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二元工业化是在城市工业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以现有的地(市)、县(市)和乡镇为依托,构建并发展广大农村的工业园(或产业园),有效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人口聚集,推动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发展,并实现农业产业化,达到城市与乡村和谐发展的目的。二元工业化结构的构建必须以产业化为基础,以实现劳动力转移为根本,以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为目标,通过工业化(或产业化)过程最终建成高、中、初三级城市模式,达到解决二元经济问题,实现二元向一元、同质的现代经济转换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英  肖德仁 《理论界》2005,(2):182-183
影响农民增收缓慢的主要因素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因此,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治本之策。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单一粮食生产”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在我国,虽然有些地区的农村经济搞起了多种经营和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但就大部分地区的农村经济仍然是“单一粮食生产”,这种经济结构格局没有根本上的改变。而这种“单一粮食生产”由于土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使得多投入而不能多产出,导致农民收入不能增加,甚至减少。第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停滞,城镇化滞后。从较发…  相似文献   

3.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增收是重大的政治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村和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农民增收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要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必须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支持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增加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  相似文献   

4.
杨金基 《南方论刊》2003,(11):31-32
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一是调整农业产品结构,瞄准国际市场,生产"名、优、新、特"产品;二是调整农业生产区域布局结构,政府引导农民根据市场的需要来作出决定;三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第二、三产业;四是调整农村就业结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  相似文献   

5.
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二、三产业转移,是近几年农村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特点。1988年底,浙江全省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达到640万人,占全部农村劳动力的33%,农村二、三产业产值达到655.75亿元,占全部农村经济总产值的70%,农民家庭收入中,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已占到70%。去年底开始,由于国家采取一系列治理整顿措施,乡镇企业面临种种困难,大批职工向农业回流。  相似文献   

6.
治省方略     
怎样才能增加农民收入?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储波强调要抓好四项工作:(一)要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一是要调整品种结构。关键是要改进品种,提高优质率,通过发展优质农产品,达到增收的目的。二是要调整产业结构。必须抓好农业产业的延伸,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鼓励农民以资源开发、加工为重点,办好初级产品加工、保鲜和贮藏,鼓励农民发展运输、餐饮等三产业,提高非农产业在农民增收中的比重。三是要调整劳动力结构。必须有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要加快向农村非农产业特别是向乡镇企业转移,要向小城镇转移,要向城市和省…  相似文献   

7.
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面临诸多障碍,迫切需要坚定不移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可以使农村充分引入先进生产要素,提高农业效率;有助于打造城乡统一大市场,提升产业优势和增加农民收益;有利于推动破除城乡二元体制,为农村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当前,在以城乡融合助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城乡要素权能不对等、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不高、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巨大等问题突出,需要深入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深化城乡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大产业振兴力度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体化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和生态建设,保障农村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深层次障碍及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素质低 ,无从事二、三产业的一技之长是制约其向农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的深层次障碍。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必须标本兼治 ,在消除制度性障碍的同时 ,积极发展农村高中和职业技术教育 ,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 ,扩大农村教育出口 ,以适应农村二、三产业和城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三农”与城市化,是事关我国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课题。按照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的构想,我们绝对不可能通过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工业的转移,实现城乡二元结构向一元的转变。农民人口多,农村土地广,这是我们的现实国情。我们只有在城市工业化、现代化的同时,开辟广大农村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建立城乡二元工业化结构体系,才能实现农村劳动力无限转移,并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最终解决二元向一元转变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没有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就没有江西全省经济的腾飞,而农村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转移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输送农民工并不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的根本途径,在农村地区发展二、三产业,改变农村地区的经济结构才是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关键。要以全民创业为主线,充分调动农民工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农民工回乡自主创业,在全省掀起发展二、三产业的高潮,从而推动江西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一、没有农村经济发展就没有贵州经济的腾飞 贵州有3400万人口,3000万农民搞饭吃,1000万农民尚未解决温饱,700万农民等待就业。这一最基本的省情从总体上决定了贵州还处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历史时期,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基本问题从本质上讲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这是考虑贵州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和历史的归宿。贵州经济发展问题从本质上讲是农村经济发展问题;贵州工业化问题从本质上讲是农村工业化问题;贵州城市化问题从本质上讲是农村城镇化问题;也就是说,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农村工业化问题、农村城镇化问题,是贵州经济发展问题的本质和核心。抓住了这一本质和核心便抓住了贵州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和基本方向。总之一句话,没有贵州农村经济的发展便没有贵州整个国民经济的腾飞。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奉节县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农产品质量低、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比较效益低等问题仍然相当突出,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高质量、高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抓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解决上述问题,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和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能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取决于农村。没有农村的发展就没有全国的发展,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人始终将“三农”问题作为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利益的根本问题来对待。研究解决“三农”问题,首先要对“三农”的现状有一个准确的分析和基本判断。我国现阶段“三农”问题可以概括为:农业落后、农村不稳、农民贫困,核心问题是农民问题,焦点是收入问题。解决我国的农民问题必须以人为本,离开了对农民问题的研究,不从根本制度上解决农民的身份歧视和社会地位的问题,我国的“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努力就不会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当前,我国经济理论界对“三农”问题的探讨方兴未艾,众说纷纭。本文试图从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与城市化相结合的思路探讨我国从传统的“二元结构”(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向新的“二元结构”(工业化与城市化)转型过程中将农民转化为城镇居民的理论依据,解决过剩的农业人口问题。  相似文献   

14.
郭慧伶 《江汉论坛》2002,(12):24-25
我国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低,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许多问题的症结所在。特别是农民增收难的问题,主要应通过加速城市化来解决。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城市化对于提高农民收入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5.
农村经济结构重新布局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世界近代经济史表明,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从事第一产业(指纯农业、不含农用工业)的剩余劳动力,便逐步向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转移,使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快速增长,促进人口和第二、三产业的相对集中而形成城镇,这一过程可使整个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在加速发展中一同实现。我国在当前让农村劳动力流入城镇,寻求高的收入和便利的生活条件,这将促进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这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才是造就近代文明的真正动力。农村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如果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高潮成正比,那么,我国就会较迅速地臻于富强昌盛,因为…  相似文献   

16.
科学构建城乡产业互动和人口同步转移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保佑 《学术论坛》2006,(11):114-118
中国“三农”难题的解决和在工业化进程中要抑制和缩小城乡差别,不能仅仅依靠经济发展自身规律来解决和弥合。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要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城乡一体化目标,必须科学构建城乡产业互动和人口同步转移的六大机制:即统筹城乡产业资源配置,构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产业结构互动发展的新机制;以就业为根本,构建促进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同步发展的转移机制;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为切入点,构建二、三产业对农业的带动机制;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启动城乡居民的收入调节机制;以人为本,培养新型农民,构建城乡居民融合机制;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构建城乡居民平等的社会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业、农村与农村经济的蜕变轨迹与演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是农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农业的经济再生产是与自然再生产交织在一起的。从单一经营农业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变,是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农村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并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农村的内涵也在不断地拓展。与其相联系,城市与农村不再是完全独立、绝对分离的,它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最终形成城乡一体化。与传统农村不同,现代农村不再是单一经营农业的区域,二、三产业在农村的比重已经远远超过第一产业,且出现"三产"深度融合的农村发展新格局。这时候的农村,与其称之为"农村",毋庸称之为"乡村",城乡差别已经缩小到很低的程度。  相似文献   

18.
农村城市化: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现代化在中国现代化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农村现代化包括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三者齐驱并驾,才能相得益彰。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城市化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成为推动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农村城市化的影响和作用 自上而下的城市化与自下而上的城市化是两种相对的城市化模式。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以农村经济发展为动力的自下而上的城市化成为主流。农村城市化涉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因而对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影响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首先,农村城市化可弱化乃至消除城乡二元分…  相似文献   

19.
人口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山东省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发展过程表明:一、社会人口城市化,是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促进的必然结果。二、开发建设小城镇,是未来15年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基本趋向。三、兼业和专业并存,“摆动”和定居并存,是农村人口城市化过程中的两个基本特征。四、由初级到高级,由小到大、梯次发展,是实现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20.
发展劳务经济 促进扶贫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促进扶贫开发,这是近几年来我国中西部地区积极开发劳动力资源,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才优势,有效解决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一种战略选择;也是贫困地区广大农民在缺乏资金投入的情况下,依靠自身的人力资源来增加经济收入的一种现实选择。据国家统计局、农业部、劳动保障部调查统计,目前全国大概有1·2亿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从事二、三产业,其中80%来自中西部地区。劳务经济的发展,不仅支撑了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轨中,有力地支撑了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其最大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