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明清小说宝物描写情节模式有四:遇难--获宝--脱困模式,展示出英雄获宝的幸运,磨难构成了宝物出现和获取运用机缘.寻宝--夺宝--成功模式中,寻宝、夺宝是斗宝的前奏和准备,与英雄的发迹变泰和业绩成功构成了一个较完整的故事类型.授宝(借宝)--解难--却敌模式,揭示出英雄受上天、仙师佑护的重要性.失宝(盗宝)--误用--归位模式,描写正派人物宝贝丢失,被不该用者误用造下罪孽,经一番周折又回归主人手中,盗宝者最终被收伏归位.  相似文献   

2.
明清小说宝物崇拜,有利于坚定善必将战胜恶、自强不息的信心,体现了一种正义必胜的理想期盼和价值趋向.也显示了明清尤其明代战争武器或生存器具改进的时代风潮,以及社会体制、国民性同时代现实需要、想像期待之间无可调和的尖锐矛盾.国内外的现实压力促使人们不能忽视体制制度的不合理性,于是,力图不断改革完善之.同时,宝物崇拜也启发我们进行"重技术不重科学"等"国民性"的文化反思.  相似文献   

3.
明代国人对先进兵器的需求,有了事关国运家邦命运的迫切性。外来火器,在明末辽沈战场上发挥了举国震惊的威力,也受到具体操作者素质、技术等方面的制约。清代通俗小说的描写却依旧承袭道教和民间秘密宗教中的法术,叙事偏重在以辉煌的结局强调宝物的威力,缺少一种战争工具本身的技术性展示。小农经济下的平民心理,考虑的依旧是眼前易于操作,并不真正关注具体操作过程和操作者素质,把事情简单化和理想化了。同时,将宝贝兵器视为百试不爽的万能法宝,也极为形象地状写出人们受到时代、观念积习的限制,在先进兵器期盼方面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宝贝兵器与明清小说人物形象塑造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真正使孙悟空从内在精神气质上发生本质变化的,是失去金箍棒这宝贝兵器所带来的心灵震撼与痛楚反思。九齿钉耙则淡化了猪八戒形象的宗教意味而强化了其世俗性。不同的宗教谱系之下往往隶属有各各不同的宝贝兵器,道教有葫芦、七星宝剑、符箓等。佛教人物则多用钵盂、禅杖等。这与其教派活动的习俗传统有关。“女子上阵多邪术暗器”是常见警句。女将往往暗藏着神奇的宝贝兵器,以弥补性别劣势。女将的神仙师傅往往为其关键之时的救兵。女将兵器往往与女性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工具有关。  相似文献   

5.
明清小说是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重要阶段,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开始就对其有分类研究。对比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谭邦和《明清小说史》等几种代表性著作,就其中的明清小说分类体系进行比照研究,可以发现这几种分类体系各有其优点,也皆有其不足。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前人研究成果,尝试建立一种新的更为合理的明清小说分类体系。  相似文献   

6.
刘卫英女士的大作<明清小说宝物崇拜研究>问世了,读后感触良多.正如陈洪教授在<序>中所言,这是一种别开生面的解读".明清小说研究的专著不能说汗牛充栋,至少也是琳琅满目,就在这众多的同类专著之中,该书的确称得上别开生面.  相似文献   

7.
小说评点对文学批评来说具有全面性、多面性、细致性的特点,具有辅助阅读小说的功能和独立的文本价值,可以促进小说的传播。目前,明清小说评点显然还没有得到认真的对待和研究,所以明清小说评点的研究还留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8.
明清小说在设置人物或编织情节时,常常像作对联一样,"一联""一联"地让不同的叙事单元两两相对地组织起来。这种对联思维直观地体现在"回目对联""章回尾联"和"章回插联"等三种不同类型对联的安置和运用上,成为小说构思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但在设置人物、编织情节时,明清小说有时又脱略对联的外在形式,把不同的叙事单元像作对联一样两两相应地组织起来。  相似文献   

9.
医学与叙事关系密切,中国古代小说有诸多涉医描写,在故事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情节展开的叙事动力。《金瓶梅》中的李瓶儿、《红楼梦》中的秦可卿之死,情节结构呈现因果链条,但前者显露、后者隐微;而不少明清小说的涉医情节是由巧合和偶然行为组合而成,出人意料的情节发展往往是某种观念的图解。生老病死是人的生命历程,也是小说常见内容,涉医叙事在小说中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唐代小说中的宝物及相关故事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故事形态变化多姿,它们不仅涉及中华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及魏晋南北朝的志人、志怪小说中有关宝物的叙述与描写,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既与异域文学联系紧密,又有自身的规律。研究唐代小说中的宝物故事类型、叙事艺术,可以看到这类故事的文学特色;将其放在文学与文化的交集中观察,又能呈现出更丰富的内涵与更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明末清初西湖小说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但人物形象却呈现出鲜明的移民化倾向:主要人物形象中移民比例很大;多正面形象;有着深厚的怀旧情结与同乡情谊。其原因有:战争移民与经济移民的大量涌入;大量文人(包括小说家)因宦游、谋生而寓居杭州。人物形象的移民化倾向还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2.
明清白话小说是汉语词汇史研究的宝贵资料。一些很有研究价值的明清白话小说词语为《汉语大词典》所未收,或者解释不够完备,因此需要进行考释。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长篇家庭小说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各个时期都占有很大的比重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关注这一课题的研究现状发现:相对于学术界近年来对现、当代家庭小说的高密度研究,对明清时期五部长篇家庭小说<金瓶梅>、<醒世姻缘传>、<林兰香>、<红楼梦>以及<歧路灯>的研究则显得相当薄弱与不足,这一很早就引起学术界注意的课题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专门的研究体系.文章通过对明清时期长篇家庭小说研究现状的述评,重新审视了这一课题的学术意义及价值,并分析了这一课题目前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研究中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明清小说插图在从上图下文式到单页大图式的版式变化中,构图形象出现了重要转变。从外在风格来看,这种变化体现出社会风尚的浸润和影响,从内在形式来看,这种变化根源于图像语汇形式的演变和更新。就刊本的接受者而言,这些变化则带来了焕然一新的阅读效果。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文献资料和传世实物的考察,考证了悬壁书法的滥殇及其在明清建筑中的装饰作用和方式,指出悬壁书法是在明代永乐迁都之后,随着建筑风格的改变产生的一种新的书法式样,突出了书法的装饰功能,要求书法作品与环境融为一体,达到装饰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小说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 ,其流传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书价。自明至清 ,说部书价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使更多不同层次的人有能力消费小说。这与明中叶以来书坊的遍布、活字印刷的发展及石印的推广直接相关。同时 ,由于明清时人对宋元版及抄本日益珍重 ,说部中的这一部分价格反而急剧上升。  相似文献   

17.
明清小说作者参加过乡试的比较多,他们对乡试最为熟悉,其中有关乡试违式、填榜和科录的具体事宜,科举文献并未载录全部规制细节,小说作者却对此有所表现,他们以其亲身经历对此进行细致描述,反映了科举制度在实行过程中的实际面貌。查找小说中的相关资料可以起到补充科举史料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明清小说中大量涌现的杭州商人形象以及他们呈现出的精神品格、价值观念等都带有明显的区域人文印记,这些既是对前代历史凝聚的杭州文化和精神的承接,同时又为当代杭州精神注入了深层次的文化因子。本文将从明清小说中杭州商人形象的存在、社会来源、典型性格及价值观念等方面来进行具体论述。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形成了以杭州—苏州—南京为一级城市,松江—嘉兴—湖州—常州—镇江等二级城市,周边无数市镇为三级城市的国内最大都市群,由此奠定了今天长三角都市群的基础.杭州与苏州、南京等超级大都市,既共同形成了国内最庞大的都市丝织业商品市场,也构建了国内著名大都市—区域中心城市—地方重要城镇的三级市场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