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康德的《永久和平论》对当代国家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其关于"自由国家之联盟"的构想上,这成为了联合国的理论基础。康德是联合国制度的理论创始人,康德是当代国际法律秩序的重要思想奠基者。"自由国家的联盟"是康德永久和平论的核心思想和制度设计之所在。联合国成立后,虽然没有爆发大规模战争,但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康德设计的"永久和平"似乎没有完全实现。我国提出建设"和谐世界"的构想,有必要对西方先哲所设计的"永久和平"进行思考。康德的永久和平论在目标上是理想主义的,但具有策略上的现实主义安排,现实主义的策略安排的一个困境就是战争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2.
康德把权利视为政治生活的基础。由于权利的基础是道德,道德“至善”无法靠个体实现,因此权利的实现必须立足于人类共同体。基于这一点,“永久和平”问题在康德批判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康德对人类实现“永久和平”持乐观态度。通过引入自然目的论和道德目的论原则,康德认为,就如自然状态下“人与人相互为战”导致人走出野蛮状态一样,无政府结构下的民族国家体制无止境的战争也将迫使国家走出野蛮状态,在“和平联盟”的基础上最终迈向人类共同体。尽管国家有着天然的战争冲动,但康德认为,共和体制国家的建立及共和体制的扩展、审慎的道德的政治家治国、国家间贸易的发展,会越来越有效地制约战争的发生和控制战争的规模,人类离“永久和平”的目标就越来越近。康德的“永久和平”思想既着眼于人类未来,也观照了当下的现实政治。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中现实主义学派对康德“永久和平”思想的批判和理想主义者对之的赞扬都存在偏颇之处。  相似文献   

3.
康德所描述的自然状态是战争状态。永久和平是康德所规划的未来的社会状态。在思考战争与和平的关系时,康德不同于卢梭与霍布斯等以往的哲学家,他选择了向前看,去探索如何规划未来世界。战争作为大自然的合目的性的法则,被强制性地施加于人类身上,成为激发人类道德觉醒的动力。战争与和平本是相反的量,但在走向永久和平状态的过程中却成为一对同向的量,并且战争变成和平的前提条件。永久和平将以终极战争为必然条件。对末日审判的极端恐惧迫使人类不得不作出其他理性的选择。然而,由于人类的自私倾向,以公民-法治原则为基础的共和体制又是极难建立和维持的。康德最终富有预见性地看到商业精神在遏制战争和促进国际合作中的重要作用。康德将人类本性中的恶作为人类社会理性进步的原动力。于是,康德从理性角度为人类规划了能够走向永久和平的多重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4.
李盼  高原 《理论界》2013,(11):101-103
康德的《永久和平论》是以普鲁士和法国的残酷战争和缔约体战为背景,一方面是受到卢梭社会契约论的启发,并且从卢梭对圣皮埃尔和平方案的评论中汲取了一定的理论精髓.另一方面是基于“和平”是时代发展的永恒诉求这样一个“永恒真理”及“和平”是世界人民内心不懈的追求这样一个“理论事实”. 《永久和平论》提出了很多创造性的观点,对种种关于“和平”的问题都做了详尽的阐释.本文在认真阅读康德《永久和平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康德永久和平思想内在意蕴的把握及对永久和平思想的价值和意义的分析,打开理解永久和平思想的大门,也为理解康德哲学及其发展历程寻找一个关键点.  相似文献   

5.
从对个体致知、审美、向善的孜孜探求 ,到对历史、政治、法律的哲学追问 ,康德晚年将批判的体系伸展到了更广阔的领域。在《永久和平论》中 ,康德就永久和平何以可能这一问题 ,引入了一个由国家内部的共和制到国家外部的和平联盟最终达至世界公民体制的整体构想 ,其中 ,自由国家的联盟制是通向永久和平之路的核心一环。本文详细阐述了康德关于国家间结束自然状态以向普遍法治的国家共同体过渡的思想 ,分析了康德对这一观点的四层论证 ,在此基础上 ,着眼于康德批判哲学的先验方法论倾向 ,深入剖析了康德这一和平构想的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政治伦理的视角对康德的《永久和平论》和罗尔斯的《万民法》这两篇重要的文本作了批评性的解读和比较,并得出了如下结论:即,只有平等的人权真正优先于民族-国家的政治权力,人类世界之正义的和平才有可能。就此而言,康德的《永久和平论》虽然过于理想化,却比罗尔斯的《万民法》更具有普世意义,因为后者对自由国家甚至是自由政体的过度偏执,妨碍了其对民族文化差异与国家政治差异的宽容。尽管罗尔斯本人宣称《万民法》仍然遵循着《永久和平论》的思想理路,实际上却是康德立场的退却。  相似文献   

7.
先秦诸子学说中,墨子学说是与儒家学说并立而行的两大时代显学.我们今天仍不断地从墨子的思想中发现东方古老的和平智慧.墨子的和平思想与他的人性理论密切相关.墨子用人性恶解释国与国之间的战争的必然性,而将人性善看作是和平的伦理学基础.人的善良本性唤起人的良知良能,使得人们之间“兼相爱,交相利”,遵行和平共处、友爱共利的行为规范,在一个国家内部建立友爱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在国与国之间建立一种尊重和互利的关系,实现永久和平.可见,墨子是从“所染”、“兼爱”、“非攻”、“天志”等篇所阐述的道德哲学角度,演绎出以“兼相爱,交相利”为核心的国际交往伦理规范,与康德所奠定的国与国之间实现永久和平的法治规范相映生辉,同为人类实现永久和平理想的普遍理性基础.  相似文献   

8.
康德"永久和平"先决条件的政治伦理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湘远 《学术界》2005,(6):170-176
康德在<永久和平论>中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其中关于实现永久和平的六项先决条款,以超越私心与狭隘的方式,在冷静与理性的追问中,确立了国与国之间建立正常关系的重要条件.在大师逝世200周年之际,重温其期盼和平的政治主张,探询其思想的政治伦理意蕴,也许对我们这个纷争的世界趋于和谐与宁静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9.
永久和平是人类千百年来的梦想与追求。康德文化是追求国际社会永久和平状态的思想文化,是对霍布斯文化和洛克文化的重大超越。康德文化与"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理念不谋而合。本文主要分析国际社会康德文化从应然状态走向实然状态的可能性。一方面,从人性恶源的阻滞、利益纠葛的牵绊和政治市场的失灵三方面来阐释康德文化的非现实性;另一方面,从历史教训的总结、相互依赖的增强和国际制度的完善三方面来阐释康德文化的现实性。最后本文得出文化是自我实现的预言,人类社会应该朝着康德文化的方向前进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黎宏伟 《理论界》2014,(2):19-22
康德在《永久和平论》中提出实现国与国之间永久和平的路径,即建立平等互信国际关系、尊重国家平等人格、逐步废除战争工具等先决条款,以及在国内建立保障公民自由的共和制国家、在国际建立自由国家的和平联盟、最终保障全人类的世界公民权利等正式条款。该路径对于一国政治制度不是共和制时其他国家该如何应对、没有强制力的国际法如何保障国家的自由和平等、如何保障世界公民权利等难题未提出具体办法。作为有理性的人类,仍须遵循康德人道主义道路,高扬人的主体性,强调人是地球上自然的最高目的,加强国际对话及国际组织作用,加强人权保障。  相似文献   

11.
康德的安全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国治  詹婷 《北方论丛》2010,(2):130-133
康德的安全伦理思想是以其人性论与自然目的论为理论基础的。他认为,正是人性中的感性欲望与非社会的社会性因素诱发了人们之间的冲突,进而危及其安全;而人类可以在作为一种自然存在物的目的性和道德理性的指引下,形成共同的价值理念,并借助国家的力量来维护自身的安全,确保人类的自由意志与权利得以实现,最终达到人类永久和平的目的。显然,在安全问题尤其是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问题交替凸显的今天,康德所确立的寻求安全的原则与精神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康德并未明确提出过市民社会的具体思想,但他以“人”为出发点论述了财产权、财富与德性的关系、商业精神等问题,给现代市民社会赋予了基本的价值维度。他提出财产权是人的自我实现的确证,财富的积累必须以德性为前提,商业则是人的“非社会的社会性”发展而成的结果,而财富和财产权的确立共同为市民社会的到来做好了理论铺垫。康德进而推演出市民社会背后的政治机制,即公民状态、共和政体和国际联盟,表达了他对永久和平与人类命运的思考。通过这种运思,康德为现代市民社会提供了哲学的奠基。  相似文献   

13.
康德的普世主义具体体现在政治哲学、历史哲学和道德哲学等领域.与传统的普世主义相比,康德更重视其先验的基础,即理性的理念.合目的性、永久和平、善分别是康德为这三种普世主义奠基的理念.理念使得康德的普世主义具有纯粹性、整体性、范导性的特征.康德的这种奠基工作在普世主义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康德的历史哲学中,“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作为引导人类历史前进的“历史理论”,将人类历史指向了一个国内生活幸福而自由和国际永久和平溶为一体的未来灿烂前景。  相似文献   

15.
<历史理性批判文集>是康德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方面的重要文献,体现了康德的理想主义情怀.但是,康德的理想主义并不是无本之木,而是一种建基于现代主义之上的哲学谋划,在对理性的讴歌与对自由的颂扬之下,康德的历史哲学表现出明显的现代主义特质.正是在理性与自由这一现代主义精神的审视下,康德把人类的目光引向普遍法治即人类永久和平的未来,从而表现出强烈的理想主义情怀.但遗憾的是,康德的理想主义终究难以超越鲜活逼真的历史.  相似文献   

16.
卢梭、康德和凯尔森都提出了永久和平的构架,分别是统一的欧洲联邦国家、自由共和制国家的普遍性联盟、具有集中制裁权能的国际组织,都是后世国际法秩序的思想先驱,各自都为当今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法律秩序提供了知识基础.三者在处理"自然状态"这一假设和作为和平前提的"国家同质性问题"上的差异导致其理论具有根本性的不同.自然状态是卢梭和康德要克服的状态,而凯尔森将其作为走向集中性制裁之国际组织的出发点;国家的同质性是康德和平理论的根本出发点,也是一种先验规定,而凯尔森的和平构架对此完全予以忽略.他们和平架构的深层规范性基础各具特色,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都显得比较狭窄.随着国际社会的发展,他们各自的规范性基础内容才得以充实.  相似文献   

17.
康德政治哲学的理论价值与时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的政治哲学以其独特的先验理性视角重新将政治与哲学相勾连,赋予政治哲学以先验的合法性;其所论及的自由意志、权利的人性基础、永久和平以及公民社会的制度等问题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社会的高风险性加重了人对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自康德以来 ,对社会进步提出过几种论证 ,其中“逻辑可能性论证”太弱 ,“历史必然性论证”太强 ,“语用必要性论证”介于两者之间 ,但并不能代替康德所强调的“道德责任论证”。在全球化时代 ,人对于历史的道德责任在于拒绝悲观主义、维持对“永久和平”的乐观希望 ,并尽力使这种希望不至沦为单纯的空想  相似文献   

19.
康德在《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1784)和《永久和平论》(1795)这两篇文章中,都主张建立一种世界性的国家联盟,然而,人们通常没有意识到,康德这一观点的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了改变。相较于《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中的阐述,康德的后期文本在很多重要方面都做了根本性的改动,例如在殖民主义和奴隶制方面,在国际联盟的性质方面以及在国际贸易的作用方面。突出强调康德世界公民主义理论的最显著变化,并且考察在这一理论中哪些重要内容始终保持着一致是我们关注的理论重点。  相似文献   

20.
陈莉 《江汉论坛》2005,3(7):62-64
康德、黑格尔、马克思接力创立了"世界历史"理论.康德以和平为价值标准,揭示"普遍历史",祈向于建立"永久和平"的"公民社会",国家是"世界公民",一律平等,理性竞争,争端由"和平联盟"依法解决.黑格尔以自由为最高价值,勾勒出少数强国对广大弱小民族的君临地位和后者的臣服状态.对落后民族的命运和出路表示出严重关切.马克思以解放全人类为最高价值,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揭示"世界历史"的本质.指明了"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道路.预示了"世界历史"条件下落后国家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合理性以及革命成功后与"世界历史"有机统一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