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国当代小说家艾丽丝·默多克虽以其文学作品饱享国际盛誉,但她同时也是英国当代重要的哲学家,了解其哲学是透彻解析其文学作品的关键。默多克哲学涵盖很多与现实人生密切相关的概念,但其精神核心可简言之为对“自由的人在偶然性的现实中如何道德地生活”的探索。在肯定“人是自由”的前提下,通过辨析“自由”的真假两面性,把“道德”与“自由”融为一体,是默多克哲学的成功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善”之信仰,则是其耀眼的闪光点。默多克的哲学不仅使其小说创作意蕴深刻、独具特色,对人们的现实生活也有非常积极的启发与引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艾丽丝·默多克是英国二战后文坛上有名的哲理小说家,她以小说叙事的形式来阐释自己的哲学观点和伦理思想.从默多克小说创作的理论渊源入手,结合她小说的叙事特点阐明其小说观为理想的小说要保持叙事的"形式"和内容的"偶然"之间的张力,体现人物的偶然性和特殊性.  相似文献   

3.
艾丽丝·默多克的哲学体系赋予善对其他概念的统治权,使之代替上帝成为朝圣的方向和对象,小说《钟》里宗教团体的溃散即明示上帝无法解决其信徒的问题。爱是善之本,自由的个体拥有了正确的爱才会走向善。默多克认为伟大的艺术反映现实,唤醒人们对善的渴望。《钟》作为艺术作品,通过双重意象的建构、音乐绘画的情节使命等手段给予读者善的启发。  相似文献   

4.
5.
艾丽丝·默多克的两个核心概念是"好的艺术"和"自由人",她认为优秀的小说如同一栋房子,能让小说中的人物自由地生活于其中,"好的艺术"在于能把艺术形式与千奇百怪、偶然不定的现实结合在一起。《网下》、《黑王子》、《书与友谊》分别代表着默多克早、中、晚三个时期的创作特点,其中的人物关系也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艾丽丝·默多克通过编织复杂的人物关系使得小说中人物的自由生活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6.
类型化和个性化是两种不同的人物塑造手法。人物塑造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从类型化到个性化的过程。18世纪英国小说作为这一文体发展的起始阶段,其人物塑造艺术既继承了早期文学的成就———类型化手法,又表现出个性化的倾向,为后世小说人物塑造艺术的发展与完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张恨水通过历时近五年的长篇连载小说《春明外史》的撰写,把已有的社会小说类型和言情小说类型糅合到一起,在与读者阅读期待互动中,将言情故事和社会百态展示交相穿插,在创作中将真实人物、事件与虚构想象巧妙结合,使社会言情小说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小说类型模式,极大程度地得到读者的热烈追捧,引领了19世纪20年代社会言情小说创作风潮。  相似文献   

8.
情态动词在研究语篇的人际意义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通过它,读者可以更加清楚地抓住交际的关键,更好的去理解讲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关系。本文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以情态系统为出发点,对小说《红字》中的典型语篇作以分析,从而把握人物角色的性格特征,进而对Halliday所提出的作为三个纯理功能之一的人际功能有了更细致的了解和掌握。此外,对这种分析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促进外语教学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荨麻》讲述了一个中年女子在低谷时偶遇儿时玩伴迈克,萌生爱意,经历过内心的挣扎、迷茫,最终回归理性,领悟到爱的真谛的故事。小说的叙事时间极有特色,体现为碎片化的叙事时序、灵活多变的叙事节奏和重复讲述的叙事频率。从小说简单故事背后的复杂意蕴能感受到深邃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0.
艾丽丝.默多克的小说着力于描写一些充满离奇爱情的故事,其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精心的爱情架构过程是她小说创作中的重要观照点。她的小说《断头》,在叙事进程方面,考察故事中人物关系的不稳定性及其在话语层面表现出来的叙事张力;在叙事判断方面,探讨故事如何实现从社会伦理维度向宗教信仰的转换;在叙述语言方面,研究故事的叙述模式和语言的转喻性,揭示其对小说主题和人物塑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1.
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命名是一大学问,人名的恰当翻译也是译作中的一个亮点。文章讨论了鲁迅小说《药》中的人物命名及杨宪益夫妇对其的翻译处理,分析了其不足之处,并提出了三种译法,以及对译者的翻译选目和文学素养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作为美国当代文坛最为活跃的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以她特色鲜明的小说受到了广泛关注。《紫色》是她的代表作,这部小说一经发表,就轰动全美。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认为妇女与自然的双重压迫都是由二元制的统治逻辑造成的。  相似文献   

13.
原型范畴理论一直是认知语言学的热门话题。将原型范畴理论与海明威的作品相结合研究发现,虽然《印第安营地》创作于海明威的文学生涯早期,反映了年轻时期的海明威对生与死、善与恶等原型范畴的感悟,正是这些感悟才帮助海明威在以后的创作生涯中将生与死、善与恶等原型不断拓深,创作出了诸如《太阳照常升起》、《乞力马扎罗的雪》等经典之作,不同的读者在不同的时期阅读《印第安营地》都会获得不同的人生感悟。  相似文献   

14.
艾德加·爱伦·坡过着贫穷、艰难的生活,然而他却是美国最重要的文学天才之一。生前,他受尽痛苦;死后,他仍遭谴责。尽管如此,他却在制造恐怖氛围的同时,给读者展现出一些关的东西。本文通过外化《威廉·威尔逊》善恶交织的心灵挣扎,并且借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展现《威廉·威尔逊》中的善恶矛盾.得出艾德加·爱伦·坡的善恶观:惩恶扬善...  相似文献   

15.
英国小说家简.奥斯丁在小说《爱玛》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性格各异的女性人物形象,特别是对次要人物简.菲尔费克斯和威斯顿太太细致入微地描写,更是体现了奥斯丁对语言的驾驭能力。本文试从对次要人物简.菲尔费克斯与威斯顿太太相似性的分析来感受奥斯丁对人物的塑造能力和对人性切实精准的刻画。  相似文献   

16.
17.
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的艺术魅力在于作者能在有限的篇幅中展示出人物复杂的生命体验。小说《逃离》体现了她在塑造人物内心方面的技巧。该作品巧妙地运用了弱化情节和灵活的全知视角两大叙事策略,生动展示了主人公复杂而微妙的内心世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8.
艾丽丝·门罗的小说《播弄》通过打乱时间、淡化故事情节、设置悬念的叙事策略,将女主人公意图与矛盾的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洽谈表以强烈的震撼。  相似文献   

19.
《紫色》中主人公茜莉所接受的基督教教育使她形成了男权至上、白人至上的观念,也导致了她对黑人女性自我意识的否定.在莎格与聂蒂的影响下,茜莉抛弃了带有明显政治色彩的基督教,皈依了更具包容性的泛神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泛神论思想与沃克所倡导的妇女主义相吻合,即两性之间应从二元对立的关系转为平等互助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在其长篇小说《殿堂》中塑造了一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黑人知识女性形象,虚拟出现实社会不可能存在的黑人女性的殿堂。美国黑人妇女从来没有真正享受过和白人,甚至和黑人男性平等的教育权。其原因主要有四:奴隶制规定了女性奴隶的工具属性,种族主义歧视,性别主义歧视,黑人女性麻木灵魂的自我放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