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强调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是旅游业新的发展方向之一,也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促进。要抓住当前契机,将二者有机结合,在分析乡村旅游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和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从而提出发展江西乡村旅游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西部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上的新兴产业之一,旅游业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乡村旅游是旅游业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的延伸。我国西部地区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西部旅游业尤其是西部地区的乡村旅游对于推进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改变西部地区经济落后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乡村旅游的发展给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开发领域和发展途径,同时也为农村地区带来了全新的生产方式和服务理念。笔者在总结我国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之间相互作用的基础上,结合丹东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研究分析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的共性和个性问题,论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了重新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及必然性,并分析了什么是“和谐”及“和谐”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以“和谐”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用模型方法分析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从X村存在的问题出发,把经济建设作为当务之急,重中之重来抓.利用优势资源,结合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的目标,从生态旅游业、生态农业和生态建筑等方面来建设新农村.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湛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湛江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和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相互关系;提出了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发展湛江地区民族传统体育的主要对策.旨在加快民族传统体育在湛江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文章描述了武义从躬耕垄亩到以温泉为龙头的旅游业的兴起过程,探讨武义旅游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并论述了旅游业在武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旅游局确定2006年为“中国乡村游”主题年,要求将“旅游产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本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以江口县云舍村为研究个案,研究了西部一个边远、贫困的少数民族村寨,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走上以旅促农、助农增收的富民之路所取得的经验与启示,这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乡村旅游开发的经济与社会价值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业新的增长点和亮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无论是对旅游业本身,还是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促进新农村建设,都具有极大的经济与社会价值。分析了我国开发乡村旅游的经济与社会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现代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健康分枝,也是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创新点。目前我国西部休闲农业的发展还存在明显不足。现代休闲农业作为现代旅游业与现代农业的复合型产业形态,应从多角度确定发展策略,做到政府引导、面向市场、科学规划。  相似文献   

10.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金融资金与服务的支持.安徽旅游业的金融支持存在以下问题:旅游业自身特点削弱商业银行支持力度;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不足;旅游业的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模式单一;旅游金融服务欠缺.解决限制安徽旅游业发展金融支持不足的对策主要有:旅游企业加强自身建设,吸引资金关注;政府重视旅游业发展,加大扶持力度;金融机构积极响应,提升金融服务质量;政府协同旅游企业,探索投融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红色旅游开发与区域旅游业新增长点的培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培育区域旅游业新增长点是旅游业发展、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需要。将红色旅游作 为区域旅游业新增长点来培育,具有资源比较优势、市场需求优势、政策扶持优势。发展红色旅游要发挥政府主导 作用、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与革命老区和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紧密结合、注意资源保护、促 进区城经济共同增长。  相似文献   

12.
东西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比较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阐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多层次性,采用数据分析和文献分析等方法,分析中国东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同一性和手段的差异性,结论是通过东西部地区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的统计分析,指出东西部地区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基础不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不同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内容也存在差异,从而为新农村建设特别是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十六大作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抉择,其科学内涵可从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发展方法和发展阶段等方面理解。统筹城乡发展关键在于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它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等构成严密的逻辑关系。这一战略路径呈现的演进脉络为立足三农问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当前我国已进入统筹城乡发展关键时期,其现实态势表现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条件已基本具备,城镇化滞后状况向快速发展转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由国富走向民富的转型时期。  相似文献   

14.
农村区域发展是时代前进、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加强新型农村的建设,提高农村区域发展,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水平和质量,而且可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确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在农村区域发展上国外有许多经验和启示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基于游客视角的太行山片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行山片区是中国集中连片特困区的典型区域之一。近年来凭借丰富的旅游资源,太行山片区的乡村旅游扶贫成效显著,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太行山片区脱贫攻坚工作的主要方式。然而经历了近40年的发展,太行山乡村旅游发展遇到了瓶颈,应该结合客源市场需要加快产业升级和转型。目前以野三坡为代表的太行山片区乡村旅游应充分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利机遇以及雄安新区巨大的品牌效应,稳定与拓展细分客源市场、科学规划旅游产品和项目、创新旅游产品营销策略与手段、推动乡村旅游产品转型和升级、系统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合理利用土地和加强景观风貌保护以及加强太行山片区乡村旅游的区域协同管理,进一步探索连片特困区乡村旅游创新发展的新模式,进而增强特困区脱贫攻坚工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60年代,绵阳成为四川三线建设的重镇。进驻绵阳的三线企业和科研院所带动了当地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农业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农村集体经济和卫生文化事业的发展,给农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新变化。与此同时,广大农民掀起了支援三线建设的热潮,在参加基本建设、生产地方性建材、保障蔬菜供应等方面出力颇多。三线建设中的工农关系尽管存在矛盾,但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问题得到解决,偏差得以纠正。工农互惠关系的构建为推进西部地区工业化及战略大后方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给处理新时期的工农、城乡关系提供了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7.
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既是完善旅游市场体系、提升旅游业整体服务质量的需要,也是保护旅游者合法权益、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旅游开发与服务的规范化是行业的发展趋势之一。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活动方式,在广州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如何通过标准化体系的建设将这种旅游形式开发好、培育好、发展好,对统筹推进广州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分析广州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现状的基础上,论述了广州乡村旅游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意义,提出了加快广州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的框架思路。  相似文献   

18.
省会城市有旅游资源优越区与非优区之别,旅游资源非优型省会必然表现出城市旅游"贫血症",它们突破资源瓶颈的途径是以综合实力全面提升城市旅游吸引力。全面提升省会城市旅游吸引力的策略是: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调动全市各行各业之力,首先要巧用财政力量;通过营造省会旅游圈等办法,尽快实现从旅游集散中心向旅游中心城市的跨越;走观光、休闲、度假、文体、会展、节事、科教等多种旅游综合配套发展之路;借新城区建设之良机,强化城市旅游功能。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乡村是中国的根脉,是国家大厦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始终是一项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重点关注的问题。当前,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极其繁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乡村共同富裕成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路径和历史选择。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突出表现是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解决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一重要问题,就必然要聚焦于乡村场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同时,乡村全面振兴不可能仅以乡村资源要素实现乡村现代化,更要从上层政策制定、下层举措落实等全方位推进乡村全面建设。通过梳理乡村共同富裕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并基于乡村共同富裕发展建设现状发现,我国乡村共同富裕以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方面建设为着力点,以实现农民共同富裕为阶段性发展目标。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共同富裕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依旧存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共同富裕难以有效推进;乡村生产资源要素缺乏,难以满足乡村共同富裕的资源要素需求;乡村缺乏优势产业支撑,乡村共同富裕建设难以切入等诸多乡村发展不充分问题,减缓了乡村共同富裕目标实现进程。新阶段新征程,乡村发展建设现状明显难以适应现代化发展步伐,故而要从高处着眼,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现实意义,从细节入手,解除当前阻碍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现实障碍,实现乡村共同富裕。加快补齐乡村基础设施短板,加大其建设资金投入,加强其规划引导和管护,为乡村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破除乡村资源要素制约,革新村集体产权制度,优化乡村社会保障政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资源要素保障。推动乡村产业多元化、现代化发展,加强龙头企业对集体经济的带动作用,切实推进乡村产业化经营,打破城乡二元壁垒,实现生产资源互通共享,释放要素活力,实现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以乡村振兴实际工作为切入点,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主线,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分析当前乡村共同富裕建设中的发展逻辑和现实问题,补齐短板,提高质量,以探寻实现乡村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0.
新农村建设视角下中国基层县乡村治理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取消农业税后,农村基层政权普遍陷入财政困境,新形势下农村基层治理结构面临重新调整的压力。过去关于基层治理结构改革的观点大多没有认识到乡村建设的一体性,忽略了农村基层治理体制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由于县、乡、村的资源和优势有所不同,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较强的互补效应,应从发展县域经济的角度来调整目前的农村治理结构。新的治理模式应该是“强县政、精乡镇、村合作”,在县域经济一体的思路下,利用三者之间的经济协同作用,发挥落后农村的后发优势,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