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云辉 《唐都学刊》2005,21(5):81-85
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大江健三郎很快成为中国文学研究界关注的焦点。从获奖后的1995年到2004年上半年,10年间全国共发表各类研究论文87篇。这些论文探讨了有关大江健三郎及其创作的方方面面,诸如大江小说的精神内涵和创作意识,大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大江小说的艺术成就和文体特点以及大江与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研究等等。  相似文献   

2.
大江健三郎和他的作品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于长敏川端康成作为本世纪的同龄人,交融着日本战败前后两个重要历史阶段的沉积,以“敏税的感受、高超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成为日本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时过26年,大江健三郎这位生于1935年、成长...  相似文献   

3.
雷晓敏 《唐都学刊》2012,28(4):76-80
《个人的体验》是大江健三郎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的是如何对待脑残疾婴儿的故事。主人公鸟得知自己初生的孩子患有先天性脑残疾后,陷入极度的心理矛盾之中。弃婴还是救治,他经历了剧烈的思想斗争,最终做出与残疾儿共同面对苦难人生的抉择。这部小说可谓苦难酿成的杰作,是向死而生的升华。作家给小说以转入坚持的结尾似乎有主观干预之嫌,但是作品人物与作家在苦难包围中经磨历劫,共同展示了成长的逻辑。大江健三郎小说高超的思想境界与艺术造诣,就是来自这样一种成长的逻辑和向死而生的升华。  相似文献   

4.
兰立亮 《日本研究》2012,(2):118-122
在《静静的生活》中,大江健三郎采用从女性视角细腻、感性地讲述了女性的内心世界.同时,小说中大量文本的引用使女性叙事本身也具有了男性叙事的知性化,两种话语风格纠结在一起,形成一种叙述的张力,从而使小说具有了丰富的审美内涵.女性视角的发现和尝试使这部作品在大江健三郎小说形式实验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也标志着大江健三郎小说的女性形象塑造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5.
大江健三郎的小说《饲育》,以儿童的视角讲述了二战期间发生在一个小山村的悲剧故事。作为一种有意义的叙述形式,儿童视角的切入赋予了作品一种诗性的色彩,蕴含了大江健三郎深邃的社会学、文化学的思考,浓缩了作家对现实生存的审美观照、哲学省思和社会批判。  相似文献   

6.
论大江健三郎《个人的体验》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刘立善1994年10月13日,瑞典皇家文学院决定,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日本“战后新文学界的旗手”、战后一代派的代表作家大江健三郎(下简称大江),其主要理由是:通晓西方现代派传统的大江,开拓出战后日本小说的新领...  相似文献   

7.
大江健三郎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江健三郎论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平献明1994年10月13日日本战后一代派代表作家之一大江健三郎以他的长篇代表作《静静的呼喊》《万延元年的足球》《个人的体验》和《M/T与森林的奇怪故事》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金。奖金评委会称赞他的作品“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各种...  相似文献   

8.
大江健三郎在小说叙事艺术上是富有现代开拓精神的作家。与大多数日本作家喜欢在杂志上现炒现卖文本的运作方式不同 ,大江通常要花一二年时间撰写作品并加以精心的润色方才出手。三六义田教授指出 :大江从不写那些所谓“粗制滥造的货色”(Potboilers) ,而是每一作品面世皆有思想哲理或艺术技巧上的新进展。1  评论家们注意到 ,为大江文学带来国际声誉的第一本重要长篇小说《个人的体验》(1 964 )就表现出了大江健三郎在小说叙事艺术上的一种尝试 ,它虽然是基于大江独异的个人体验之上的 ,却完全与日本“私小说”(Shi-shōsetsu)意趣迥异…  相似文献   

9.
文学如何表现完整的人?——以大江健三郎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如何表现完整的人? 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在其小说中,把"性的人"与"政治的人"这两个维度连结起来,从两者之间的对立和联系中把握复杂的人性,对二战后的日本社会中的一些边缘人形象作了相当深入的刻画.他的作品中呈现出来的往往是一些极端化的分裂型的人格,但就在这些人物中,也有着作为个体的人的整体性的存在,以及个体性生存与社会环境的互动.通过边缘的发现去认识、构筑和表现整体,这是大江健三郎的文学创作给予我们的一个启示.  相似文献   

10.
大江健三郎的小说《水死》问世之后,其中引用夏目漱石名作《心》的"时代精神"段落、一直是国内日本文学研究的热点。假如从漱石文学一贯的"未来视角"入手分析,就能发现小说中的角色除了推动情节的作用外,还有国家性的隐喻功能,即"我"代表大正日本而"先生"代表明治日本。小说中的"时代精神"也因此具有了个人层面与国家层面的双重含义。对"先生"自杀身亡结局的安排,不仅表达了作者呼吁青年人警惕"个人主义"的误用,更是他向发动侵略战争的天皇制所提出的强烈批判。  相似文献   

11.
陈祥 《日本学刊》2023,(3):F0003-F0003
日本文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先生于2023年3月3日逝世,终年88岁。2023年3月22日,中华日本学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联合主办“大江健三郎和平主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座谈会。  相似文献   

12.
1984年这个年头,虽然被英国作家、记者乔治·奥威尔以它命名的小说描绘得很丑恶,却是一个有用的标志,我们可以由此回顾和思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意识形态。1948年,冷战达到一种新的非理性主义程度,奥威尔写了他这部辛辣而又尖刻的著作。当时,法西斯主义在欧洲失败了,中国的革命力量日趋壮大,西方企图通过其所谓“遏制”共产主义的政策,使自己成为世界政治发展的主宰。  相似文献   

13.
现实与神话的凝聚──论《奇妙的工作》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马兴国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赞扬大江健三郎,“以诗的力量,创造了一个想象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现实与神话紧密凝聚,描绘了一幅反映现代人困惑的多变画图。”大江健三郎的文学起步,源于他的大学时代;大江健三...  相似文献   

14.
吴琪 《唐都学刊》2012,28(3):111-114
巴赫金的时空观表现在他的"时空体"理论中,他对时间与空间的看法凸显出较浓的现代特色。巴赫金在整个《希腊小说》中将自己的"时空体"观点表现得非常具体,小说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成为巴赫金显现自己"时空体"的载体,他的这种分析丰富了小说理论的基础,也是独立自由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社科纵横》2019,(8):96-99
《无名的裘德》是哈代1895年出版的一部以维塞克斯乡村为背景的小说。他在小说中所表现的哲学思想、女权主义、美学观点、政治观点和写作技巧使他成为英国小说中现代主义的先驱。笔者试图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重新解读这部小说。裘德在伦理环境和伦理身份不断变更的情况下,依然恪守着自己应尽的伦理义务,他和阿拉贝娜所生的儿子的离世,淑的离去,标志着裘德所有梦想的破灭。  相似文献   

16.
王小波因其杂文所表达的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坚定的人文主义立场、个性鲜明的文风被誉为一个"人文学者",一个当代并不多见的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一个"自由思想者".相比之下,对于他的小说艺术,人们的接受多少有些迟疑和保留.在知识界,人们似乎更愿意把王小波视为我们时代难得的学者和思想家,而不是优秀的小说家.然而王小波真正热爱和专心从事的是小说创作,或者按他自己的说法,小说才是他的"正业".1王小波自幼喜欢读小说,二十来岁开始尝试写小说,为了专心写小说,于1993年辞去了大学教师的工作.如果不首先了解王小波对小说这门艺术的热爱和理解,很难真正进入他的小说世界.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日本文坛上,有两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他们分别是:1968年获奖的川端康成和1994年获奖的大江健三郎。曾有学者认为,川端康成与大江健三郎可能唯一的共同之处是他们同为日本人,同获诺贝尔文学奖。换言之,可比性甚少。诚然,就其人生经历,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18.
杨欣 《学习与探索》2005,(4):121-123
阿兰·罗伯—葛里耶的新小说及其理论产生于小说危机的背景之下,其探索的结果是在客观上将小说给消解了。小说的现实几何图像化的表现让小说成为静物画,小说在本质上视觉化了。同样,企图从电影艺术中寻找拯救小说的启示的努力,最终使他牺牲小说的表现而看重电影的表现,小说也这样迷失而消解。  相似文献   

19.
余华小说有无限言说的可能性.余华小说是人的存在境况的寓言.整体上是关于人类生存境遇和生存方式的未来可能性的想象.余华小说给出的是一个存在性的主题--"活着",出示的是人的存在境况--"活着的可能性".在时间的线性流程中,余华通过人物的不幸遭遇和生命姿态的展示,向我们出示了人生的可能性,生存的可能性,存在的可能性,让我们看见了我们的世界和我们自己.这一存在性主题意在说明,在世界的结构中,在时间性结构中,人生在世,就意味着要不断地失去亲情,不断地失去亲人,不断地失去自己.他的小说预兆着我们的未来.  相似文献   

20.
大江健三郎对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在叙事上,大江通过多视点、反讽叙事、戏仿等手法,尽可能地用自己的叙事方式抵抗着占主流地位的日本传统的叙事文学.大江在叙事上进行的"陌生化"探索,从而使其大多数作品具有很强的隐喻性、象征性.对大江来说,"陌生化"是他以一个文化批评者的身份对日本现代社会特别是天皇制进行强烈批判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