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求是学刊》2019,(3):116-125
让人权说汉语的实质关注点是人权发展的中国特色和中国贡献,着重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的建构。中国人权话语建构可资利用的理论资源包括西方自由主义人权观、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权因子。三者之间存在着一致与交融,但也存在着抵牾与冲突,共同影响着我国人权话语的建设。从人权对话、人权话语批判和人权自我型塑三条路径,可以尝试寻求三种理论资源的整合。  相似文献   

2.
蒋海松 《学术交流》2015,(3):99-104
"人权司法保障"这一重要命题首次进入党的纲领性文件,是人权保障的战略突破和顶层设计。从静态的人权立法确认进展到动态的人权司法保障,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为了落实这一战略规划,需要推进司法改革,确保诉权落实,探索司法实施宪法的有效机制,做好制度配套及协调。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乏人权的基因,但缺乏客观有效的制度保障。对此,既不能堕入法律东方主义者的偏见,更不能重陷文化保守主义的迷恋。高扬人的自由精神并客观保障其外化的权利是社会转型的关键,也是创新、提振中华民族精神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史黎 《社科纵横》2009,24(4):86-88
从人权视角审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维护权利主体的人格权和其他合法精神利益,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人权。是一个法治之国立于不败之地的宪政基础,也是人权司法保障所追求的永恒价值目标。但是,中国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由于理论及立法上的欠缺,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精神损害适用范围狭窄,民事法律与刑事法律对精神损害赔偿的态度不同,造成法律的不协调不统一,国家赔偿制度中的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空白尚未填补等,还需要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进一步研究。以顺应充分保护人权的发展趋势。本文就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提出若干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4.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不仅具有十分丰富的人权蕴涵,而且明确了我国人权建设和人权保障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属,确立了我国人权建设和人权保障的根本途径和基本要求,指明了我国人权建设和人权保障的根本方法和具体措施,因而对我国的人权建设和人权保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人权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5.
人权是涉及人类日常生活、价值取向、政治哲学、国际交往及至全球准则的集合性概念,不可避免地伴生着适应人类生活各层面的道德。政治、法律、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重属性。其中道德属性是人权的本源性属性和精神追求,法律属性是制度性保障,政治属性是本质,经济属性是基础,社会和文化属性是渊源。多重属性的耦合互动构成了对人权完整的理解和认知。然而,鉴于社会制度、价值观念、政治准则和人文传统的差异,不同国家和不同人群在认知人权时往往存有不同的价值偏好,从而不可避免地造成人权认知的片面性及由此引发的日益激化的人权观纷争。人类要平息这场纷争,必须首先摒弃各自的价值偏好,对人权的多重属性达成认知上的“求同存异”,这是重要的观念前提。  相似文献   

6.
民间规范与人权保障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谢晖 《求是学刊》2004,31(6):87-93
民间规范与法治建设中的人权保障有着必要的关联。不论是法定的还是理念与理论设计的人权,都可能因脱离主体交往行为的实际而在实践中受到牵制,一国法制建设的出发点就是为了回应国民在交往行为中的人权要求。民间规范自身在一定程度上表达着不同人群的权利要求,在一定意义上,国家法不应是民间法合法与否的标准和判据,而民间法才应是国家法合法与否的标准与判据。借助司法可以把民间规范中的人权内容及其保障方式吸纳到国家体制中,其优势在于,在小传统的内容转换为大传统的认可时,司法的具体性、中立性、判断性和被动性、独立性和权威性、程序性和最终性等特征,在整体上发挥着可能优势。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6,(6):77-83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如何加强人权保障进行了全面部署。依法治国是人权得以实现和落实的重要保障。人权保障是依法治国推进程度的价值衡量标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方面整体推进,全面贯彻四中全会提出的人权保障的要求,促进法治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依法治国视野下人权保障的重心在于落实和加强人权的司法保障。要着力解决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人权保障方面的突出问题,严防冤假错案,充分发挥好司法机关在人权司法保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邹永凡  吴德勤 《社科纵横》2010,25(12):15-17
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建设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提升了我国人权保障的新境界,创新了我国人权理论的新内涵,指明了我国人权建设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传统仁学与生活保障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国传统仁学关于生活保障权的思想主张和现代法治发达国家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和实践来看,那种以经济发展优先为借口而轻视精神权利和人格尊严的所谓生存权理论从根本上忽略了各项基本人权之间的关联性和互动性。此种理论同强调爱与敬并重的传统仁学的礼治原则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10.
蔡亮 《创新》2013,(5):40-4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将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成功实现了理论的中国化。这一过程的前提在于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与把握中国人权实际,围绕实现最大多数人的人权这一主题,立足保障人民生存权、发展权的人权建设基点,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指向,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理论体系,这些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的逻辑范式。  相似文献   

11.
吴忠希 《浙江学刊》2004,(4):191-193
"人权入宪"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深化的总结,是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的需要,是反映当代人权保障国际化趋势和加强在国际人权事业中进行交流和合作的需要,也是对我国政治文明建设和人权实践的经验进行理论研究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2.
1998年12月10日是《世界人权宣言》通过50周年纪念日。在纪念世界人权日之际,总结一下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关于人权理论的形成与实践,对资产阶级人权的批判,对无产阶级争取人权的斗争,对我国在国际上的政治、经济斗争,以及对我国社会主义人权建设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3.
发展社会主义人权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王利耀1、人权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在每个特定社会都有看具体的内容。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权的性质也在变化,人权的状况也在改善。一定社会的人权,植根于该社会的经济生活条件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文化生活条件。...  相似文献   

14.
通过介绍建立人权保障机制的开端、有关“路线图”的提案、工作进展、移民劳动者权利的保护、国内人权委员会的合作、东盟宪章的通过等内容,论述了东盟人权保护机制的现有进展情况.在此基础上,还介绍了南亚地区合作联盟的人权条约与社会宪章等内容,最终对东北亚人权保障机制的建设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中西文化背景和人权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的发表,是一件相当重要的事。它明确宣告了中国肯定人权的思想立场。人权问想在当今世界上,已成为一个重大的国际政治问题。对西方帝国主义拿人权问题作大棒妄图干涉我国内政,我们必须坚决予以抵制。这同我们加强人权的理论建设和实际建设不仅不矛盾,恰恰是相辅相成的。人权的学说,原是西方文化发展的一个重大的产物,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西方文化的种种  相似文献   

16.
上海公墓业发展的新目标——人文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生态:上海公墓业发展目标 公墓的人文生态建设首先要进行公墓功能的重新定位.按传统的观点,公墓是安葬遗体或遗骨的地方."死有所葬"是基本人权之一.建设公墓以确保公众死后有安葬的地方,这对确保"死有所葬"的人权有重要的意义.在这个层面上,中国已经完成了这一任务.  相似文献   

17.
我们把中国的人权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分析:前30年、改革开放的30年与后30年。从排斥到接受是前30年国家人权发展演变的基本样态。改革开放的30年,"人权"在价值上优位于"专政",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当下30年的人权发展的现实场景。2009年之后的"后30年"是中国特色的人权体系逐步形成的时期,是我国人权发展的未来趋势。通过前后三个30年的整体分析,我们发现,在不自觉间,我国已经走上了人权建设的百年之路,人权事业成为国家百年大计的主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8.
郑万青 《浙江学刊》2007,(5):150-155
传统资源权不同于现有的知识产权,它同现有的知识产权体制有冲突。笔者认为,在人权的框架内,传统资源权属于集体人权。有关国际人权文献中关于文化权利的条文,实质上规定的是人民对传统文化遗产的集体权利,旨在确认整个民族或原住民社区对整个文化遗产具有财产所有权,而西方知识产权体制迄今为止并不承认此种类型的所有权,知识产权与集体文化权利的概念是相冲突的。相关案例说明了传统资源权与知识产权冲突的存在。而全球治理无疑是消除这种冲突的进路。  相似文献   

19.
人权主流化是国际人权运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产生的新的趋势,并与中国政府倡导的"科学发展现"相契合.从中国政府发表第一个人权白皮书,到"人权入宪",再到制定和实施首个<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人权主流化在中国取得了重要成就.但是,当前中国的人权主流化也还面临着在立法和决策中细化和深化人权内容、探索建立国家人权机构的可行性、建设新的人权观和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的挑战等问题.在推动人权主流化的过程中,政府将承担主导性的责任,法治进程将产生关键性影响,社会文化领城的进步还有待长期不懈的努力.人权主流化可以提供新的工作维度和视角,但并不排斥跨学科、多视角地考察和分析问题.  相似文献   

20.
甄喜善 《社科纵横》2004,19(2):31-32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 ,对人权问题就十分重视 ,长期致力于人权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开始就致力于人权事业的追求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邓小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大力提高国内的人权水平 ,同时致力于世界范围内的和平与发展 ,推动国际人权事业进入新的阶段 ,这是当今国际人权事业中的最大贡献 ;江泽民不但重视运用法律的强制性保障人权 ,而且提出要以德治国 ,运用道德的非强制力提高普遍的最基本的人权水平 ,这必将开创中国的甚至是世界的人权事业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