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特色文化产业是一种基于民族和地域的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并具有一定产业规模和核心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形态,是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在分析吉林省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基础和制约因素之后,从五方面给出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深入挖掘特色文化内涵,加速特色文化产业集聚,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延长特色文化产业链条和建设文化产业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2.
挖掘和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打造独特的文化产品,将文化产业迭代和经济语境融合发展是国家经济领域的战略议题。推进文化产业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并促进文化产业的独立发展,积极展现与其他相关行业的融合性,亦是规划改革的新课题。在研究和编制地区特色文化资源发展方向时,应基于文化资源的特殊属性并分析其所限制的发展方式,尤其应结合经济环境的需求,考量游客的消费需要,对省内文化资源的风格界定、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和目前的发展思路进行分析论证,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创新。同时,围绕文化资源的品牌打造,搭建合理的体制机制,构建完整的、适用性强的文化产业发展序列,为山西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考角度,运用好的创意和资源整合手段,形成整体的运转体系,从而推动文化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3.
湘西民族文化资源丰厚、独特。根据其资源特征和优势,文章提出了依托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建设湘西特色文化产业的构想,并就关于建设湘西特色文化产业的市场创新提供了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化产业集群可分为制造业集群与服务业集群,以乡村为实践基地的特色文化产业对文化资源的开发有“制造业+服务业”和“服务业+制造业”两种模式。这可以延伸其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效应。目前我国乡村特色文化产业集群主要存在创意缺失、产业链较短和投融资不足等问题,解决投融资问题是关键。借鉴准文化产业集群经验,乡村特色文化产业集群还要注意政府引导,建立行业中介和提倡技术创新。特色文化产业集群的乡村实践可以通过对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在市场维权意识中的自然结社和产业集群协作平台建构三个方面,促使乡村社会格局与文化建设发生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文化产业的本质属性和产业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与包容性增长的科学内涵相契合,特色民族文化产业是民族地区实现科学、和谐和跨越发展的优势战略选择。通过对文化产业在推动民族地区包容性增长中的作用机理,以及云南民族地区包容性增长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以特色文化产业推动民族地区包容性增长的实现路径,即统筹安排、差异发展,以旅游业为平台推进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发展乡村文化产业,以及建构功能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6.
论云南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优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云南具有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应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积极发展民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将其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7.
谢江平 《金陵瞭望》2008,(22):57-58
改革开放以来,秦淮区将文化产业作为完善优化全区产业结构的重要抓手。区文化产业也走过了由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历程,形成了具有秦淮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在今年上半年举行的全市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推进会上,秦淮区荣获了南京市首批文化产业发展推进奖。  相似文献   

8.
皖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催发皖北文化产业勃发生机,其中珠城蚌埠,熠熠生辉;煤城淮北,城市转型的光辉典范;古老的亳州,钟灵毓秀。作为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其神圣使命,也是其形成自身办学特色、谋求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皖北高校必须抓住区域文化产业大发展的良机,借力文化产业,凝炼地方办学特色,增强差异化竞争能力,以摆脱困境并谋求更大的发展。要以服务皖北文化产业为导向,确立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以争取地方政府就业政策支持为支撑点,吸引生源;紧扣皖北文化产业发展主题,兴办特色专业;以课程改革为重点,确保专业人才的培养特色。  相似文献   

9.
特色文化产业是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巨大引擎。李克强总理关于打造我国西南和中南部新的战略支点的重要指示精神给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优势,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也面临缺乏总体规划、总量规模和整体实力偏小、人才资源紧缺、整合程度欠缺、发展资金匮乏等问题。北部湾经济区要依托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打造西南和中南部新的战略支点,应从制定北部湾经济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打造文化产业品牌并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加大文化创意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多渠道筹措文化产业发展资金、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机制等五个方面加以努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对比分析,找出差距,认清优势,并对入世后可能对我国文化产业产生的影响,提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文化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经济部门,它的发展也必然会带动当地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二者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紧密联系.基于对甘肃庆阳香包特色文化产业的实地考察和研究,从社会学角度分析文化产业发展对农村社区发展的功能和作用,并深入探寻二者之间存在的关系,提出有益的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12.
河南文化产业发展已经取得阶段性进展,但在体制、规模、结构、消费水平及人才等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文章对此提出对策建议,以加快河南文化产业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3.
电视文化产业的创新与发展已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而区域特色节目有望成为电视文化产业结构中的主导力量.本文从媒介机构、区域经济的视角阐述了区域特色节目与电视文化产业的关系问题,指出要确立区域特色节目在电视文化产业中的主导地位,必须解决好两个问题,即政策和人才问题.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文化产业"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主题公园"作为"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各大城市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选择。本文试图指出夯实冰雪文化产业基础,发展"冰雪主题"公园是东北地区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首要选择。  相似文献   

15.
基于产业集群化视角的陕西文化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是文化资源大省,文化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走产业化、集群化的发展道路.但是文化产业体制滞后,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不高,区域发展战略雷同,产业链不完善等因素制约了文化产业集群化的发展.在系统分析了陕西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基础上,从深化体制改革,建立资源创新性整合机制,加强高新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打造文化企业集团和培育民间文化产业集群等方面提出了陕西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6.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对于全面提升新一轮发展中的区域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发展的基本思路,就是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两轮驱动,两翼齐飞,推动文化建设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发展文化产业,一要健全和完善文化产业的基本要素,即文化市场的主体、文化产品的消费、文化市场体系的建立和监管以及文化的开放。二要推动跨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跨地区合作必须是确有必要,同时要选好地区;合作地区至少要考虑市场的发达程度、能否多元化经营、投资的软硬环境及合作伙伴。跨地区合作还需要有扩张冲动、合作共赢和心系发展的心理素质。我国文化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跨地区合作有可能为我国造就出一批文化产业的"航母"来。三是政府要实实在在地引领文化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要把规范市场、优质服务、颁布政策这三件事做好;要采取一切能够采取的措施,支持文化企业,打造文化产业发展的艳阳天!  相似文献   

18.
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言必称特色,经常导致有特色无市场、有文化无产业,且越是强调特色,就越难以走出本地市场,越无法有效开拓外部市场.能够被更大范围乃至世界所欢迎和喜爱的文化产品,必是超越区域文化资源或文化符号之特色的产品,其内容一定渗透了共通的人性主题,特别是人类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理想和普遍情感,其运作方式必然遵循共通的商业法则并充分应用现代科技表现手段.文化资源或文化符号的特色只有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变成现代人所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这其实就是一个借助共通性对文化特色进行打碎和重塑的过程.因此,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需要以共通的人性主题、共通的商业规则、共通的现代科技表现手段之共通性实现对特色的否定之否定,即经历一个由“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再到“看山还是山”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文化产业的集群政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大,而集群政策又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力工具,因此,需要针对文化产业的特征和我国文化产业集群政策的实际,设计系统的文化产业集群政策。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也是非常明显的。文章通过对我国文化经济政策演进过程的简要回顾和对西方主要国家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作用的比较考察,分析了我国转型期文化产业发展中政府职能所应进行的规范与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