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论孔子的仁与为“仁之方”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和仁相为表里的是礼。从《论语》中所显示的孔子思想,仁确是孔子的思想核心。《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大戴记·王言篇》:“孔子曰:‘仁者莫大于爱人’。”从孔子全部思想来看,“爱人”,确是仁的最根本的意义。 孔子在答子贡和仲弓的问仁时,曾说到仁以及达到仁的“仁之方”,《论语·雍也》篇:  相似文献   

2.
张祖仁 《山西老年》2008,(11):31-31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是中国2000多年的文化集大成者,汉太史公司马迁赞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可谓至圣矣!"因此,孔子被誉为世界文化巨人名副其实。在政治上:孔子主张仁政德治,在思想上强调一种"无过之无不及"的中庸思想。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孔子的德育思想,包括孔子的德育内容、德育方法论的论述;孔子德育思想的现实意义:从社会道德教化、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以及人际关系的协调三个方面考察孔子德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北方人》2007,(7)
庄子曾假托孔子说了这样一件事: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渊对孔子说:我曾经渡过一个名字叫觞深的深渊,看见摆渡的人,划船技术太高明了,简直是"操舟若神",有如神助一般。  相似文献   

5.
《韩非子》一书对孔子形象的描述 ,其中既有保持了原质性的孔子形象 ,亦有变异了的孔子形象。《韩非子》中变形的孔子形象即法家化了的孔子形象表现为两种状态 :其一是貌似儒家而实为法家的形象 ;其二是彻头彻尾的法家形象  相似文献   

6.
中庸之道是反辩证法的思想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首创的中庸之道,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它既是孔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是他的伦理学说和处世哲学。中庸之道是贯通孔子思想各部分的一条回旋曲折的脊柱。孔子说过:“吾道一以贯之”,这个“一”是什么,他没有说,看来就是中庸之道。孔子的观  相似文献   

7.
温故而知新     
孔子语录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星星诠释孔子说:复习原有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经常这样,  相似文献   

8.
“五四”时期,李大钊同志曾说过:孔子是“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但又“确足为其社会之中枢,确足为其时代之圣哲;其学说也确足以代表其社会时代之道德”,“故余之掊击孔子,非掊击孔子本身,乃掊击孔子为历代君王所雕塑之偶像权威也,掊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这些闪耀着历史唯物主义光辉的论断,实事求是地将孔子本人与历代帝王所雕塑之偶像,所炮制之护符明确区别开来。显而易见:孔子死后被歪曲、被利用而造成的一切,他本人不能任其咎。  相似文献   

9.
一、孔子的无神论思想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孔子的思想中具有无神论的成分。王友三先生提出了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他认为:孔子与墨子、老子是无神论向理论形态过渡的一个中间环节,他们提出了本质上同神学对立的人本与自然为本的命题,“而人本与自然为本的思想,乃是通向无神论的两条根本途径,当人本与自然为本的思想一旦挣脱神学的羁绊之后,就完成了向理论形态的过渡。”我们说孔子是个无神论者,那么,孔子对鬼神究竟是什么样的态度呢?季路曾向孔子请教事鬼神的问题,孔子答道:  相似文献   

10.
一子贡是孔子称赞的弟子一般人说,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司马迁的《史记》中《仲尼弟子列传》共列名七十七人,并说“受业身通者七十七,皆异能之士也。”司马迁认为孔子弟子中有奇才异能之士七十七人。这七十七人中谁是最杰出的拔尖人物呢?孔子最称赞颜回,但颜回死的早,没有什么成就。孔子死后,子夏教于西河,传授孔子学术,魏文候还以师事之,并咨问国政。《论语》一书中也说孔子弟子中“文学”方面(即学术方面)首推子游、子夏。可是《论语》中孔子对子夏的教导,有两处值得注意:一处是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  相似文献   

11.
孔子的战争观与其仁学思想密切相关,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爱人”之仁和“复礼”之仁。从“爱人”之仁出发,孔子反对战争;从“复礼”之仁出发,他又认可乃至支持维护礼制的战争。前者更多地体现着孔子的政治理想,后者更多地指导着孔子的政治实践。  相似文献   

12.
一、孔子与《易》有关论质疑——向冯友兰、张岱年先生献疑孔子是否研究过《周易》?孔子以前有没有《周易》?这是迄今为止学术史上聚讼纷纭的问题。认为孔子研究过《周易》,孔子以前有《周易》的人,主要依据是: (1)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 (2)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得,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论语·子路》) (3)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 第(1)条材料,说明孔子学过《周易》,第(2)(3)两条材料,说明《论语》引用了《周易》的话,由此得出孔子与《易》有关,孔子以前有《周易》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孔子具有突出的先王崇拜心理。他的这种先王崇拜心理体现在语言和行动中。孔子的先王崇拜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英雄崇拜,它的产生有其心理基础、认识根源和社会根源。孔子的先王崇拜心理对他人生道路产生了巨大影响:一方面,它促使孔子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也促使孔子不断积极进取;同时,他还给孔子的一生带来了浓重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因之,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当然也就十分强调语言的重要性。他说:“不有祝鮀它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世矣。”(《论语·雍也》)孔子认为,没有象祝鮀的口才,而仅有宋国公子朝的美貌,那是不行的,甚至不易避免灾祸。这里孔子把语言的作用提得很高。孔子还说:“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出辞气,斯远信矣。”  相似文献   

15.
“天命”在孔子的哲学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孔子在《论语·尧曰》里说道:“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可见他是把“天命”和“礼”并重的。孔子认为:“天之历数在尔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先秦文化典籍,其成书年代论者说法不一,但春秋末孔子整理、删定《六经》说,多数学者则认为可信。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写道:“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于是孔子便“追迹三代之礼。”孔子自言:“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则吾能征之矣。”遂在以往官府仪礼的基础上,整理删补而成《礼记》;孔子又“上纪唐(尧)虞(舜)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遂成《书传》;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冬孔子返鲁,是时道衰乐废,孔子乃正之,遂定《乐》;《孔子世家》又载:“古者《诗》  相似文献   

17.
自《孔子诗论》(载《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1月出版)出版以来,引起学术界广泛重视。整理者马承源先生认为这部竹书是孔子授诗记录,定名《孔子诗论》。学者们对此发表了不同的意见。述者搜集刊物和网站发表的文章,归纳整理,将有关《孔子诗论》作者的观点综述如下:(一)孔子说王齐洲教授在《孔子、子夏诗论比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一文中,比较传世文献与《孔子诗论》对具体作品的评论,认为竹书《诗论》的立场和方法与孔子较为一致,竹书定名为《孔子诗论》是合适的。王教授引用竹…  相似文献   

18.
敏而好学     
孔子语录子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星星诠释孔子说:聪敏而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才是有学问的人。  相似文献   

19.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兴办私学的大教育家;同时,又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自己从整理古籍中选编教材的大编辑家。孔子在编纂学方面的成就,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一份珍贵的遗产,值得我们去发掘。 据司马迁《史记》的记载:孔子给学生开了六门课:《诗》、《书》、《礼》、《乐》《易》、《春秋》,称作“六艺”。孔子认为:学好了这六门课,“学而优则仕”,便可  相似文献   

20.
“观周”是孔子早年的重要经历。作为先秦儒学旧案,一直聚讼纷纭,至少有三种版本:《孔子家语》《史记·孔子世家》认为是青年孔子的第一次远行,目的是问礼老聃;《庄子》后学认为孔子问道于老子,时间在孔子五十一岁以后,地点在南方沛地;《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认为孔子观周与作《春秋》有关,时间应是孔子晚年。此外还有《严氏春秋》记孔子与左丘明“观周”的说法。由出土文献透视“观周”事件可见战国晚期儒道思想之间的互融互证。孔子早年生平资料的阙失导致后人对“观周”传说理解的歧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