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易军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4-99
通过生活中发生的诅咒现象,我们发现内藏在纠纷中而独立于利益之外的报应系统,称之为民间报应正义。民间报应正义既是一种社会观念,又是一种隐性的社会秩序。它主要包括善的报应和恶的报应,这些因素既是报应正义诱因,又是报应正义的主要类型。民间报应正义与法律报应正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分属不同的秩序系统。法治应对民间报应正义高度重视,辩证对待。 相似文献
2.
对“社会主义法治”概念的理解和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振彦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本文提出“社会主义法治”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强调社会主义法治概念有助于我们正视社会现实,鼓舞我们把握未来的信心。 相似文献
3.
卢建华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97-101
自由和平等,这两个当代最重要的基本政治价值,在自由主义者那里,似乎总是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不可调和。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罗尔斯却试图通过建构一种正义理论使自由与平等在其正义两原则之下得以调和:以自由为核心的第一原则内含着强烈的平等诉求,而集中体现罗尔斯平等观念的第二原则则是为了自由价值的真正实现。罗尔斯正义理论的核心是他所提出的"平等的自由",而这种自由是高于一切的,它只能为了自由本身的缘故被限制。 相似文献
4.
孔繁军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39-47
仇和所领导的改革举措在十余年间持续性地拨动着媒体的心弦,而且高潮迭起,这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是罕见的。在人们叹服仇和之治的改革成效的同时,一些法学专家却对仇之治的法律性质作出了否定的评价。事实上,仇和之治以其推进严格执法、强力反腐、吏治建设等法治化举措充分体现了其法治品格,堪称我国地方法治建设的典范。而且在许多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陈金钊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9-16
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建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的命题.这是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实现执政方式的法治化转变的理论基础.从历史的角度考察,社会主义与法治的结合是法治思想史的重大转变.法治是中国社会主义的特色,而非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需要法治之理,法治之理是人们公认的法治规则.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特征在于执政党要依法执政,接受宪法、法律的约束.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建构需要阐明法治的基本含义:法治是社会主义的政治道德;是社会主义道路的实现方式;是以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主要方法的战略实施. 相似文献
6.
陈金钊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9):63-73
法治之理是以实现公平正义、权利自由、和谐秩序为目标,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和法律方法为手段的政治行为之理;它也是一种尊重法律规则和程序,理性运用和有效约制权力,并根据法律进行思维的法治意识形态。对于传统中国以权力为中心的政治行为方式来说,强化意识形态中的法治之理,属于观念层面的变革。在思维过程中讲究法治之理,也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法治化的先决条件。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需要用法治之理打量中国,为中国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提供符合实际的理论支撑,进而把发现问题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方式常态化。 相似文献
7.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9-94
通过对法治、腐败、反腐等相关概念的辨析,将法治反腐的概念界定为:在法治思维的引领下,严格遵守既定的法律规范和正当程序,由专门的反腐机构科学地运用法治方式,惩治和预防腐败的一种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8.
汪太贤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2(7):75-83
哈林顿认为,自由和民主是共和国的本性,而法治则是共和国的基本标志.法治共和国的核心在于建立法治政府,而法治政府的关键是实现法律下的"均势";平等是法治王国的基石;人民是法治王国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9.
胡余旺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7):28-30
法治乃法律之统治,它与法律、正义、权力、民主等因素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法治也愈加文明理性。现代社会的法治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它是法律之治、正义之治、限权之治与民主之治的有机结合与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0.
哈耶克的自由秩序理论体系经过了漫长的演化过程,积极自由概念的确立更是使其理念无限趋近于洛克“哪里没有法治、哪里就没有自由”的自由主义观点。哈耶克法治主义自由观的认识进路中涵盖了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法律之治是法律的基本属性;其次,法治的根本原则乃是普遍利益;最后,形式合法则是法治当前的最大危险。 相似文献
11.
“用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是正确的政治决定,人们非常重视诠释它的政治意义.然而,仅关注法治方式的政治意义是不够的,还需要重视法治方式的法学、法律意义.因为,“社会矛盾”在执法、司法领域表现为“具体矛盾”,具体矛盾的解决需要倚重法律方法或法律思维规则.在缺乏法治启蒙的背景下,需要改造政治社会学意义上的法治方式;塑造教义学法学意义上的法治方式.教义学法学意义上的法治方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指导,以法治中国建设为目标,以遵守法律规定为前提,强调尊重执法、司法的规律,反对权力的绝对化,倡导行为主体要像律师那样思考,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法治. 相似文献
12.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00-103
法治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法治的评价标准众说纷纭,明确其标准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着重要意义,应将良法之治、法律至上、法律平等、司法独立作为其评价标准。具言之,良法之治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法律至上要求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与权威,法律平等要求权利义务一致、平等保护、反对特权,司法独立要求司法权只服从于法律。 相似文献
13.
范沁芳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8(2):44-48
2006年初,中央提出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概念,这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研究解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结构、基本特征、主要内容,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传播、实践具有积极意义。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内涵结构上可分为知识、感情、意志、信念等四个方面,具有客观性、具体性、发展性、开放性的特征。在当前中国传播、宏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应当着力强调法律至上、法律平等、权利保障、权力制约、司法独立、正当程序等六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地方法治“的涵义是实施“地方法治”的前提。“地方法治”是国家一级地方行政区域在遵循法治全国统一的前提下,在宪法、法律授予的权力范围内,根据法治的原则和精神,根据本行政区域的特点,依法开展地方性立法、促进司法公正,依法行政,推动法治建设进程的系列目标、活动、状态和过程,具有整体性、地方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中国法学的语境中,一说起德治,人们似乎很自然地就有德--道德--道德治理的联想,中国传统社会则被认为是道德治理的典型.然而这种观念并没有说出德治的核心理念,只是一些学者想当然的结果.事实上,德在中国传统文化源头上并不具体指称道德,它主要是一个具有哲学本体意义的概念.相应的,德治也并非道德之治,它是中国传统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治理方式,是贤人之治和民本之治两个核心内涵的有机结合.此外,由于道德具有更多的主观性、情感性等内在面相,它根本不能构成一种治理方式,法学界所谓的道德之治实际上所要表达的应该是伦理之治的意思. 相似文献
16.
作为言论自由在网络社会的表现,网络言论自由既有传统表达自由的共性,又蕴含特殊的规制难题.现时期出现的各类网络言论自由界限与法律缺位的案例使得相关多方的权利保障面临困境.西方国家对网络言论自由的规制以及我国现实司法实践中的良性做法提供了制度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周少元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6)
法治是人治的否定,人治伴随专制,法治呼唤民主。宪法作为民主政治的产物,她同法治、民主一样受制于经济基础。我国古代人治色彩浓厚,近代法治起步较晚,宪政道路艰难曲折。宪法权威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程度的标志之一。法治需要有法可依,完备的法律体系的建立,首先得从母法———宪法做起。法治要求法律至上,首先要维护宪法的根本法地位,树立宪法至高无上的权威。法治离不开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宪法最集中地体现了党的意志、人民的意志和国家的意志,宪法以根本法的形式将党的领导法律化,实行法治是党领导和执政方式的重大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法律概念与法治--兼为概念法学辩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丙新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15-119
对概念法学的误解与偏见,直接模糊了我们对法律概念的认识。而在对概念法学进行辩护时,我们发现,法律概念所拥有的价值储藏及意义演进功能,竟然成为法治框架内合法性与妥当性冲突的根源。因而,法治的最根本问题,也就演变为对法律概念的解读问题。 相似文献
19.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从宏观角度探究法治演进的脉络。古希腊城邦社会孕育了“公民”、“民主”、“法治”等观念,不仅经历了大量的“法治”实践,而且产生了系统阐述的法治思想。在世界社会古罗马,以共和政体和对王权的制约以及自然法思想为条件,私法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教会、国王、贵族、平民等之间的斗争和妥协,产生了多元性的法律和司法体系。随着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新兴资产阶级的革命,在近代法治思想和法治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近代法治文明,从而进一步形成了现代法治。中国百年来追求法治的道路很大程度牺牲了法治精神的本质目标,应当重视法治内在的制度和文化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李公平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6(4):80-80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和任务,是我们党在总结二十年来新鲜经验的基础上,为适应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和当今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愿望,对法制理论作出的新概括、新发展。"法治"与"法制"有着原则的区别。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