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苏格拉底哲学主体意识的觉醒与古希腊民族精神的转变相应,促进了古希腊文化与哲学的变革。在礼俗上,主体意识的觉醒使城邦伦理转变为个人道德;在宗教上,主体意识使神谕转变为理性神;在哲学上,苏格拉底哲学主体意识是对希腊自然哲学和智者哲学主体意识的扬弃。苏格拉底理性主体意识处于希腊精神哲学的上升时期,是柏拉图哲学和亚里士多德哲学的理论准备。苏格拉底哲学主体意识直接开启了希腊哲学的繁荣时代,其哲学主体意识的觉醒使希腊的文化和哲学都达到了繁荣。  相似文献   

2.
在西方哲学产生之前的古希腊就已经孕育了古希腊的哲学思想,古希腊哲学脱胎于它的宗教。哲学的产生需要人的思维意识的抽象和独立,它随着人对斯芬克斯之谜的回答而出现在人的头脑中。试图从古希腊的原始部落宗教到后来的奥林波斯教和狄奥尼索斯-俄耳甫斯教为脉络,来解析人的意识发展过程,认为人对其本身的自我意识开始从朦胧混沌中清晰,自然和人自身也都作为客体逐渐成为人的思维对象。在这样的过程中,古希腊的宗教完成了对人自身意识的启发,人的意识的觉醒作为哲学思考的基础成熟起来,为哲学思维的产生准备好了思维上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康德将他的理性批判事业推广到宗教领域,限制宗教于纯然理性界限之内.“道德上恶的人能否弃恶从善以及如何弃恶从善”成为批判的宗教哲学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这个问题不是匍匐在信仰之下的理性依靠信念能够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只能在纯然理性界限内联系道德信仰由实践理性来解决的问题.康德通过批判实践理性,证明了道德情感是一种尊重理性自律而产生的对道德法则敬重的情感,又以“动力一关切—准则”三个连贯的概念分析道德的纯粹性,并依据“责任”概念批判基督教伦理原则——“爱的诫命”,最终基于人之有限性原则证成人只能在实践理性所限定的道德领域实现弃恶从善的心灵转变.康德所完成的批判考察,理性地解决了宗教与哲学、信仰与理性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为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奠定了必要的理性基础.  相似文献   

4.
责任伦理是公共健康伦理的实质和核心范畴。角色责任意识、整体责任思维和道德自律精神作为责任伦理的基本要素和本质特征,也是公共健康伦理的题中之义和重要属性。公共健康道德责任的主体包括公共健康专业人员和政府、媒体、企业及公民个人等公共健康活动内外所有相关者,前者承担公共健康职业责任,后者与公共健康专业人员一起承担共同责任。公共健康道德责任的内容包括追溯性和前瞻性两种性质的责任,前者是以追究公共健康主体行为过失为主的过失责任,后者是针对公共健康活动风险、以未来行为为导向的预防性责任。公共健康道德责任的限度呈现出从“有限责任”向“无限责任”延展的趋势,前者是主体在公共健康活动中的角色责任,后者则是对整个社会和人类健康负责的普遍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5.
人类对于艺术的审美判断过程中必定持有一定的道德伦理观,因此作为人类重要审美对象的艺术作品除了传达美感之外还体现了一定的道德意志。人们之所以欣赏艺术作品是从自己的道德观念出发进行判断的,这使艺术负有了一定的责任,那就是艺术作品不但表现美,其所呈现的道德伦理观念也不能只为了满足个人的审美趣味而违反公众道德。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下半叶的捷克现象学深受胡塞尔影响,形成独特的现代化批判理论。其代表学者帕托切克指出,现代性的危机是意义的危机,主张战胜“日常规则”,将“灵魂的忧虑”融入责任与义务。换言之,捷克现象学是对现代非人格化现象的哲学反思,它将阿基米德支点重新由人的主体移向外在,将价值的探求追溯到前笛卡尔时代,即承认自由、德性和良知等价值根源于外在的超验之物,从而将认识论的探讨转变为本体论的探讨。通过对超验、良知和责任等命题的阐述,捷克现象学为陷于道德相对主义的现代欧洲人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从超越性的哲学路径证明了康德关于自由原则的一条定义,即有别于自然法则的自由法则是道德的法则。  相似文献   

7.
伦理学范畴内的"责任"不同于其他学科内的"责任",更具有"美德"的含义。责任感是人类才有的高级意识,在复杂的道德选择过程中,没有道德权威,道德责任就是一个空洞的概念。随着人类的行为及其后果的扩大,有理性的人类"类"群体越来越取代个体人成为责任的主体,伦理语境中"责任"的研究对象应不仅包含对人的责任还包括对自然界的伦理义务。责任伦理问题的兴起体现了伦理学工作者对责任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政治社会学的古典阶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直至18世纪的启蒙运动。古希腊时期的知识传统是在哲学意义的伦理范畴上来分析和探讨社会政治现象的,但这为学科后来的发展提供了路径和方向。在中世纪,占据统治地位的基督教文明在对古典哲学、政治学等各种思想渐次吸收和接纳过程的中形成了人类思想库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即基督教神学政治观。文艺复兴重新肯定了人的尊严,思想家用一种现实主义的眼光来研究人类事务,开始关注现实政治生活。马基雅维利将政治学从哲学的范畴中拉了出来,第一次在学术史上将以权力为核心的政治和以道德为主体的社会区分了开来,使得从学科意义上研究政治和社会的关系具有了可能性。启蒙运动时期的政治思想家更为突显国家的作用和地位,将政治和社会联系了起来,为政治社会学学科的确立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9.
意志的绝对自由对于康德哲学是一个根本性的前提,也是使其得以从纯粹理性进展到实践理性的关键概念.通过剥离人类自由意志中的经验性成分,区分只对特定主体的意志有效的主观"准则"和对所有理性存在者的意志都有效的客观"法则",康德对实践理性、道德与宗教的论述,得以超越近代以前的神学与哲学在自由意志问题上的争论,并将基督教神学所倡导的罪感意识改造成了一种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由道德宗教所倡导的有尊严的谦卑意识.  相似文献   

10.
从古希腊时期到启蒙运动时期,理性经历了从客观归属到主观归属的转变;近代反启蒙运动则高举反理性主义的旗帜,对理性的合法性进行反思;后现代主义运动对理性的“攻击”更为猛烈;而当代哲学家哈贝马斯则企图通过揭示传统理性的“意识哲学”樊篱为理性寻找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11.
山水,在中国古代有着宗教和哲学的意义。山水意识,在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中有着重要的显现。宗教和哲学的山水意识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代的文学和艺术。本文从宗教和哲学的山水意识出发,深入挖掘了山水意识在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中形成和凸现的现象及原因。  相似文献   

12.
良心在卢梭伦理思想中占有独特地位。卢梭认为,伦理学的任务就是在研究人的基础上指导人怎样做人。人性中有两个基本因素:欲念和理性。单方面的理性或情感都不能成为衡量善恶的尺度。衡量善恶的尺度是良心,良心是人们在社会中通过感觉和理性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只有改革社会制度,实行自然教育,建立自然宗教,才能造就道德新人,发挥人们内在良心的作用。从历史上看,卢梭的良心观对他之后的思想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既具有进步性,又具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爱因斯坦自由的人类良心发源于对道德宗教的信仰,在对宇宙宗教上帝的信仰中达到人类良心的高度,在对个人自由的追求中达到良心自由的境界。而目前,学术界对爱因斯坦良心概念的研究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亟待挖掘。爱因斯坦自由的人类良心具有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合乎逻辑地导向社会主义、促进国家法律改革和完善、实现社会道德与个人道德有机统一等积极意义。爱因斯坦自由的人类良心也存在着在残暴专制的国家权力面前不堪一击、离开优裕的物质生活条件滋养难以形成和存在,以及具有任性或随意性因素等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试论《西游记》的宗教特质及其理论分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西游记》的宗教描写阐释了《西游记》的宗教问题,认为完全是遵循修性修命、大乘小乘、正道旁门、人身妖躯的理论分野而展开的,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对于《西游记》宗教理论分野的清理有助于廓清学术界长期以来关于《西游记》宗教内涵的种种争论,从而为正确认识《西游记》的创作意图和艺术构思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马丁·布伯从人的"对话性"入手,从哲学人类学和宗教哲学两个方面探讨了人类的道德行为和道德价值。他把"我"、"你"的对话比喻为"狭窄山脊"上的相遇,这种相遇显示了人生的意义和无意义,世事的有常和无常,人类的有价值和无价值的双重结构。在他看来,绝对的善和绝对的恶都是没有的,我们永远处在善与恶之间。他认为,人的道德的终极来源不是人自己,我们不可能自己为自己立下道德律,人也不能仅靠自己就能够拯救自己;人必须倾听上帝发出的道德命令。通过启示的方式,我们发现了绝对的价值,明白了人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生态良心     
全球性生态危机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时代特点,要求人类用生态良心提高内心生态意识的自觉,形成一种崭新的生态伦理价值观。生态良心作为人类自觉形成的一种生态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影响着人类的生态道德观念,指引着人类的生态道德实践。对人类中心主义和道德相对主义的反思是人类对自身生态行为的检省,人类中心主义价值立场是导致生态良心困境的理论根源,而道德相对主义则成为生态良心的行为羁绊。生态良心内涵的外在表现,在伦理上为生态道德提供标准,在价值观上体现生态文明理念,为人类突破生态道德的瓶颈提供方向。培育生态意识、汲取文化智慧、践行生态道德应成为生态良心素质提高的指向性选择。  相似文献   

17.
评价论视阈中的良心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心是康德哲学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在康德哲学中理应占有重要位置:其一,良心是“自己对自己作出裁决的判断力”;其二,良心以善良意志为根据;其三,良心通过义务意识而对道德法则产生敬重感情。黑格尔从良心“是在自身中反思着的普遍性”;良心是主体“内部绝对的自我确信”;良心是“唯一对我有约束力的东西”等三个方面论述良心。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良心就是社会规范作用于人而形成的一种心理机制。个体良心是社会基本规范的内化,也就是社会基本价值观念的内化。因此,良心是以个体形态存在着的社会基本规范或社会基本价值观念,也是社会“良心”的个体化形态。作为良心形态的社会规范不是具体规范而是基本规范,体 现着社会理性,表现为精神上的信仰。孟子提出良心的四个层次,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而 “是非之心”则包含承认事实之心和追求公正之心两个层次。良心以情感的方式发生作用。良心的不安就是良心的不安宁,良心以安宁为愉悦,以不安宁为痛苦;良心在个体自我评价活动中常常以不安或谴责的形式发生作用,从而使个体沉浸在某种痛苦的情感之中。发生在个体自身内的良心不安或谴责在实质上体现着社会主体对个体所作所为的不安或谴责。个体用良心作为标准所进行的评价活动是双重的,既是个体的自我评价活动,又是社会对个体的评价活动,是以个体的自我评价活动为独特形式的社会对个体的评价活动。社会对个体的评价活动转化为个体自我评价活动,个体以独特的自我评价活动形式来体现社会对个体的评价活动,这就是良心不安或谴责的评价论机制。忏悔是自我评价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良心不安或谴责往往通过忏悔体现出来。历史上的许多名人都具有很深刻的忏悔意识。  相似文献   

18.
因果报应与道德信仰--兼评宗教作为道德的保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德福统一是道德信仰的重要内容,由于其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常常难以实现,导致了道德人生的困惑,动摇着人们的道德信仰,而宗教善恶因果报应说正好迎合或满足了人们对德福统一理想的向往.宗教把善恶因果报应当作宇宙、社会和人生的一大法则,由此强烈地干预了人间的道德生活和人们的道德信仰.从人类历史上看,相信宗教所倡导的善恶因果报应律,对人们形成一定的道德责任感、道德信念和道德信仰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要人们不再把德福统一、善恶报应寄托在宗教的承诺上,要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实现德福统一,就需要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环境.一个具有伦理权威的社会,一定是一个善恶因果性有效运行的社会.  相似文献   

19.
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与承担道德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理性化的征程试图建构的理性化世界是一个高度不确定性的世界,一个到处充满着信息不对称的世界。生活于这个世界中的人们面临着杂多的道德风险。为适应信息不对称时代的生存和发展,避免信息不对称招致的道德风险引发社会道德灾难,我们既需要通过制度化设计尽量使信息完全化,更需要唤醒社会成员的道德良知,使人们在道德良知的觉醒中自觉地承担道德责任。  相似文献   

20.
王阳明心学在道德培养上有三种路向:第一种从“负的方法”(格心)开始,其道德培养的理路是“格心-去恶-致知”(由反至正);第二种从“正的方法”(良知)开始,其道德培养的理路是“良知-传习-为善”(由正至正);第三种从“合的方法”(知行合一)开始,其道德培养的理路是“良知-念发-意行”(由知至行).在这三层结构中,“格心”是起始,“良知”是目标,“致良知”是途径.阳明心学的“行”是内心世界的“意行”,不是道德实践的“践行”.大学生道德培养的着力点是防止“知”而“不行”.内外统一、实践考察、德福统一是防止“知”“行”脱节的枢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