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陈桂枝 《阴山学刊》2001,14(1):11-15
古人有“崇祀高禖”以求子的习俗.《诗经》中的《大雅  相似文献   

2.
孙作云先生在《诗经恋歌发微》一文中列举了二十三首恋歌,认为它们与上古时期暮春三月男女会合、祭祀高禖、祓禊求子的风俗有关①。这已为众多的学者所首肯。但是,笔者似感意犹未尽。对于部分恋歌所反映的民俗礼俗,还可以再提出两个疑问:一是祭祀高禖、祓禊求子风俗的性质是什么?这种风俗为什么都是在春季三月进行?二是“诗三百”的  相似文献   

3.
弗莱认为神话赋予仪式以原型意义,上古时期"禖""礿"祭祀,既是生育神话的仪式化表现,也是众多情爱主题文学作品的文化原型。《牡丹亭》在呼唤爱情、反抗礼教、礼赞人欲的主题之内,蕴藏着中国传统文学中长期隐匿的高禖崇拜。杜丽娘即是高禖的化身,"游园""惊梦"等情节是《礼记·月令》《诗经·溱洧》等描写的古代仲春风俗和先民信仰的再现。从先秦文学到汤显祖的时代,这个文化原型的接续具有鲜明的脉络,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学图谱。这正是《牡丹亭》"惊心动魄"的力量所在。  相似文献   

4.
玄鸟生商是"仲春二月,玄鸟来归,奔者不禁"上古民间生殖崇拜习俗的礼仪化,即先民原始、朴质的阴阳和合的非理性行为,经由宗法制度的规约,演变为儒家士人所津津乐道的经学范式──高禖祭祀。高禖祭祀是一种象征形式,具有宣导和示范的功能,是后世帝王独享的祭祀形式。在民间,玄鸟生商的核心内容逐渐演变成上巳的祓褉节,即执兰相见、水边洗浴、招魂续魄。在文人的热情参与下,三月三或三月上巳、修褉、曲水流觞、东鲁春风等象征形式,完成了由儒家经典话语到文学意象的转化,成为文人士大夫歌咏的一个文学主题。  相似文献   

5.
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卫道士孔老二,为了维护他们的反动统治,逆历史潮流而动,竭力鼓吹“学而优则仕”,胡说什么“耕也,餒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他鄙视劳动,仇视劳动人民,反对学生参加劳动,气急败坏地破口大駡樊迟“请学稼”是“小人”,“没出息”。在孔老二看来,劳动人民是“低等”的“小人”,种田必然餓肚子,只有用心学习奴隶主贵族統治压迫人民的“礼”,才能爵位高登,光宗耀祖。孔丘的反动说教,被历代反动统治者视为至宝,奉为圣经。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謀家、两面派、  相似文献   

6.
西周中期有尹姞器,铭文记录穆公作尹姞宗室以及天君赏赐尹姞之事。然而关于铭文中的"天君"身份问题学界不一其说,尹姞宗室蕴含的制度也鲜有揭露。文章从古文字出发,并结合史料记载,对西周女性宗庙和后宫称谓制度进行探讨后认为,尹姞宗室的性质相当于文献中的閟宫或禖宫,与穆公家族祈生密切相关;尹姞器铭中的"天君"实为太王太后。  相似文献   

7.
苏运蕾  郑杰文 《东岳论丛》2020,(3):131-139+192
郊野是一个与都邑相对的区域,和人们的生产劳作及祭祀活动密切相关,其中临近水泽之地成为先民的重要祭祀场所。先秦时期在水泽附近举行的郊野春祭活动主要有民间春社、祷高禖和岁时祓禊等,多伴随男女集会。这些活动与岩画、出土文物和古籍中的连臂舞、履迹舞、桑林舞等舞蹈仪式的共通之处在于,都是将祭祀与生殖结合在一起,反映先民对生殖繁衍的重视。以此探究当时的婚俗礼制,发现群婚现象从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一直绵延未断,此婚俗下男女的结合以在神灵前立誓为约束。在倡导媒妁婚的周代出现仲春令会男女的政令,反映郊野春祭会合男女的旧婚配习俗在周代仍有遗留,但其受众群体范围大大缩小,仅针对鳏寡的男女,是媒妁婚之外的一种辅助婚配形式。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会计工作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中发挥着特殊作用,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势在必行。继续教育内容要突出“新”、“实”、“广”、“高”的四个特点“新”,新知识、新政策;“实”,注重实效,具有可操作性;“广”,内容丰富,涉及面广;“高”,教材编写高水平。会计队伍建设要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要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国有企业改革现在已进入到“深水区”和“快车道”,长期积累的一些矛盾相互交织在一起,亦即新机制与旧观念的矛盾,大企业与“小社会”的矛盾;高投入与低效益的矛盾。其中“高与低”则是主要矛盾。只有抓住这个主要矛盾,才能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马宏山同志在《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4期上发表《论<文心雕龙>的纲》一文,其中的许多新观点。我认为值得商榷。因此,我谈谈个人的粗浅看法。马宏山同志还在《文史哲》1979年第1期上发表《<文心雕龙·辨骚>质疑》,又在《哲学研究》1979年第7期上发表《<文心雕龙>之‘道’辨》,有些观点,与《论<文心雕龙>的纲》一致。本文间或征引此两文语,一同评论。“本乎道”《文心》的第一篇《原道》,是论“本乎道”的专篇。“原道”,即“原于道”。“原”字后省略介词“于”。《经传释词》:“于,犹乎也”。《淮南子·原道训》高诱注说:“原,本也”。所以“原道”犹云“本乎道”。是说作文要以“道”  相似文献   

11.
晋语有丰富的“gu~”类词,其中“gu”在构词上主要有两个作用,用作分音词的第一个词素或用作词头。《汉语大词典》训释了大量的历史文献中出现的“gu~”类词,其中有个别训释存在明显的缺陷,本文意在提出这类词的正诂。如“gu就”不是“扬眉”而是“皱眉”;“格磴儿”不是“位置等次”而是“台阶”;“gu”不是“参差不齐貌”而是“ 张开或交叉相错貌”;“gu拉”不是“土块”而是“角落”。  相似文献   

12.
<正> 近读王夫之的《宋论》,其中卷一是评论宋太祖赵匡胤。总的来说,王夫之对宋太祖的评价是相当高的:“兵不血刃而三方夷,刑不姑试而悍将服,无旧学之甘盘而文教兴,染掠杀之余风而宽仁布”“一人之泽,施及百年,弗待后嗣之棚踵以为百年也,故曰:光武以后,太祖其迥出矣”。在王夫之看来,宋太祖就是汉光武帝之后的又一个“英明之主”。当然,王夫之对  相似文献   

13.
封展旗  商自申  杨平 《东岳论丛》2007,28(2):195-196
老子的守柔思想对弱势企业的市场竞争有着启迪意义。其中包括:“守柔曰强”的战略思想;“柔弱胜刚强”的战略目标;“为而不争”的战略方针;“曲全”的战略部署;“贵道柔弱”,避锋蓄锐,待机而动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4.
张俊之 《东岳论丛》2012,33(4):102-105
二王杂帖是研究二王书法、生平和东晋社会、历史、语言的重要材料.目前所据最好的释文为《全晋文》,但其中有不少误释,如将“写”误释作“高”、“送”误释作“道”、“具”误释作“既”、“处”误释作“不可”等等,从而影响了对杂帖内容的正确解读,对此,本文予以订正.  相似文献   

15.
屈原《涉江》“余幼好此奇服兮”,王逸《章句》云:“奇,异也。或曰:奇服,好服也。”又道:“言己少好奇伟之服,……”历代学者皆承王氏旧说。笔者认为“奇服”乃“长服”,其内涵是指“长”和“高”的服饰。众所周知,屈原喜欢高冠长剑,且至老不衰。《涉江》谓“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离骚》云“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是其证。下面可从两方面论证:第一、“奇”原有”长”和“高”义。《战国策·秦策》:“辩言伟服”。高诱注:“伟,奇也。”玄应《一切经音义·那先比邱经音义》:“《淮南》曰:“屈奇之服。’许叔重曰:‘奇,长也。”《六韬》:“奇其冠带,伟其衣服。”“奇”“伟”互文,可见“奇”确有“长”和“高”的意思。所以,“奇服”是指“长”和“高”的服饰,亦即下文长铗陆离,切云崔嵬之服。  相似文献   

16.
李剑同志在《谁酿的苦酒》中,为自己作品的“格调”问题进行了辩白,将其理由赅括起来,大抵有如下几点:一是说他的作品写的是“事实”;二是将一些同志批评其作品“格调不高”的说法“匡正”为“这群流氓格调不高”;三是“我客观地表现自己的情绪……”;四是作品中的人物“格调”是与作家艺术趣味毫不相干的;还有“我们经过了一个‘格调不高’和‘不堪入目’的黑暗时代”等等。上述种种观点虽是李剑同志个人提出来的,但却涉及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美学原则的一些根本问题。倘对这些根本问题不辩清楚,要想写出高“格调”的作品来,恐怕委实是戛戛乎其难的。为此,我们抱着“疑义共与析”的态度,就李剑同志作品失误的某些原因及上述种种观点,谈谈我们的看法,以期引起同志们(包括李剑同志)的注意和讨论。  相似文献   

17.
邢丙彦 《社会科学》2006,34(4):183-188
20世纪30-40年代青浦西部地祖额与祖佃田地的地权性质和自然条件相关联;佃户拥有租佃田地的“田面”地租额低,佃户不拥有租佃田地的“田面”地租额则高;租佃田地为“高田”地租额高,租佃田地为“低田”、“荡田”地租额则低。另外,20世纪30-40年代青浦西部的粮食亩产量以及复种指数也与田地的自然条件相关联:“高田”的粮食亩产量远高于“低田”、“荡田”的粮食亩产量。  相似文献   

18.
关于高齿屐     
《颜氏家训·勉学》称:“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屐,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1]梁朝贵游子弟穿高齿屐的癖好,是跟东晋的士族子弟学来的。《世说新语·简傲》:“王子敬兄弟见郗公,蹑履问讯,甚修外生礼。及嘉宾死,皆著高展,仪容轻慢。”[2]“高屐”也就是“高齿屐”。 “高齿屐”是什么样子?古今多解释为展齿位于屐的底部。宋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苦,小叩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3]“屐齿”一…  相似文献   

19.
本文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古代对“雅”、“俗”这一对范畴的界分及评判标准的历史流变——儒家以“和”、以“古”、以“正”为雅,道家以清、奇、高、逸为雅,两家见解不同,但都坚执雅俗对立的二元思维,都是一种文化贵族心理;明代中后期出现了淡化雅俗绝对对立、否定贵雅贱俗的倾向,清代花雅之争也以花部代替雅部告一段落.文章得出的结论是,雅俗是一对历史性的概念范畴,其对立是相对的,应剥落其中的意识形态色彩,尊重它们作为大众表达情感之手段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生育率究竟有多高始终争论不休。文章通过梳理1990—2020年间关于生育率的统计资料与研究成果,呈现出我国“生育率高低之争”的历史进程。研究结果表明:长期以来,我国的生育统计与研究步入了“生育率调查陷阱”:一方面,各种人口调查结果均证明了“很低”生育率的事实;另一方面,官方与研究者对此却始终怀疑,并归因为出生漏报所致。“生育率调查陷阱”是人口调查的局限性、生育研究的主观性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生育率调查陷阱”导致了生育政策变革延误、规划失灵等诸多负面影响,其中的经验教训亟待重视和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