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后发展效应与后发展国家现代化道路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学术界在“后发展效应”概念的理解上存在的某些偏颇,提出“后发展效应”是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综合效应,它的存在,决定了后发展国家无论在何种意义上都不可能重复早发国家的现代化经历。对后发展国家而言,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找到一条切合实际的,既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又最大限度地抑制“后发劣势”的发展道路。这正是后发展国家政府面临的最具决定性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后发展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两条道路与经验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国家创新体系分析框架的思路,后发展国家的经济发展就是把一个创新程度很低的传统体制转变成能够从内部产生新奇,并能动态地适应环境和高度创新的现代体系。本文认为,不同的机会窗口使后发展国家的创新体系建设分别走上了渐进式的或跨越式的发展道路。但无论对哪条道路而言,学习与创新都是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马妮  陈爱梅 《北方论丛》2011,(5):156-159
社会发展理论主要有几个阶段,一是发展理论,或者叫做现代化理论;二是后发展理论;三是新发展主义。这三个阶段都偏于关注后发展国家的社会发展问题。借鉴这三个理论,结合中国社会发展在政治体制、经济基础及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实际特点,指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道路应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并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4.
“迟发展效应”是美国著名经济史学家格申克龙在研究德国和俄国的社会发展时提出的一种分析框架,这一框架试图从现代化起步的“时宜性”入手,概括一组发展类型,据此粗骼地将世界上所有国家划分为“早发展国家”和“迟发展国家”,然后逐一比较分析迟发展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特殊条件及其现代化的特殊性。所谓“时宜性”,它既含有起步时间早晚的标准问题,更意味着起步条件较早发展国家已经有很大的变化,它们构成了当今迟发展国家巨大的外部压力,并且在同文化差异、社会结构等因素的相互摩擦中,形成了许多新的矛盾和冲突,即:迟发展效应。  相似文献   

5.
在世界近现代史上,后发展国家在向现代化国家迈进的进科中,常伴随着远比现代化始发国家剧烈的社会不稳定。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我认为在传统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一定程度的社会不稳定是无法避免的,可以说也是必要的。无此,现代化的发展很可能会找不到突破的契机。但是倘若不稳定到危及现代化事业本身,则这种不稳定是应该加以控制的。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准确地把握后发展国家不稳定现象产牛的原因,以求将种种非稳定因素纳入“可控制”的发展过程。对于后发展国家不约而同出现的不稳定(尤其是政治不稳定)现象,有相当多的学者给予…  相似文献   

6.
迟发展国家的现代化是当今世界现代化的主要内容,而这些国家又面临着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两难困境。由于政府行为在人类社会行为中的主导地位和市场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失灵”,故政府行为在环境保护中扮演着主角。而在迟发展国家环境保护问题更为突出,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不当行为将对该国环境造成根本性的负面影响。我国作为迟发展国家,在现代化道路上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出现了政府行为、尤其是地方政府行为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弱化现象。为此,我们应在实行政府行为现代化的过程中,针对政府环境保护行为作出调整。  相似文献   

7.
经济全球化视角下的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动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变化的显著特点,也是冷战后世界格局发展演变和最终形成的国际背景和首先考虑的因素。由于经济全球化对世界格局的发展所具有的双重效应,于是就出现了对世界格局未来走向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就是市场经济的一统天下,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西方发达国家的全面主导与主宰,甚至是资本力量彻底摧毁国家堡垒  相似文献   

8.
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后发展)中,都会遇到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本文就三个基本性的并且是相关的问题及其矛盾进行了简单的理论探析.这三个问题是:“模仿”问题、“权威”问题和发展速度问题.同时文章也论及与发展速度相伴的社会结构转型的速度问题.文章并没有开出解决这些问题与矛盾的“药方”,然而,每一个后发展国家在其现代化转型道路上,都会以独特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9.
发展型国家模式及其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型国家模式是后发展国家在二战后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一种战略模式,这种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道路的模式,一度被认为是后发展国家实现“赶超”目标的主要手段,但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遭到重创。随着东亚奇迹的结束和全球民主化的转型,人们对以东亚地区为代表的后发展国家的发展道路开始总结,特别是对这些国家经济成就背后的重要制度因素即发展型国家模式进行了剖析和反思。本文对什么是发展型国家、发展型国家的主要特征以及如何超越发展型国家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认为一种后发展型国家模式正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10.
詹姆逊把全球化作为晚期或跨国资本主义的空间表现,并在文化政治策略上提出反思、批判资本主义达到个体解放的可能形式——"认知测绘"。经由詹姆逊关于全球化空间的理解,将考察视角由个体转换为民族国家,由文化层面延伸至经济领域,可以彰显马克思资本理论的当代意义。马克思资本理论能够揭示造成后发展国家历史处境的根本原因,建构中国关于全球化的"认知测绘"。中国需要辩证对待资本逻辑支配的全球化及其双重效应,谋求以资本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1.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多元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耘 《社会科学家》2001,16(3):86-89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之所以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是因为“全球化”这一概念本身包含着深刻的历史差异性与现实的不平等性,而多元文化的发展乃是落后国家和地区参与全球化进程以实现本民族现代化的必要手段之一;经济全球化既有利于文化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又有助于多元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2.
现代化进程中的"后发展"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历史"时代全球发展的不平衡,本质上是一种结构性的不平衡,在当代,这种不平衡发展主要体现在现代化起步较晚的后发展国家与作为现代化先行者的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差距日趋加大的态势.大多数后发展国家是在外部力量强迫下启动现代化的,其所具有的"现代性"因素起初并不产生自内部,这使得在其发展之路上出现了诸多错位与失衡现象,面临着现代化的先行国家所不曾有过的两难窘境.当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存在永久的先行军与落伍者,沧海桑田,跨越、赶超现象屡见不鲜.特别是在"世界历史"形成之后,跨越式发展更具备了内在根据与外部条件.对于后发展国家来说,跨越式发展实质上就是其自觉选择和建构社会发展道路与模式、把握历史机遇、缩短发展过程、尽可能减轻发展代价、加快发展节奏的现代化实践,在当代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汶川地震后社会工作在灾区形成嵌入性的发展,这种嵌入性发展的条件需要有专业权威的影响力、有专业服务产生的示范效应、有嵌入的互惠效应。它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工作灾后重建嵌入机制,首先有专业权威人士对社会工作介入的重要性的深刻认识,这些专业人士“主动推销”社会工作;其次,社会工作服务得到当地或上级官员和服务对象的认可与肯定;最后,政府形成发展社会工作的相关政策(形式上为文件)“主动接纳”社会工作。社会工作嵌入性发展形成了社会互构共变关系,是社会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的一种形态,也是社会工作发展的中国经验。嵌入性发展中还同时存在一些困境:主动嵌入与主导嵌入的问题、反嵌入与嵌入后的脱嵌问题、嵌入发展的空间问题。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与中国当代文学的格局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当代文学的空间格局指的是当代大陆文学、当代台湾文学和港澳文学三块。在50年代到70年代“全球化”的缓慢进程中 ,大陆文学居于“全球化”边缘却居于民族文学的中心 ,而台、港、澳在现代文明与“全球化”格局中位于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过渡地带 ,文学呈现了“全球化”语境下变动的特点 ,它们是中国当代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中介点。中国当代文学的这三块空间 ,在世纪之交走向一体化 ,出现了构建“全球化”中的中华民族文化家园的倾向  相似文献   

15.
黄树红 《南方论刊》2005,(11):62-64
近年来,“全球化”的名字满天飞。各种传播媒体经常使用这个名字,许多文本和会议都喜欢冠以“全球化”的字眼。在文学领域中,似乎也不示弱。诸如“全球化趋势中的中国当代文学”、“全球化趋势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挑战”,等等。何谓“全球化”,在西欧和北美,这一词语所标识出的,是指其所形成的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再具体一点就是美国化。而在世纪年代的中国文化语境中,却常常被译为:或走向世界、或同步于世界、或与国际接轨、或人类地球村等。“全球化”,首先出现在经济领域中。自从美国电脑公司提出产品全球输出之后,全球化趋势最早从世…  相似文献   

16.
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冷战的结束意味着一个多极化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形成。在这个多极化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全球的经济发展经历了许多坎坎坷坷。但是世界经济形势日趋看好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客观现实。在世界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全球化是“已经开始了的过程”,是实实在在的实践;区域集团化也是已经出现的大趋势,是维护各国经济安全发展的屏障;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两大发展趋势的平行发展,与之相伴而生的经济竞争将会日趋激烈,进而导致世界经济发展的日益失衡。1.世界经济全球化自19世纪世界市场形成以0,各国由此走…  相似文献   

17.
江林昌 《学术研究》2023,(6):113-121+178
百年考古表明,五千多年前中华文明在长江南北、黄河上下、长城内外八个农牧文化区内同时起源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相当于历史学上的五帝时代近一千年长时段里,表现为各自独立而又相互影响的“多元并行”发展格局。到五帝时代晚期,出现了周边文化向中原文化区汇聚的新现象。到夏商周早期文明近二千年发展过程中,形成并巩固了“多元一体”格局。“多元一体”发展格局深刻影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家国观”“中国观”“天下观”等重要哲学思想的形成。这些思想既是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具体展现,也是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社会转型期中国高等教育的社会化、全球化、大众化的时代特质和法治观念的深入人心为高校法治机制治理模式的选择提供了契机.学术权威、行政权力和社会力量在高校权力格局中的此消彼长的博弈衍生出三种高校治理模式类型,各自优劣掺半,唯有进行法治机制的规范衡平才是高校在社会转型期的当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但是也带来了民族文化的认同危机。中国作为全球化进程中的后发展国家,文化的转型与更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紧迫性。对于全球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人们有着不同的观察视角。未来文化的转型与更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观念、内容、形式、体制等各方面进行协作,这就需要我们在全球化发展中不断增强创新意识,使我们的民族文化以经久不衰的魅力扎根于不断变迁的社会中,永葆其进步的内在活力。  相似文献   

20.
构建以“内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我国政府应对当前逆全球化与技术封锁威胁部署的战略举措。新发展格局以“内循环”为主导存在四个方面体现。基于国内与国际市场的互补性视角,“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中国企业全球化有巨大影响。国内与国际市场之间存在微妙且复杂的潜在联系和整合机制,其中文化因素与制度因素在构建跨市场消费意义和组织能力时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中国企业未来实施全球化战略的过程中应慎重考虑企业的市场定位,重视本土文化在国际市场的消费意义;着力培养企业的跨文化技能,增强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适应性,构建更具灵活性和开放性的平台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