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元曲知多少     
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我国古代文艺繁荣的又一标志,它包括两种相关而又不同的体裁:散曲和杂剧。散曲,是元代新兴的诗歌,当时称叶儿、新乐府、新小令等,可合乐清唱。散曲分小令和套数两种。小令是只曲,相当于一首诗。由两支以上的小令按一定宫调联缀而成的组曲,便是套数。北大教授隋树林编的《全元散曲》,共辑四千三百首,其中小令三千八百五十三首,套数四百五十七首。  相似文献   

2.
马致远是元代有名的曲家,有曲状元之盛名,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四人以杂剧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他的散曲,弁冕元代,独具风神,涵曲子论曲谓他的词如“朝阳鸣凤”“曲雅清丽”,有“振鬣长鸣,万马齐喑之意”.其散曲为元散曲作家中最丰富者之一.今存小令一百十五首,散套十六篇,残套数篇,近人辑之为《东篱乐府》.马致远生活的元代,是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最复杂、最尖锐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汉族人民和知识分子最痛苦的时代.元代统治者一方面实施民族歧视、民族压迫的政策,把汉人打入社会最底层.另一方面,又推行毁灭文化、打击汉族知识分子的政策,把儒生贬到“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迫使汉族知识分子“沉抑下僚,志不获展”.马致远身处黑暗的时代,一生“仕途偃蹇,大猷未展”,终只能退隐山林,以诗酒自娱,以艺术来表现自己的人格及对人生的探索.“诗穷而后工”,坎坷的生活成就了马致远的艺术成就.然而沉溺在  相似文献   

3.
马致远是元代曲家中卓然一家,他不仅作有人称“元曲第一”的《汉宫秋》,而且散曲创作较杂剧更为丰富。分析研究他的散曲,有助于了解他的生平思想及其艺术创作特色,也有助于进一步研究他的杂剧。一马致远的散曲,《全元散曲》收小令一百一十五首,套数十六篇,残套七篇,明抄《阳春白雪》尚有残存六篇套曲。这些散  相似文献   

4.
散曲,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枝秀丽的奇葩。在元代,她以来自民间的俚俗淳朴、充满勃勃生机的新姿,闯入诗坛,独领风骚。明清两代,文人染指者更众,散曲发展浪叠云涌,绵延不绝。据统计,曲家见诸记载者,元代二百一十人(无名氏不计在内),小令三千八百五十三首,套数四百五十七篇;明代四百○六人(无名氏不计在内),小令一万○六百○一首,套数二千○五十六篇;清代三百四十二人(无名氏不计在内),小令三千二百十四首,套数一千一百六十六篇.面对着如此丰富而珍  相似文献   

5.
关汉卿以剧曲闻名于世,但散曲亦为后人推之为“大家”。《易余蘥录》里说:“词之体尽于南宋,而金元乃变为曲。关汉卿、乔梦符、马东篱、张小山,为一代巨手。”过去,关氏的散曲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其作品多零散在《阳春白雪》、《太平乐府》、《乐府群珠》、《乐府群玉》、《北词广正谱》、《尧山堂外纪》、《北宫词纪》、《盛世新声》、《词林摘艳》、《彩笔情词》等集子里。一九五八年出版的《关汉卿戏曲集》,编校者——吴晓铃先生把这部分散曲汇集起来,附于这个集子的后面。共搜辑套数十四,小令五十七,另有五首考据未确的小令;一九六四年出版的隋树森先生辑录的《全元散曲》与吴先生搜录的小令相同,套数少一,实际是少二套,多出一套[仙吕](桂枝香),还有残套二。今以吴先生搜录的曲子为据,参照隋先生的辑曲,对关氏的散曲谈一点粗浅看法,以望得到专家和读者的教诲。  相似文献   

6.
散曲是继词以后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独具一格的一种抒情诗,它和诗词一样,“原是民间物”(鲁迅语),后来在元代文学史上,夺得了盟主的地位,成为当时最活跃、最有生命力的诗体。在元代九十多年间,涌现了大批作家和作品。《全元散曲》收录了二百一十二人(不包括无名氏)小令三千八百五十三首,套数四百五十七套(残曲在外),这比起四万八千多首唐诗、二万多首宋词来说,是为数不多的;但就元代仅有九十多年来说,却也不失一代文宗之誉。  相似文献   

7.
关汉卿和马致远同为元曲大家,都写有大量的叹世隐逸、表现情爱的散曲,但由于他们出身、经历与生活道路的不同,使作品的基调、主旨、思想蕴含诸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可以说,关汉卿散曲中所表现的主要是市井平民的潇洒,马致远作品中流泻的则是失意文人的悲怆;关曲是市井平民胸臆的外现,马作则是困顿儒生的心理写真。他们分别代表了元曲作家中两个判然有别的创作群体,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元代社会意识的多元性,其作品共同织成了元代社会生活的鸟瞰图  相似文献   

8.
王九思是明代中期一位在诗文、杂剧与散曲创作方面成绩卓著的文学家,他为明代散曲北曲的复苏与中兴做出的贡献可圈可点.分析归纳他的北散曲小令用韵情况可知:在其232首北小令作品中,押韵方式共8种,有17类75首超越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的部界,用韵过宽.  相似文献   

9.
康海北散曲小令用韵简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康海是明代中期一位在诗文、杂剧与散曲创作方面成就卓著的文学家,他为明代散曲北曲的复苏与中兴具有开创之功.通过分析归纳其北小令用韵情况可知:在204首北小令作品中(不含带过曲),押韵方式共8种,有8类42首超越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的部界,用韵过宽.  相似文献   

10.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是极受人们称道的抒情小令。通篇不过五句、二十八个字 ,但却吟唱出一首情意异常深切的游子思乡曲 ,描绘出一幅色彩十分浓郁的黄昏悲秋图。几百年来 ,它一直为人所传诵。多少人的情弦被它牵动 ,引起强烈的共鸣。即使在今天 ,时代和社会都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 ,这首小令的情趣 ,格调离我们很久远 ,但读着它 ,同样可以得到艺术手法上的启迪和艺术美感上的享受。整个小令运用了大量的名词 ,勾出许多既各自独立 ,又情色相映、和谐…  相似文献   

11.
汤式散曲小令用韵简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汤式是元末明初一位具有代表性和过渡性的散曲家。研究其散曲小令的用韵,将有利于大家了解这一时期散曲北小令用韵的一些特点。通过统计、分析、归纳得知:在其161首小令中,押韵方式共6种,有5类7首超越《中原音韵》的部界,用韵稍宽。与明代前期、中期、中后期代表性散曲家的北散曲小令用韵情况比较,发现汤式在小令用韵方面还是较为严格地遵守《中原音韵》的韵部押韵的。  相似文献   

12.
雪莱是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小诗《歌》语言凝练、意象精致,是意象诗的经典。马致远是我国元代著名的戏曲作家和散曲家,他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是中国意象诗中的极品。虽然跨越不同的历史时空,但两首小诗在意象营造、意象组合、诗思表现、以及情思体验等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3.
从各体文学的角度分析马致远与张可久散曲的差异可以看出,马曲以剧曲为曲,张曲以词为曲,代表了元散曲创作中两种不同的创作方向,体现了元杂剧和元词对元散曲创作的影响。另一方面,马曲俗中有雅,张曲雅中有俗,张曲对马曲又有继承之处,马、张二人成为元前期通俗生动的俗曲和后期文雅守律的雅曲之间过渡性的作家。  相似文献   

14.
朱有墩是明代前期极具代表性的一位王爷曲家,受当时政治环境与其自身特殊地位的影响,他没能在政治仕途上大有作为,却在杂剧、散曲创作方面取得了成功.通过梳理、分析、归纳他的北散曲小令用韵可知:在其233首北小令中,共用押韵方式7种,有9美21首超越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的部界,用韵稍宽.  相似文献   

15.
我校中文系教师宁希元、齐裕焜、李东文同志选编的《元人散曲选萃》一书,即将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不日与广大读者见面。该选本以《金元散曲》为底本,(选元曲家54人,收小令,套数109首)有些文字若他本异文较胜此本的,并不拘泥于此,则择善而用。选本以普及为主,也兼顾专门读者,虽因篇幅所限,但选编者力争以百首作品的择取而做到不失元人散曲的全貌。首先在选目的确定上,选本主要把握了两个方面:一是  相似文献   

16.
元散曲有小令、带过曲、套数诸体 ,对各种体式之特征 ,历代曲论家多有论说 ;以论带过曲和套数分歧较大。对曲中俳体 ,论家们亦有详细而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17.
“元人散曲,作者至多,其词清新俊逸,与唐诗宋词可以鼎足。”(《吴梅戏曲论文集》第137页)然散曲研究,起步既晚,诚不若杂剧倍受青睐,更遑论与唐诗宋词并重。之所以如此,要在资科匮乏。元之散曲选本,流传至今者仅有《乐府新编阳春白雪》、《朝野新声太平乐府》、《梨园按试乐府新声》、《类聚名贤乐府群玉》四种而已,曲之别集而流传者亦仅有张可久、乔吉、张养浩、汤式四家,且后者已属明人。殆至今之治曲名家隋树森先生殚精竭虑编成《金元散曲》,读者始知元人小令竟存3853首,套数457套之多。是谓元人散曲之蔚然大观。然而作者意在“冀得元代散曲之全”,并无注释,一般读者仍难甚解。有鉴于此,不少学者亦曾尝试选注元人散曲,付梓问世者并非罕见。诸如《元人散曲选注》(王季思)、《元人散曲选》(羊春秋)、《元散曲选析》(傅正谷)、《西湖散曲选》(吴战垒)、《元人小令选》(卢润祥)、《元人小令二百首》(王瑛),亦各具特色。对  相似文献   

18.
"散曲"是包含"小令"(非"只曲")和"套数"两种基本子类的曲学概念,此称于史可征,合乎逻辑;"散套"与"剧套"差异甚大,分类不仅合理而且必要,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王实甫<西厢记>创作于金哀宗元年之说,包括王实甫为金代作家的说法,不能成立;南戏非源于温州说缺乏依据.  相似文献   

19.
文章依据齐鲁书社1985年出版的凌景埏、谢伯阳编《全清散曲》,所选现代著名学者、戏剧家、散曲作家卢前《饮虹乐府》中773首小令,参考《康熙曲谱》,特别是与卢前相关的散曲论著及散曲专集,从断句、标点、用字等多方面,整理出《全清散曲》中卢前小令部分的文字舛误60条,正确再现作者作品的原貌,给人们研究现代散曲,研究作者卢前及其作品,提供了可靠的文本资料。  相似文献   

20.
李修生同志辑录元代散曲大家卢挚现存的,文、诗、词、曲,成《卢疏斋集辑存》一书,给元代文学研究者提供了一份完整的专集资料。这是继《关汉卿戏曲集》、《白朴戏曲集校注》之后的又一部元曲家全集。元曲家如马致远、乔吉的杂剧和散曲都极有名,王伯成有杂剧、散曲和《天宝遗事》诸宫调,他们的创作才能有着多方面的发展,并留下了丰厚的遗产。散曲家在卢挚以外,如张养浩存有较多的诗文著作,贯云石、刘时中都有零散的诗文遗留,张可久除作大量的散曲外,还存词六十余首足以成家,如都能辑成专集,那将是多么可观的业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