规定性作初步探讨。 (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地描绘了未来社会主义(即我们所说的第一级社会主义模式)的蓝图:作为共产主义低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归整个社会共同占有,社会通过它的代表——国家来实现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这一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消灭了人剥削人的现象。整个社会是一个生产的主体,由社会根据生产资料,特别是根据劳动力来按排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两次大的飞跃:作为一种学说,经历了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经历了由理想到现实的飞跃。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完成了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哥达纲领批判》一文对科学社会主义进行了比较集中的论述。在这本书里,马克思第一次把共产主义社会分为两个阶段,并且认为第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阶级、剥削和阶级差别消灭了,国家消亡了;商品货币关系不存在了;实行计划经济。马、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中,在批判资产阶级经济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地科学地论述了关于社会再生产的基本原理。虽然《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但由于任何社会生产过程都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和特殊的社会形式的统一,如果撇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那么,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的一般理论,就远远超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界限。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曾指出:“马克思的再生产公式决不只限于反映资本主义生产的特点,它同时还包含有对于一切社会形态——特别是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发生效力的许多关于再生产的基本原理。”从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经验看,斯大林的这一评论也是十分正确的。这里,我就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协调发展问题,谈以下几点学习体会。  相似文献   

15.
一、正确认识我国现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着极其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一个发明。马克思在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初期认为,资本主义灭亡之后,就将代之以“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经过认识的深化,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社会,由于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因而不可能一步到位,还需要一个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马克思称它为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现在,我们又提出作为共产主义初级阶…  相似文献   

16.
按劳分配是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提出的,但是社会主义的实践在许多方面超出了马克思的设想,因而使按劳分配理论遇到了不少问题。 第一,马克思设想的社会是不存在商品经济的社会,没有货币流通,按劳分配是直接以劳动的自然时间为尺度,通过发劳动券实现的。而实践证明社会主义还是商品经济,按劳分配还必须通过货币来实现,而货币并不象劳动券那样是自然劳动时间的直接凭证。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是以发达的社会主义为前提的。马克思明确指出它赖以存在的客观经济条件和特点:第一,这种“按劳分配”是以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为基础的。第二,已经不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第三,货币已不存在了,“按劳分配”的方法是通过“劳动证书”来进行的。第四,这里通行的是调节商品交换的同一原则,即等价交换原则,因而带有旧社会的“痕迹”。按照恩格斯关于逻辑研究方式的说法,这种“按劳分配”,就是一种“完全成熟而具有典范形式”的“按劳分配”,或者说,是完全的“按劳分配”。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围绕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考察了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相联结的流通过程,创立了科学的再生产理论。马克思关于再生产的原理是从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得出来的,那么,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经济是否适用呢?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论及到这个问题。列宁、斯大林对此也作过明确的论述。列宁指出,马克思对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分析,“甚至在纯粹的共产主义社会里,不也有Ⅰ(V十m)和ⅡC的关系吗?还有积累呢?”(《对布哈林<过渡时期的经济>一书的评论》,人民出版社1976年12月版第3页)斯大林说:“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的这一切基本原理,不仅对  相似文献   

19.
对商品拜物教的含义问题,国内外经济学界历来有三种说法:一说商品拜物教是产生于商品经济社会生产关系的一种崇拜商品的迷信观念,权且称为观念派。二说商品拜物教是商品经济社会生产关系基本特征的理论抽象,即物人格化、生产关系物化这种经济现象的形象概括,且叫作生产关系特征派。三说商品拜物教是商品经济社会生产关系物化的经济现象和由此产生的崇拜商品的迷信观念的统一,可称作综合派。第二种意见过去有过,去年又有同志撰文重申,我赞同这种观点。下面主要针对观念派说一点粗浅的看法。拜物教这个范畴,是马克思首先提出的。他是怎样提出这个范畴的呢?我们不妨重温一下《资本论》第一篇第一章的内容结构。该章共分四节,马克思从商品出发,第一节分析商品的两因素,第二节分析决定两因素的劳动二重性,第三节分析价值形式的历史发展  相似文献   

20.
胡培兆同志在1982年第4期《社会科学研究》上发表了《按劳分配的两条曲线》的文章。我基本上同意他的观点,但如能作一些补充说明,就更完整。一、对按劳分配历史发展的阶段性曲线的补充胡文谈到,由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有一个产生、发展、成熟最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历史过程,因此,作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组成部分的按劳分配原则的实现过程,亦可分为基本实现阶段、完全实现阶段和逐步被按需分配取代的阶段,并用一条抛物线形象地表现了这个过程。如图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