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鲁迅是在借鉴异域文学的基础上进行文学创作的 ,在众多的外国作家中 ,他与美国 19世纪前期的作家爱伦·坡在文学世界相遇 ,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死亡”这一主题 ,并在具体的艺术手法上有着某些相似之处 ,但其中又体现了不同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朱晓宁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0(3):124-127
埃德加.爱伦.坡是美国早期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大多以死亡、凶杀、复仇、恐怖为主题。坡坎坷的人生之路、与众不同的文艺理论和他生活的时代特点对他的思维方向和文学创作的表现内容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借助第一人称叙述、象征、重复等艺术手法,坡为读者描绘出一个怪诞诡异的恐怖世界。 相似文献
3.
朱晓宁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5(1):56-58
美国作家爱伦·坡是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家,作品以描写死亡著称.爱伦·坡幼年父母双亡,后来养母和爱妻又相继亡故,他对死亡有着特殊的感受.他的人生经历使他的写作别具一格,他对死亡的理解开辟了文学创作中的一个新领域. 相似文献
4.
潜意识的真实表露——评爱伦·坡的《一桶亚蒙蒂拉多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雷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74-77
埃德加·爱伦·坡是19世纪美国著名短篇小说作家。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以荒诞、恐怖小说成就最高。这类小说常以死亡、谋杀为主题,具有很强的恐怖效果。《一桶亚蒙蒂拉多酒》便是表现这一主题的经典之作。坡在这篇小说中显示了高超的艺术创作技巧和简洁凝练的文风。坡表面上是在讲述一个恐怖故事,但事实上他是在通过故事说明更加深刻的问题,表达自己对命运、对社会的不满情绪。 相似文献
5.
徐薇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6,22(5):85-86,89
爱伦·坡的短篇小说《人群中的人》表达了现代人的悲哀:逃避孤独——即便跻身于人群之中,却仍被隔离在人群之外。本文结合弗洛姆的相关理论,通过对现代人精神困境的层层揭示,强调了坡对人类精神困境的前瞻性关注。 相似文献
6.
周梅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2):95-97
经典小说<厄舍古屋的倒塌>的作者爱伦·坡为实现他的创作意图,描述了古老贵族家庭衰落时所笼罩的梦魇般令人窒息的恐惧,调动了不同的艺术手段,制造出种种紧张恐怖的气氛,来表现人类理智的毁灭,同时体现了爱伦·坡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7.
赵雨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9(6):34-38
透过考察周代东封的历史背景来训释《诗·小雅·大东》的疑难词句,可知"小东"与"大东"分别指周的"东国"与"北国"。"舟人"指"貉国"之人,"私人"则指燕国之人。此诗作于厉王之世,王室贪暴引起了周东封诸国的愤怒,对这些关键词句的理解直接涉及到对厉王失国史迹的研究。《诗·小雅·大东》绎释则从文本研究的角度逐字逐句贯通与深化了对此诗的新理解。 相似文献
8.
张萍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4,32(5):28-30
大卫·雷·格里芬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重要思想,是一种从科学层面讨论问题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 是要在修正现代世界观的基础上,建构一个与之互倚的后现代世界,也就是他所说的后现代科学、后现代精神和后现代 社会。 相似文献
9.
杨三成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3(4):108-110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在其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中 ,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塑造的主人公马丁·伊登是作家超人思想的显现 ,也是作家的”自画像” ,更是一曲知识分子的精神悲剧。这一超人形象的深刻内涵 ,从价值上的自我肯定 ,道德上高尚与卑劣的取舍和蔑视同情的硬汉精神这三个方面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0.
埃德加·爱伦·坡的创作倾向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晓宁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0(3)
埃德加·爱伦·坡是美国早期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大多以死亡、凶杀、复仇、恐怖为主题.坡坎坷的人生之路、与众不同的文艺理论和他生活的时代特点对他的思维方向和文学创作的表现内容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借助第一人称叙述、象征、重复等艺术手法,坡为读者描绘出一个怪诞诡异的恐怖世界. 相似文献
11.
美国早期文学家爱伦.坡因其在小说、诗歌及创作文论上取得的成就而独树一帜,在文学批评界影响深远。坡在创作理念中对读者反应的重视更使其荒诞、恐怖的哥特小说具有了唯美主义的倾向;从接受美学的层面上来看,坡的哥特小说创作与英国早期哥特小说传统有一定的传承关系,并且他对哥特小说的创新发展在人类精神生态的层面上具有了广泛的社会与文艺功能。 相似文献
12.
翁菊芳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作为心仪的榜样,相隔百年的爱伦.坡的创作,为年轻的施蛰存树立了艺术追求的标尺,也给他提供了可供效仿并着意酿造的幽深意境和怪诞的风格。文章试图用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方法,具体从时空的设置、女性形象的构造和死亡的书写这三个方面展现、剖析两位作家小说的恐惧和恐怖的不同主题。从而可以认识到施蛰存比爱伦.坡的小说更具有现代性。 相似文献
13.
何劲虹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45-48
坡的哥特式小说的独创性在于着重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丰富性,尤其是多层次地描写被扭曲的人的心理活动,摆脱了传统的哥特式小说道德教诲的内容。他的哥特式小说心理描写艺术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梦幻、背景、动物、灵肉等方面并且他的小说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徐冰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5):76-79
以爱伦·坡的情感经历作为参照,对其怪诞小说中的两性关系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作者笔下的男性经历着一个由恋母到自恋甚至恋物、恋尸的畸形心理演变过程;女性则多属于男性自我陶醉而创造的“他者”,这一角色定位和她们终被谋杀的厄运,都折射出男权思想的严酷。这一切是由于传统社会为男性设置了极高的期望值,为女性设定的标准线却相当低下,使得男性与女性都成为性别的囚徒。社会必须调整对两性传统角色的认识,才能将他们从被囚禁的境地中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15.
尚必武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4):63-66
爱德加·爱伦·坡的短篇精品《厄舍府的倒塌》作为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一朵奇葩,历来深受中外论者的偏爱。这部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源于一系列二元关系的整合与分离。具体而言,是理性与非理性、厄舍府与其主人、罗德里克和他的妹妹,以及文学同现实之间的整合与分离。 相似文献
16.
石迪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2(1):71-74
严羽的诗歌创作以及其与《沧浪诗话》的关系,历来少有人关注。认真研究其诗歌,对认识严羽的诗歌理论和思想都是有裨益的。对以禅喻诗和以禅入诗两个概念的辨析,可以进一步指出严羽诗论中以禅语入诗和以禅趣入诗的区别;同时通过对其诗作的分析,可以看出他的理论主张和诗歌创作中始终没有跳出"模仿"的窠臼,这是严羽诗论和创作实践上的一大抵牾。 相似文献
17.
李瑞卿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7(1)
《易童子问》体现了欧阳修的君子观念。他认为,圣人、君子困顿于时事是一种宿命。在注定的困境中,修养生息、坚定情志、待时而动、优游快乐正是欧阳修受易学启发形成的伦理观念。这一思想的形成与充斥于政治现实中的朋党之争、君子小人之辨不可分开。欧阳修将文学批评的眼光投向了特殊的群体,推奖穷者之言是欧阳修发出的属于那个时代的最强音。欧阳修将畜这一易学中的伦理概念引入到诗学中,比道胜文至更为现实地描述了君子之德与君子之文的关系。穷而后工则是对畜观念的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杨永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5):23-27
死刑废除已是大势所趋,这既是经济包容性增长也是法律包容性发展的要求。尽管我国死刑的存在有其合理因素,但是面对的外部压力较大,随着人权观念深入人心,至乐活身是不二法则,死刑也终将渐行渐远。在伦理学、生物学、经济学意义上来看,死刑都会受到质疑。从法律层面废除死刑制度,其理论基础是存在的,对于包容性的和谐社会创建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周强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2):28-32
审美泛化论是当前文艺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一方面,它通过言说文艺审美与日常生活审美化之间的源流关系,将后者纳入文艺学的理论视域;另一方面,又认为文艺学难以应对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需要转型走向文化研究。这种理论逻辑具有明显的矛盾性,并暴露出当下文论研究中“审美”内涵的漂浮不定和“审美本质主义”的存在等突出问题,值得重视和检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