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少功是知青作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位,2002年他出版了第二部长篇小说<暗示>,再度引起评论者的注意.他放弃传统的小说叙事模式,在探讨语词内蕴的<马桥词典>之后,又聚焦于理性的思考和具象的解读,尝试文学与理论间的文体置换,虽然论者对此有不同观点,但二十多年来韩少功在小说创作道路上不断找寻突破点的精神,是不容忽视的.本论文为能理解韩少功文学实验的义涵,重新追索其小说创作历程,拟由三时期探讨韩少功由知青小说、寻根小说到<马桥词典>的创作历程首先是1979到1983年的知青小说,创作主题偏重在政治与人的关系;其次是1984到1995年的寻根小说,创作主题走向文化与人的关系;最后是199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创作主题环绕在语言、文化与人的互动关系.沿此路迹追索,可较清晰地认识韩少功走向<暗示>的历程,以及他在文学道路上的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2.
<水浒传>中的英雄们离开了水泊梁山,走进世情小说<金瓶梅>中,便销蚀了豪迈的气质,而被赋予了常人的属性.原因是中国长篇小说在经历了神异化、传奇化、历史化的过程以后,作家们的创作视角转向了世俗和人间,开始了对社会现实和人性本能的观照和剖析--是作家审美视角的转换,带来了英雄豪侠的褪色和变质.  相似文献   

3.
王安石诋<春秋>为"断烂朝报",历来为千年来的学术公案.或以为王安石尊<春秋>,故无"断烂朝报"之说;或以为王安石贬<春秋>,而有"断烂朝报"之说.笔者认为,王安石是轻视<春秋>的,且也说过<春秋>为"断烂朝报"之类的话,但是,王安石所言<春秋>为"断烂朝报"是特指其弟子陆佃、龚原对<春秋>的注释,而非孔子删削之<春秋>;对于孔子删削之<春秋>,王安石虽不甚尊崇,但作为封建士大夫王安石不能也不敢公开诋诬之.王安石之所以轻视<春秋>,是因为<春秋>的主旨与其变法思想相抵触.  相似文献   

4.
晋宋时期,随着山水文学的出现,自然日益成为文学的独立审美对象和重要写作题材,对这种新兴的文学类型,当时的文论家是如何看待的?自然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是否上升到理论的自觉?文论家们对自然与文学的关系及文学中的自然描写持何种观念?这些问题关系到此期的山水文学研究及文学观念的考察.本文试图以刘勰的<文心雕龙>为中心,对这些问题做一梳理.  相似文献   

5.
张鷟是唐代小说初兴期较有影响的一位小说作家,他留下的小说作品主要有<游仙窟>和<朝野佥载>.本文通过对他的这两篇小说的分析关照,认为其创作的总体审美特征一是题材情节上的求"奇",一是艺术表现上的求"美".这种对于"奇"与"美"的主动追求,是唐人小说审美特征在唐人小说创作初期初露端倪的明确表征.因此,对张鷟小说审美特征的探讨为研究唐人小说审美倾向在初兴期的形成和表现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6.
戏曲是中国诗歌文化的派生物,其传情写意的特点更是深入到戏曲的灵魂中.由<诗经>、<离骚>所开创的抒情诗传统对中国古典戏曲的影响大体上表现为自由灵活的时空调度、戏剧意境的营构以及浓郁的感伤情调等三个方面.现代戏剧史上的田汉、曹禺等作家的创作同样浸透着丰厚的民族审美传统.  相似文献   

7.
胡耀震 《江汉论坛》2004,(11):109-111
今本<陶渊明集>的篇次,大抵都是承萧统所编<陶渊明集>而来.萧统编成该集,为之作序,是在中大通三年(531)四月他病死前,并且不早于前一年的正月.萧统<陶渊明集序>推崇陶渊明,而他的创作并未显现陶渊明的影响,正说明萧统爱嗜陶渊明文风,是在他去世前不久,萧统没有足够的时间融化陶渊明的文风,创作出相似风格的作品.萧统编<陶渊明集>时正惭慨埋蜡鹅事的闯祸失足,失爱于父亲梁武帝,忧虑自己太子的地位被夺去,在极度矛盾苦闷中努力寻求解脱.古直和日本学者桥川时雄关于萧统<陶渊明集序>写作时间的说法都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历史小说入手,阐述了当代历史小说家凌力创作中的历史意识、现代意识,通过古、今人创作历史小说的对比揭示出凌力的审美追求与个体意识,其代表作<少年天子>[1]细述了其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9.
文章论述了赵逵夫先生<公莫舞>研究的贡献.<公莫舞>最早见于<宋书·乐志>,但十分难读,历来说者不一.赵先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原作文本进行校释整理和对大量的相关文献进行发掘考辨,科学地论证了这是全篇为代言体的西汉时期的歌舞剧脚本,并根据演出情况分为三场,又发现了武威出土的<公莫舞>演出写真画,把<公莫舞>的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是对中国古代戏剧研究的一个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春秋>为孔子晚年依据鲁史所选择、整理的教科书,左丘明以"鲁太史"和"鲁君子"的身份为<春秋>补充了大量史料,编成<左传>,<左传>因此而与<公羊>、<谷梁>二传明显不同.后世儒家学者以经学今古文标准匡范<春秋>及<左传>,其实孔子在<春秋>中寄寓的"微言大义"渊源有自,承袭着古代"记事"、"实录"以外的另一史学传统,同时古代"记言"、"微言"的史学传统也因孔子整理<春秋>而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