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试从民族心理学视角出发,阐释汉匈民族意识的形成与变迁。先秦至秦汉时期,是汉匈民族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汉匈分别在生态—经济方式、政权体系、思想文化等方面形成不同的体系,并随着双方战争、互市、和亲等交往的深入促成了汉匈民族意识的最终形成。民族意识形成之后并非一成不变,尤其是在西汉后期开始,匈奴的经济方式、政治实体性质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并受到汉文化的深层次影响,民族意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当然,汉民族意识也在这一时期随着民族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发生了变迁。  相似文献   

2.
<正> 西汉时期,以长城为界,形成了南北并峙的两大政权——汉王朝和匈奴单于国。随着毗邻两国连续不断的劫掠、战争、通婚、贸易等,北地的匈奴族与内地中原民族发生了广泛的联系,其经济生活、生产方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同化与被同化现象。不仅中原地区较为发达的封  相似文献   

3.
匈汉两地间的人口流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境内匈奴与中原地区之间,随经济军事及政治力量的对比变化,人口也在不断流动。汉初、匈奴冒顿时期、西汉末年还形成过几次人口自南而北的流动高潮,虽障卡刑法仍不能阻挡。人们总是朝更好的经济条件更宽松的社会环境移动。  相似文献   

4.
西汉帝国与匈奴之间的战争从时间的角度来看,并不仅仅只是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战争,更多的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民族在东方历史上的第一次激烈对撞。不过终汉武帝一朝,汉匈战争却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这样的变化不但改变了匈奴的命运,更把西汉帝国拉入了一个无法走出的怪圈,并一直延续到了其被灭亡的最终。本文将立足于汉匈之间的政治关系,结合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不断萎缩的现实,论证汉匈战争性质改变的全过程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5.
南朝岭南民族政策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丰文 《民族研究》2004,(5):93-100
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 ,就南朝对岭南的民族政策的独特性、征与抚的主次关系及其形成原因等三个方面做了新的探讨 ,认为南朝对岭南的民族政策以征讨为主 ,羁縻为辅 ,其征讨政策具有长期性和地方性等特点 ,这种状况的形成 ,与南朝寒人武夫的兴起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世界上任何语言都根植于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之中,反映着特定的文化内容.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民族文化的镜子;成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是民族历史的映射.汉语和俄语成语作为语言的基本要素,可以折射出两个民族特有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7.
分析民族院校贫困生问题及其成因,对新形势下民族院校贫困生扶贫济困工作的目标、机制和措施提出新的思考.认为要解决好民族院校贫困生问题,必须改变济困理念,提升济困目标,在济困方式上应尽快实现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的资助体系,同时要把经济资助与智力资助相结合,这样,才能全面提高贫困生的素质.  相似文献   

8.
<正> 湘西地区的经济落后就落后在工业上,与内地和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也表现在工业上,如何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加速发展湘西自治州的工业经济,本文略述管窥之见。湘西的工业从纵向比,已初具规模,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横向比,差距有越拉越大趋势,存在着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1.工业主导意识不强,还未形成良好的大办工业的氛围。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是毛泽东同志早在五十年代就已提出的方针,但在民族地区由于长期背缺粮的包袱,自上而下工业主导意识不强,跳不出“农”字和“粮”字的圈圈。目前,民族地区各级领导的知识结构,懂行政和农业的多,懂工业的少,各级领导力量的配  相似文献   

9.
自野蛮演进到文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从政治角度看,中国的民族关系曾经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对抗型民族关系。这种民族关系涵盖了新中国成立前的漫长的历史阶段。在这期间,我国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征服与被征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二是封闭型的民族关系。新中国建立后,...  相似文献   

10.
俄汉礼节语言的民族差异是两种文化价值观差异的反映。在汉文化中,独特的中华传统和民族文化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复杂的礼节语言体系。在俄文化中,礼节语言明显带有简单化、模式化和抽象化的特点,这同俄罗斯民族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亲属称谓系统和使用习惯,汉俄亲属称谓语的对比研究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从汉俄亲属称谓语的特点出发,着重对比探讨了汉俄亲属称谓系统的民族文化差异,并对这种差异的根源作了探索分析。  相似文献   

12.
从“振武将军章”看西汉末年汉与北方民族的关系李桂芹一、关于“振武将军章”“振武将军章”于1961年秋,在黑龙江省肇东市昌武镇西大坑沿被发现。今保存于该市小城子乡丰强村于占江处。该印为铜质,呈正方形,边长2厘米,高2厘米,龟形钮。印文为阴刻汉书九叠策:...  相似文献   

13.
民族院校开展"八荣八耻"教育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政党兴衰、永葆先进性的道德基石.民族院校开展"八荣八耻"教育具有特殊意义;民族院校开展"八荣八耻"教育应该遵循与时代相适应、与民族传统价值观念相承接、与大学生成长认识规律相衔接的基本原则.探讨其价值向度和提出民族院校开展"八荣八耻"教育的基本对策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壮族的语言特点上进一步探究壮族对本民族的自称,能更准确地了解到壮族到底将自己的民族自称为什么民族.壮族的民族自称按壮语的表达习惯应为"陀族".壮族现有族称,是因为汉族按壮族人对大象称呼的语音,用汉语近似读音字来指认的,其原义为"大象民族".探明壮族族称原义,符合壮族的民族心理习惯,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也有利于壮族人民正确理解党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15.
民族关系本质特征——民族关系理论研究之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关系是在人们的交往联系中,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具有民族性的社会关系.民族关系的核心涉及民族的地位和待遇、权力和利益、意识和感情.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6.
民族关系是人类社会自出现民族以来就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民族关系是民族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相关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交往及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民族关系是民族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和民族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关系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关系事象、民族关系过程、民族关系发展规律,以及协调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关系发展的途径、方式和方法等.由中央民族大学马列主义学院院长金炳镐教授撰著的<民族关系理论通论>,已于2007年10月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我国系统研究民族关系理论的专著.其特点如下:  相似文献   

17.
夏族的形成有一个长期的过程。夏国家的建立对夏族的形成则起了重大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夏族形成的标志,也是夏族名称的来源。 民族是一种历史范畴。民族的形成过程是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的解体和地缘关系的建立,与基于氏族的部落和部落联盟过渡到基于地缘联系的农村公社上的部落和部落联盟,与后一种部落和部落联盟融合为一个共同的整体相一致的。所以,恩格斯说,当从暂时的需要而结成的临时的部落联盟,发展为“永久的联盟,这样就朝民族的形成跨出了第一  相似文献   

18.
民族关系是历史环境、条件的产物和积淀,更是现实环境、条件的一种折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族经济是民族关系的基础,它决定民族关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发展民族经济应努力协调好民族关系;巩固民族关系必须活跃民族经济。  相似文献   

19.
民族、民族关系与国际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民族关系与国际关系左晓安一、关于民族涵义的再思维长期以来,我国国内对于民族的界定拘泥于四个特征的说法:即“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①并且只有四个特征全部具...  相似文献   

20.
当代社会学与人类学关系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学和人类学几乎都产生于19世纪中叶,是两门不断发展的学科。不同时期、不同学者曾站在不同的角度对两者的关系进行过比较,提出不同的观点。本文从现实的、客观的角度,从学科的历史发展,自身的逻辑发展来分析两门学科在许多方面的交叉性,这对两门学科各自的发展、社会的良性运行将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