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华文摘》于1997年举行了首届“我印象最深的文章”大奖赛征文活动,本刊1996年第2期发表(《新华文摘》1996年第11期摘登)的高放教授的《世界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轨迹和根源》一文,获得这次征文活动原载作品二等奖(设一等奖一名,奖金10000元;二等奖两名,奖金5000元;优秀奖十名,奖金2000元)。据统计,国内外读者评论高放的文章的来稿达30多篇(本刊已于1997年第5期摘发了6篇),作者包括专家教授、基层干部、外国留学生等各阶层人士。对于一篇社会科学学术论文能产生如此强烈反响,实为难得。在《新华文摘》这次征文活动中,刘涓迅撰写的《对世界…  相似文献   

2.
《新华文摘》于 1 997年举行了首届“我印象最深的文章”大奖赛征文活动 ,本刊1 996年第 2期发表 (《新华文摘》 1 996年第 1 1期摘登 )的高放教授的《世界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轨迹和根源》一文 ,获得这次征文活动原载作品二等奖 (设一等奖一名 ,奖金 1 0 0 0 0元 ;二等奖两名 ,奖金 5 0 0 0元 ;优秀奖十名 ,奖金 2 0 0 0元 )。据统计 ,国内外读者评论高放的文章的来稿达 3 0多篇 (本刊已于 1 997年第 5期摘发了 6篇 ) ,作者包括专家教授、基层干部、外国留学生等各阶层人士。对于一篇社会科学学术论文能产生如此强烈反响 ,实为难得。在《新华文摘》这次征文活动中 ,刘涓迅撰写的《对世界社会主义研究的真知灼见———读高放先生〈世界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轨迹和根源〉》一文 ,也获得征文 (评论文章 )二等奖。现将该文附后刊登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管理科学的研究已引起人们的重视。《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杂志1981年第一期发表了《光明日报》理论部李瑞英同志《领导艺术与领导科学》一文;1982年第一期又发表了李瑞英、石琰玖同志合写的《略论马克思主义领导科学的研究对象》一文。前后两文,议论的中心都是一个,认为  相似文献   

4.
精辟的力作强烈的反响———《世界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轨迹和根源》读后编者按:高放教授撰写的《世界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轨迹和根源》一文,于本刊1996年第2期发表、并经《新华文摘》1996年第11期转载后,在读者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他们纷纷给本刊和作者来稿...  相似文献   

5.
中国需要什么美学──兼与傅谨同志商榷陶伯华编者按在中国美学陷入困境之时,本刊于1993年第3期发表了傅谨同志的《中国美学需要什么》,之后,《新华文摘》同年第8期转载了此文,引起学术界、特别是美学界的关注。在社会、文化处于转型期的今天,美学已深入到社会...  相似文献   

6.
本刊1983年第1期发表谷兴云同志的《关于<狂人日记>中“狂人”的原型阮久荪》一文后,上海解放日报社《报刊文摘》第186期曾予以摘转。不久,上海两位读者致信《解放日报》,对谷文中的若干事例提出不同意见。为此,我们请谷兴云同志撰文答复,现连同两封读者来信的摘要一并发表。  相似文献   

7.
<正> 何中华同志在《天津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发表的《哲学体系的逻辑基础探析》(《新华文摘》1991年第8期转栽,以下简称“何文”)一文,为了探析哲学体系的内在逻辑基础,以存在主义的人学本体论解释“实践唯物主义”,在论述中的一系列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根本对立。因此,我们认为有澄清之必要。  相似文献   

8.
<正> 十月革命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功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一部分,这是多年来我国理论界的一种流行提法(以下简称“一部分”提法)。我认为,这一提法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殖民地问题的基本原理,也不是出自经典作家之口,更与现代民族解放运动的现状不尽一致,有必要加以讨论。(一) “一部分”提法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同志的下列论述。1916年6月,列宁在《关于自决问题的争论总结》一文中说:“民主运功的个别要求,包括自决在内,并不是什么绝对的东西,而是世界一般民主主义(现在是一般社会主义)运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新华文摘》2012年第16期全文转载首发于《重庆社会科学》的两篇文章:《网络谣言的形成机理、传导机制与舆情引导》(2012年第6期)、《我国云计算产业实际状况与或然性趋势》(2012年第5期)。其中《网络谣言的形成机理、传导机制与舆情引导》被列为《新华文摘》封面要目。《新华文摘》是中国学术界公认的权威二次文献。两篇首发文章被同一期《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在《重庆社会科学》发展史上尚属首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重庆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的快速提升。  相似文献   

10.
“综合创新”实已内涵有“辩证发展”的精神方克立《文史哲》1996年第1期蔡尚思先生的《今后新文化应当是“辩证发展”》(又载《新华文摘》1996年第4期)一文,其中对拙文《批判继承、综合创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5年第3期,又载《新华文摘》19...  相似文献   

11.
我们关于《列宁的两个物质定义的逻辑解析》(载《江汉论坛》1992年第3期)一文发表后,已见到一些反映,如《新华文摘》(1992年第5期)等刊予以全文转载,也读到象周久义同志《也谈列宁的物质定义──与贺祥林、吴晓东同志商榷》(载《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1期)的文章,本文谨以周久义同志文章涉及我们的《解析》一文的若干议论,作进一步的解析或申辩,以求得问题的深入讨论。我们那篇前文是以确认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下了两个有同有异的物质定义开篇的,为叙述的便当,先不烦引出,第一个物质定义即“…  相似文献   

12.
我撰写的《剖析谈“三”色变、见“中”就批的原因》(原载《广西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哲学原理》同年第6期全文复印)发表之后,在学术界没有什么反应,我确实有点着急.十六个月后,朱宝信同志发表了题为《为什么不宣提“一分为三”?》的献疑文章(载《广西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我读后由衷地感到高兴,不过还是有些想法和意见,需要提出来供宝信同志和学术界同仁参考.一、希望开展一场关于“一分为三”命题能否成立的学术争论1982年7月,我的拙作《“一分为三”新议》(《争鸣》1982年第3期)发表了,顿时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反响:《新华文摘》作了论文提要介绍,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哲学原理》全文复印,还有其他文摘报刊和各种资料都作了反映.半年后,林青山、李烈炎两同志发表了题为《“一分为三”是唯物辩证法的命题吗?》(《争鸣》1983年第1期)的商榷文章,指出:提出所谓“一分为三”的命题,不仅缺乏理论根据,而且也不符合事实,完全是从想象中推论出来的.一场关于“一分为三”命题能否成立的争论眼看就要开展起来.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争论并没有进行.尽管如此,但我还是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并且不断地发表该命题的文章,至今累计已有93篇、其间,有王旭东、王威廉、王征国、  相似文献   

13.
张秀民同志《雕板印刷开始于唐贞观说》一文于本刊一九七九年第三期发表后,接到一些来稿,对张文所引“大唐宝钞”的真伪提出异议,现摘登如下。关于雕板印刷创始年代问题,因本刊篇幅所限,暂不讨论。  相似文献   

14.
2013年上半年,《中州学刊》所发文章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3篇,这是《中州学刊》改月刊来也是近几年来取得的一个好成绩。被转载的文章是:《社会变迁背景中的青年问题与青年研究》(2013年第1期)被《新华文摘》2013年第8期全文转载,并在封面上重点推出。《我国配偶法定继承的零顺序改革》(2013年第1期)被《新华文摘》2013年第9期全文转载。《社会管理创新的伦理路径研究》(2013年第3期)被《新华文摘》2013年第12期全文转载。另外,《中州学刊》上半年在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文摘报》等报刊的文章转载、摘要也取得了较好成绩。  相似文献   

15.
《阴山学刊》被列入9种摘转率较高的中国文科学报据“中国高校文科学报1992—1993年测评报告”(载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会务简报》1995年第6期),以国内公认的、比较权威的综合性二次文献《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新华文摘》、《高校文科学报文摘...  相似文献   

16.
《江汉论坛》1981年第5期发表了许精德同志的《研究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应如何计算积累和消费》一文,该文提出,“资本家实际得到的不是本部门或本企业工人创造出来的m,而是平均利润”,“当我们实际考察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现实运动时,就不应该再按  相似文献   

17.
《新疆社会科学》1983年第4期发表的薛宗正同志的《唐轮台名实核正》一文,对拙作《轮台的地理位置和乌鲁木齐渊源考》(载《新疆社会科学》1982年第1期)提出异议。我觉得对薛文中阐述的一些问题,有进一步商榷的必要。  相似文献   

18.
<正> 在本刊83年第二期上,笔者就刘光裕同志的《艺术形象和社会生活》等文(见《文史哲》82年第6期),提出了一点不同看法,旨在通过争鸣,把问题引向深入。紧接着,在本刊第三期、第四期上,相继发表了刘光裕等同志的《“幻影”与现实》等文,都是批评拙文的。对于这些批评,笔者提出以下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9.
本刊去年第三期刊登了《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吗?》一文之后,陆续收到不少来稿,表示不同意该文的观点。由于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刊登,现摘登的几位同志的来稿,即其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0.
发表在《读书》一九八五年第五期上的《愿将忧国泪,来演丽人行》(作者:高尔泰),《新华文摘》一九八五年第六期加以转载。这篇文章对丛维熙的中篇小说《黄河雪落静无声》提出了批评。小说通过一个爱情悲剧来宣传作者所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