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9世纪的美国开始了划时代的女性文学变革。女性开始从被禁锢的境况中觉醒,传统的道德风范和世俗的清规戒律使女性萌生了女性的自我意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女性成为越来越躁动不安引人注目的力量,女性问题也变得日益尖锐。当时美国文坛上一批敏感的女性作家开始在她们作品中表现这个主题,而凯特·肖班是她们中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2.
19世纪的美国开始了划时代的女性文学变革.女性开始从被禁锢的境况中觉醒,传统的道德风范和世俗的清规戒律使女性萌生了女性的自我意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女性成为越来越躁动不安引人注目的力量,女性问题也变得日益尖锐.当时美国文坛上一批敏感的女性作家开始在她们作品中表现这个主题,而凯特*肖班是她们中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3.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女作家凯特.肖班的《觉醒》和中国著名作家鲁迅的《伤逝》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女性寻求个性解放和自由的思想。本文通过对两部作品中女主人公冲破男权社会的束缚,从觉醒到幻灭的悲剧命运的比较与剖析,展示了中美两国妇女解放运动发展状况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美国女作家凯特.肖班在其代表作《觉醒》中通过男女主人公形象与性格的对比以及具有丰富象征意义的意象运用,以"双性同体"的创作方式解构了男女二元对立的父权制的概念,体现了"双性和谐"、"二元融合"的女权主义创作思想,反映了20世纪之交美国"新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摆脱父权制社会赋予传统女性的角色、追求独立与自由的精神诉求。  相似文献   

5.
作为美国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驱,凯特.肖班的《一小时的故事》经常被评论界以一种女性主义的角度进行解读;但也有论者认为,这部作品其实是非女性主义意识形态的。笔者借助探讨小说中包含的婚姻、自由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指出它含有女性主义的因素,但并非是一个典型的女性主义的文本,而具有多重的主题意蕴。  相似文献   

6.
“妇女问题”在十九世纪后半期的美国文坛上成为引人注目的题材,相继出现一批富有独创性的女作家,包括伊迪斯·沃顿和凯特·肖班。她们一反传统写作模式,大胆创新,独树一帜,以其生活经历为素材,深刻地挖掘妇女的内心世界,塑造了一些真实的、活生生的妇女形象。这些文学形象,散发着时代的气息,流动着美国妇女的血液,给一直为男性作家所统治的文坛增添了光彩。如果说以沃顿为代表的女作家在美国的  相似文献   

7.
"新女性"文学是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在美国文坛流行的一种女性叙事,是当时美国社会关于妇女问题的大讨论在文学领域的延伸,这类作品宣扬独立自强的"新女性"理念,描写"新女性"对维多利亚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反叛。本文以朱厄特的《汤姆的丈夫》、吉尔曼的《黄色墙纸》和肖班的《觉醒》为例,从历史视角分析这三部作品中女主人公的生存困境,认为这些试图重新定义自我身份的"新女性"以妥协、疯癫、死亡而告终的原因在于她们对传统的僭越、对旧秩序的威胁。  相似文献   

8.
凯特.肖班的《觉醒》一直以来都被誉为19世纪末美国女作家的经典作品之一。这部小说描写了一位富商之妻——艾德娜苦苦寻求精神解放和性解放的心历路程。小说展示了女性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关系:女性更接近大自然,更具有与自然沟通的并在精神上与之融为一体的天赋。本文试图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运用大海、小鸟这两个重复意象来解读生活在男权社会里的艾德娜慢慢觉醒并从大自然的启迪中获得精神重生的生命历程。  相似文献   

9.
《一个小时的故事》是美国19世纪女作家凯特.肖班的短篇小说经典。《穿夏装的姑娘们》是美国20世纪男作家欧文?萧短篇小说代表作。两篇小说虽然创作的时代不同,但都以精简有力的文字,讲述了一个深刻的故事。前者质疑了传统的婚姻,使原来处于男性中心社会视角盲区的现实得以呈现在读者的眼前,挑战了男性至上主义文学中的妇女形象;后者则聚焦于男性对女性身体美的欣赏,折射出男性对肉体的专注和对女性精神需求的漠视。两部作品都反映了传统婚姻对女性的压抑,表达了对女性作为传统的“家庭天使”的角色的怀疑和否定。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叙事学理论和女权主义批评结合的角度入手,通过对美国女作家凯特·肖班的短篇力作<一小时的故事>的多视角叙述手法的分析,来表明小说叙述视点的不断转换,体现出的不仅仅是叙事技巧,还整合出不同的内容,而这不同的侧面展开组合在一起,向人们展示了一曲女性寻求自由的悲歌.这不仅是马拉德夫人个人的悲剧,更是再现19世纪末在男性中心权力话语给定的美固社会中追求自我的女性们的困境.  相似文献   

11.
空间叙事是凯特.肖邦的短篇小说《一小时的故事》中的重要内容。空间场景的“锁闭式”循环使小说结构明晰而浑然一体,而现实空间场景中的象征性的场景描写、人物的内心独白以及反讽性的对立,又让小说显示出复杂的“开放式”特征。明晰和复杂的高度统一正是作家对人的内在精神困境的结构性的象征式表现。  相似文献   

12.
凯特·肖邦小说《一小时的故事》的女性主义解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凯特·肖邦《一小时的故事》的深度阅读,发现蕴含其中的女性主义思想。从叙事层面探讨了作品中女性视角的使用及场景的快速移植变幻,从文体层面探讨了对照、反讽、象征手法的运用,揭示了女主人公玛拉德夫人对自由的追求及其女性意识的觉醒。《一小时的故事》为现代女性主义思想及写作提供了一个完美的范例。  相似文献   

13.
福斯特的短篇小说《离开科罗诺斯之路》与索福克勒斯的戏剧《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一直是文学界热衷比较的文本。两部作品虽然在场景、人物、意象等方面十分相似,但这种表面的相似实际上与它们内在的偏离构成了强烈的反讽。通过分析两部作品中人物的构架、划分人物阵营,来全面剖析主人公卢卡斯先生和其女儿埃塞尔的身份错位与降级,从结构角度阐释《离开科罗诺斯之路》对《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的深层反讽。  相似文献   

14.
台湾小说家蔡文甫一方面对现实传统“一往情深”,从司空见惯的现实中取材,摹写日常生活中小人物、平常事,表达着对处于新旧交替时期普通人的人生、人事的悲悯与嘲讽;另一方面又在现代和后现代文化交替的时代语境里,吸收现代主义的艺术营养,写出了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人性困境、人性的挣扎、人性的异化及情感的冲突。其作品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特色,穿行于现代与传统之间,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15.
论当代小说的情境反讽与意象反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情境反讽与意象反讽是中国当代小说反讽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情境反讽通常具有现实性、历史性、虚拟性和异常性四种表现形态,对小说情节结构的设置、人物性格的塑造和主题思想的凸显起着重要作用。意象反讽主要是通过意象象征体与象征意旨之间悖逆乖离的独特结合方式体现出浓郁的反讽意味。  相似文献   

16.
从外国人日语学习者的立场,从认知的角度,对日语交际中的反语的认知情况进行研究。反语的表现特征,是内含的意思经常为贬义。这种特征为我们在用日语和日语母语者进行交流的时候,识别反语发话发挥了启示作用。反语认知的决定因素在于反语的提示记号和反语语境这两个要素。反语语境也包含两个因素,它们具有提示反语语境的作用。理解了反语语境,也就完成了日语反语的认知。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小说的反讽修辞,在新时期前期,多针对宏大的政治话语。随着新时期小说创作的发展,反讽修辞也越来越趋向隐蔽和模糊,反讽叙述者的态度也越来越不确定,其立场常常游移不定。反讽的指向不再是单向的,反讽的对象已经变得似是而非了,反讽走进了修辞的"迷宫"。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的都市小说多以反讽的叙述策略来实现对都市社会的嘲讽。其反讽类型主要有误会式情境反讽和悖论式场景反讽两种。反讽意识的产生缘于他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反思及其与人类现代思想的感通。沈从文都市小说的艺术魅力,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这种高超的反讽艺术及其背后深刻的反讽意蕴。  相似文献   

19.
反讽是张爱玲小说现代性的标志之一。该文较为深入地分析了张爱玲小说中反讽叙事的四种类型 :言语反讽、情境反讽、结构反讽和模式反讽 ,还分析了她是如何以反讽解构爱的神话、父权神话、女性神话以及意志自由神话的 ,并由此透视她在世俗情趣与虚无底子之间的精神立场。  相似文献   

20.
拟从反语接收者的角度来分析反语接收者对于反语的判定及认知,其最终结论不难发现,反语接收者对于反语的判定认知有着类似受喻者的主体性,反语的成功判定和认知解读需要接收者充分调动自己的认知主体性,结合反语发出者所处的物理语境、字面意义来解读,但由于反语接收者个体主体性的差异,也可导致接收者对于反语发出者真实意图的不同解读或是无法解读,从而感受不到反语的存在,同时反语接收者对于反语的认知过程也受到自洽原则的引导,即反语接收者会根据已有事件或言语概念对后续事件或言语产生“预测”,一旦这种“预测”遭到违反就会使反语接收者产生一种“焦虑”感,这时反语接收者会开始自我协商的过程而消除“焦虑”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