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于冷战、超乎冷战的因特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特网是由冷战的军事技术的需要直接催生的 ,但因特网的内在机制却包含了与冷战思维相对抗的因素。因特网之趋于商用和民用的发展远远超出了其早期设计者的想象 ,这个过程与冷战及冷战之后的世界格局变化相吻合 ,蕴含着极为深刻的社会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
冷战后的恐怖主义与国际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后国际局势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不稳定因素在急剧增加 ,除了一些国家和地区不断发生冲突、内乱之外 ,世界范围内越来越严重的恐怖主义活动构成了不稳定因素中的一个突出方面。国际恐怖主义在冷战后的进一步发展和泛滥是和冷战后国际社会出现的一系列变化密切相关的 ,换句话说 ,冷战后的国际社会为恐怖主义提供了发展与泛滥的土壤 ,恐怖主义又进一步加剧了国际社会的动荡不安 ,二者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  相似文献   

3.
论冷战结束的亚洲模式和欧洲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可以划分为欧洲模式和亚洲模式.冷战在欧洲结束具有相对彻底性,在亚洲结束则具有非彻底性.这是冷战在亚洲和欧洲结束的具体历史状况以及现实发展造成的.冷战机制在欧洲和亚洲的存在和结束状况是冷战结束两种模式的基本根源.冷战结束的两种模式划分有利于人们对国际关系中冷战现象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李玲 《南方论刊》2009,(9):62-63
文章解释了美国新保守主义的内涵,陈述了后冷战时期美国新保守主义的外交思想特点以及后冷战时期新保守主义对美国外交的影响,提出了新保守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壮大有赖于冷战的特殊环境。在全球化进程迅速发展,国家间的经济合作与依赖关系不断深化,所以会从根本上限制其对美国外交政策产生更大或更长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冷战对美国社会造成的诸多影响中,官智合流是最为深刻且最具争议性的社会现象。出于冷战需要,联邦政府大力扶助社会科学研究,客观铸就今日美国社会科学的国际地位;出于保卫"自由"的观念,美国学术界积极投身于冷战的战略研究与政策实践,并在某种程度上主导了冷战的进程。冷战危机下形成的"政治——学术复合体"随形势发展而不断变迁,迄今仍是主导美国国家安全决策的主要力量。  相似文献   

6.
张威 《兰州学刊》2008,4(2):151-153
冷战之争,是国家权力之争,是制度优越性之争,更是社会先进性之争。苏联在冷战中的结局并非是苏联在军事上为西方所败的结果。苏联民众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对抗之后基于观念的变化而产生了对苏联党和政府的“信任危机”,进而导致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内在演变是苏联崩溃的根本原因。“强大国家”与“弱小社会”的巨大反差是冷战之于苏联解体的最好注脚。苏联始终没有建立起一个与现实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健全的、平衡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不仅是苏联社会主义发展的惨痛教训。更是我们思索冷战的终结为什么会与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相联系——这一时代命题的出发点所在。  相似文献   

7.
朝鲜战争后,因特需订单高涨,日本经济再次面临经济危机的危险,而朝战后的东亚冷战拯救并复兴了日本经济。朝鲜战争后为实施东亚冷战战略,华盛顿向日本开放美国市场,对日本产品实施零关税。美国支持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加入科伦坡计划,通过与欧洲多国签订三边协定,帮助日本重返国际经济体系。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获取特别是美国、东南亚、欧洲市场的进入为日本实施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创造了条件。东亚冷战背景和美国的远东战略为日本实施"经济立国"和"经济外交"创造了绝佳条件,美国的东亚冷战思维也希望日本能够成为一个地区强国协助美国实现远东冷战的目的。美国东亚冷战的历史性"恩赐"使日本能够幸运地搭上美国的东亚冷战战车,日本也在1967年迅速实现了经济的起飞。  相似文献   

8.
胡晔 《北方论丛》2022,(2):57-65
《中导条约》是冷战国际核秩序的产物,它反映了美苏想要维持核平衡与核霸权的目标,体现了冷战国际核秩序的内在矛盾。随着冷战结束,冷战国际核秩序的内在矛盾不断发酵,《中导条约》赖以存在的主客观条件都已改变,不能维护核平衡与核霸权的问题不断凸显,这导致了《中导条约》的解约,也标志着冷战国际核秩序的最终解体。重构国际核秩序就要抛弃冷战思维,加强多边协调;以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要目标,抛弃核民族主义;探索全球核安全治理的新模式,多层主体、多种措施地构建符合核形势发展的新规则、新机制。  相似文献   

9.
冷战后美台关系得到发展,而美台军事关系是美台实质关系的核心。本文首先回顾了冷战后美台军事关系的发展历程,然后剖析了冷战后美台军事关系得以提升的原因。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核心,美台发展军事关系必然会给中美关系、两岸关系带来消极影响。本文指出了美台军事关系发展的影响和限度,笔者最后探讨了中国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肖河 《东岳论丛》2013,34(4):78-82
20世纪90年代初冷战的结束不仅改变了国际格局,也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造成了巨大冲击。以沃尔兹结构现实主义为首的诸多国际关系理论在预测冷战结局时集体失灵,使得理论界在冷战后进入了迷思破裂后的彷徨期。在美国学者们关于冷战如何结束的研究中,以沃尔弗斯为代表的物质主义者们和克莱默、英格里斯等为代表的观念主义者们进行了持续的论争,使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得到了丰富。另一方面,以加迪斯为首的历史学家们借理论预测失准之机,对整个国际关系理论的科学化趋势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在对冷战结束前夜对未来的种种理论预测、物质主义者和观念主义者的论战、历史主义者和国际关系理论家们的论战分别进行了回顾、梳理和评论的基础上,能够得出有关未来的国际关系理论应如何建设的某些启示。  相似文献   

11.
从静态的角度看,欧洲的国家体系或欧共体体制存在四种模式之争:大西洋欧洲模式、联邦式欧洲模式、邦联式欧洲模式和无政府主义欧洲模式。从动态的角度看,欧共体/欧洲联盟体制的形成有着欧洲体系、冷战体系和全球体系的三重背景。其体制的发展经历了冷战和后冷战两个阶段。冷战阶段的欧共体体制中超国家的一体化成就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而后冷战阶段的欧洲联盟则开启了政治上的一体化。欧盟的体制具有超国家的联邦性质,同时具有联邦与邦联的双重特征,是一种多元复合、多重治理的体制。尽管欧盟体制的未来发展具有体现超国家的联邦主义和体现国家主权的邦联主义的两个不同方向,但毫无疑问,欧盟的体制未来更具有宪政主义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兴起和它们之间的冷战是现代世界历史的必然。美苏冷战来自19世纪期间开始、并且愈益加速的国际权势分布的极化趋势,并且在相当大程度上孕育于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争的美苏关系史。意识形态对立与基本地缘政治环境中的超级大国利益竞争等因素结合在一起,决定性地促成了美苏冷战。冷战史的需要阐释的基本问题在于冷战的起源、冷战的地缘政治特征和强烈意识形态性质、美苏军备竞赛、冷战的自我控制机制、冷战的全球化、冷战紧张程度的起伏变化、冷战终结和苏联瓦解的基本原因以及冷战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研究和总结冷战的本质特征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反思人类对抗的形式和历程。美国一极霸权主导冷战,苏联扮演冷战另一方的“次帝国主义代理人”,第三世界在冷战中的窘境及其对压力的反弹,以及全球经济衰竭对冷战结局至关重要的影响,既构成了冷战的本质特征,又决定了冷战的最终走势。  相似文献   

14.
后冷战时期,整个世界处于世纪交替和千年更迭之际,正值新旧国际格局转换的过渡时期。世界局势起伏不定,和平与动荡共存,竞争与合作同在,新问题不断涌现。本文试从后冷战时期国际形势的巨变和国际关系的演进着手,来分析后冷战时代世界社会主义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发展机遇。 一、后冷战时期国际形势的巨变和特点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如苏东剧变,欧洲聚散,巴尔干战火,海湾战事,非洲的穷困与内战,中东和平进程的曲折与缓慢,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的兴起,等等。旧有的矛盾并未完全消失,新的矛盾却又层出不穷,整个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从总体上看,冷战后的震荡基本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流。 (一)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和特点 1.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和特点。世界经济在变动中走向21世纪。主要表现为:  相似文献   

15.
由于民族主义在原因和后果上都主要集中在国际关系和民族国家内部发展两个层面,因而笔者主要从国际关系和民族国家构建两个层面分析和探讨了冷战后世界民族主义的原因和影响。从冷战后民族主义产生的国际背景看,其根源在于国际关系层面长期累积的矛盾,国际格局、国际秩序在处理民族和国家关系上的不合理性,造成了冷战后民族主义产生的深刻历史动因。但从冷战后民族主义给国际社会造成的后果看,其消极性又大于其积极性。从民族国家构建的角度看,冷战后民族主义的成因在于许多多民族国家在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的失败和失误,其影响突出地表现为它导致了国际范围内民族国家的又一次增生,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16.
金衡山 《社会科学》2012,(6):171-179
冷战与冷战思维起源于外交、国际政治领域,但很快就覆盖与蔓延到了文化及日常生活领域。好莱坞的电影制作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过程中,时常会有与冷战有关的影片出现,它时而置身前景,时而又退隐为背景,在冷战的不同时期,影片的表现方式和关注要点会有所不同,从中也可以看出冷战与美国社会与文化之变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戈尔巴乔夫执政伊始,为了更快捷地克服内政危机、缓解西方遏制苏联的冷战局势,便把文学也纳入新思维改革框架:迅速弱化,继而取消战后因冷战压力而被不断强化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体系,兴起反思和批评苏联的回归文学浪潮。然而,西方对苏联全方位冷战不仅仅是制度性对抗,更有大国利益(集团)的博弈,并且缓解冷战需要原本敌对的双方做出同等的努力;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不单是应对冷战的意识形态,还是苏联管理国家的体制化内容之一,另有俄罗斯知识分子热衷于介入体制的传统力量使然。戈尔巴乔夫希冀通过文学力量而削弱其改革阻力,与此前把文学纳入冷战框架而形成苏式社会主义文学体制,可谓异曲同工,结果正如此前苏联文学未能切实提升苏联人自觉抵制西方文化冷战的意识一样,这次也没因疏解意识形态压力而培养出国民对苏联的认同感,更未达到西方对等地缓解冷战的效果,甚至因把苏共过去查禁的白银时代文学、境外/地下文学合法化,人们由此能公开挑战苏联合法性。这些情形意味着晚期苏联文学发展实际上仍是应对冷战局势变化的意识形态之延伸,呼应了西方否定苏联的冷战情势,却无助于苏联适应冷战格局的变化,还加剧苏联内部的紧张、分化,从而成为苏联在国力鼎盛、思想解放高峰之际而解体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8.
冷战时期国际关系最大的特点是美苏两极争霸世界 ,这危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冷战后国际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大国间的伙伴关系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但天下仍不太平 ;9.11事件后 ,国际关系又有了新的调整 ,但没有根本改变各种力量的对比。因而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的思想不仅没过时 ,而且有着更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二战后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冷战曾给东亚的历史进程造成不利的后果,但冷战也为东亚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冷战背景下东亚地区构筑了趋同的政治体制即中央集权,同时在这一体制下该地区又形成了相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如政府主导的外向型经济;后冷战时期美国在东亚的影响力减弱,美国在东亚地缘经济中出现被边缘化的趋势,东亚经济的地缘一体化趋势增强。冷战时期东亚形成的共同政治体制和经济模式以及后冷战时期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强化,为东亚共同体的最终实现创造了良好的历史基础。  相似文献   

20.
冷战以来美国对朝鲜政策的演变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时期 ,朝鲜半岛是美苏冷战在亚太地区的前沿阵地。冷战的结束并未结束其地缘政治命运。当前围绕朝鲜核问题引发了人们对东北亚安全的日益关注。美朝关系是决定冷战后朝鲜半岛局势的主要因素。本文主要分析冷战以来美国对朝政策的演变及其原因 ,以更清楚地认识美国的全球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