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1987年投入产出表突破了五大物质生产部门的界限,把核算范围从物质生产部门扩大到了非物质生产部门.这一变化,使得在中国1987年投入产出表中增添了一个新的经济指标——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务总值.  相似文献   

2.
建立中国投入产出宏观经济模型方法探讨刘晓越,权积勋《1987年度中国投入产出表》是从我国现行统计指标的实际出发,吸收了MPS和SNA投入产出表之长设计而成的。它容纳了社会各个部门,既包括物质生产部门,又包括了非物质主产部门;反映了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3.
中国1987年投入产出表既包括物质生产部门,也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由于非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料很少,搜集和推算各部门进出口资料难度很大.所以在劳务进出口的处理方面,有很多新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本文拟就劳务及运输、邮电等部门的进出口资料的搜集及处理方法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4.
中国1992年三种价值型投入产出表第Ⅲ象限的编制方法中国1992年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共包括三种不同类型的投入产出表.它们是中国式投入产出表、SNA核算体系的投入产出表和MPS核算体系的投入产出表(以下简称为中国式表、SNA表和MPS表).本文讨论如何编制这三张表的第Ⅲ象限问题.首先让我们看一看这三张表第Ⅲ象限之间的区别与联系:1.主要区别  相似文献   

5.
雷宏 《统计与决策》2006,(15):29-30
一、引言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于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美国。投入产出分析中“投入”的含义实际上是指经济活动中各种要素的消耗。在投入产出表中总投入分为两部分,即中间投入和最初投入。中间投入是指各部门在生产活动中所消耗的各种物质产品(如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和电力等)和劳务  相似文献   

6.
孙利荣 《统计研究》2011,28(6):87-91
 内容提要:基于居民部门封闭的投入产出模型进行扩展,并将政府部门从最终需求列中转移出来,纳入到生产部门,列入投入产出表的第Ⅰ象限,政府部门所在的行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各部门(包括居民部门)的税收支付,政府部门所在的列是政府对各个部门的各种消费品和劳务的消费额,得到了扩展的局部闭投入产出模型,并在此模型的基础上得到了各种乘数。进一步将投资考虑进去得到动态投入产出扩展模型,使得国民经济各个生产部门、居民部门、政府部门成为一个完整的投入产出平衡体。  相似文献   

7.
中国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技术(三)     戚少成在上一讲我们已经介绍了怎样将净产值构成要素分解为SNA体系的增加值和中间投入的构成要素。这主要是净产值构成要素中的综合性指标,即差旅费、会议费、出国人员经费等既包括中间投入的对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支付,又包括...  相似文献   

8.
《浙江统计》2002,(12):43
(一)投入产出表的由来 投入产出表是运用投入产出技术,将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中投入的各种费用的来源与产出的各种产品和服务的使用去向,组成纵横交错的棋盘式平衡表,全面而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在生产过程中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经济技术联系。投入产出表的投入是指各部门在生产货物和服务时的各种投入,包括中间投入的最初投入。产出是指各部门的产出及其使用去向,包括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  相似文献   

9.
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实施,生产范围已扩大到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即不仅包括五大物质生产部门,还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社会产品的生产就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生产,即包括货物的生产和服务的提供,社会产品的分配就应该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  相似文献   

10.
如何计算第三产业增加值国民经济中第三产业包括全部非物质生产部门和物质生活部门中的运输、邮电业、商业.第三产业内部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部门.包括金融...  相似文献   

11.
毛邦基 《统计研究》1986,3(2):51-59
(二)投入产出核算 投入产出核算是为了编制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表从数量上综合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这种技术经济联系更主要地通过中间投入来反映,因此,投入产出表引进了总产出,中间投入等指标,补充了国民收入和生产核算着眼于最终产出,不能反映部门间的互相联系的不足,成为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一个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2.
《上海统计》2002,(11):15-16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投入产出核算就是运用投入产出方法,通过对全社会生产经营单位的投入结构和产出情况的调查,编制投入产出表,建立投入产出模型,从数量上系统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经济技术联系的宏观核算。整个投入产出核算包括三方面内容:投入产出调查、编制投入产出表和投入产出的分析应用。其中,投入产出调查是基础,它是编制投入产出表的重要资料来源;编制科学的投入产出表是关键,它决定了能否正确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相互依存的内在经济技术联系;投入产出分析应用是目的,通过投入产出表可以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宏观或微观投…  相似文献   

13.
钱伯海 《统计研究》1989,6(2):59-60
一、部门活动与部门统计学国民经济包括众多的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各部门活动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部门又包括众多的企业或事业单位。要搞好部门管理,既要对部门各单位活动进行定性研究,又要进行定量分析,要求提供研究其活动数量关系的原理、原则和方法,这就是部门统计学。掌握有关部门的统计理论和方法,对于搞好部门统计,可以收到直接又迅速的效果。所以按部门统计开设课程,讲授部门统计学,一直受到实际部门的欢迎。基于这样的认识和需要,我国过去高校统计专业开设的统计课程,除了统计学原理之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世界各国所采用的综合平衡表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苏联等国所采用的国民经济综合财政平衡表(简称东方表,下同);一种是西方国家所采用的矩阵式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简称西方表,下同)。 这两种类型的综合平衡表存在着两点根本区别:第一,在内容方面,东方表建立在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的划分等经济理论基础之上,核算和反映物质产品的数量及其运动过程;而西方表(1)不区分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把财政、金融、服务行业等提供非生产服务  相似文献   

15.
一、什么是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增加值(一)非物质生产部门目前在实行MPS体系的国家中,对如何划分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问题,还存在着一些争论,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在我国一般认为,物质生产部门是指生产物质产品的部门和提供物质性服务的部门。在国民经济的十三个大行业中,工业,农林牧渔水利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商业、公共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划归物质生产部门,其余的行业则划归非物质生产部门。非物质生产部门不提供物质产品(货物),它主要是向社会提供各类服务。根据提供的服务的种类,非物质生产部门又可以进一步分成:  相似文献   

16.
信息经济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法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投入产出方法研究信息经济的核心是编制信息经济投入产出表。与一般投入产出表的区别在于信息经济投入产出表不仅包括了直接信息部门,还包括了间接信息部门,而间接信息部门包含在现行国民经济统计指标的各部门之中,或者说间接信息部门没有独立出现在现行全口径投入产出表的部  相似文献   

17.
张塞 《统计研究》1987,4(6):1-5
国务院决定进行全国1987年投入产出调查,编制1987年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核算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和编制全国投入产出表可有三种办法:第一种是在MPS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扩编为SNA投入产出表;第二种是直接编制SNA投入产出表,再转换为MPS投入产出表;第三种是设计一个非MPS,也非SNA的中国式的投入产出表。我们主张采用第三种办法,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从我国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实际出发,以全部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部门为核算对象,大胆借鉴和运用MPS和SNA投入产  相似文献   

18.
一 编制程序由于中国1987年投入产出总表采取了积木式、板块化结构,因此,编制中国式投入产出总表可采用两种方法:第一种是在MPS体系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扩编为中国式的投入产出表;第二种是直接编制出中国式投入产出表,再转换成为MPS体系和SNA体系投入产出表。此次全国编表拟采用第二种方法。这是因为:MPS体系投入产出表比中国式投入产出表包括  相似文献   

19.
我们对编制投入产出表的原理、模型结构、数学方法,已做过一些研究,但编制技术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实践中解决,部门分类就是最突出的一个。现行统计的工业部门分类,是按企业划分的;生产多种产品的企业,则按主要产品划归有关部门。投入产出表要求产品划分为部门。为区别两种不同分类方法,按企业划分的部门叫企业部门,按产品划分的部门叫产品部门(即纯部门)。所谓产品部门,就是各部门只包括属于各该部门的产品产值,不包括属于其他部门的产品产值。如果甲部门的产值包括了属于乙部门的产品产值,就要将这部分产值从甲部门剔除,再加到乙部门中。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国民经济统计核算体系,一般采用平衡表形式,投入产出表则采用矩阵。矩阵是一个行和列都由若干个部门组成的矩形数字表,行代表生产部门,列代表消耗部门,行和列相交的数字,反映消费部门对生产部门的需要、生产部门对消费部门的供给。采用矩阵形式的投入产出表,人们还不熟悉。其实,投入产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