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西双版纳,解放前曾被称作车(车里,今景洪)佛(佛海,今渤海)南(南峤,今勐遮)。清代是景龙金殿王国的所在地。我的父亲召存信,在西双版纳这块热土上,任了近40年的州长。父规召存信,1928年2月出生在景董(今思茅江城县境内,解放前属西双版纳统辖)的一个封建傣族土司家庭。他自幼接受汉族文化的熏陶,通晓傣、汉语言和文字,15岁便走上社会,受到车里宣尉使的赏识和重用(车里宣慰使又称“召片领”,是西双版纳傣族最大的封建镇主),在宣慰使司署中为宣慰使担任翻译,并处理一些外交行政事务。由放他为…  相似文献   

2.
杨一清(1454—1530年),字应宁,号速庵,别号石淙,原籍安宁(今云南安宁县),后徙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市)。他是明代中叶的著名政治家。杨一清出生在一个小官僚家庭,父景,曾担任过化州(今广东化县)同知等官。他自幼聪明过人,以奇童被推荐为翰林秀才,与李东阳先后受业于黎淳门下,十四岁中北闲乡试,十九岁中成化八年进土,名躁一时。他先后担任过中书舍人、山西按察司签事、陕西按察司提学副使、太常寺少卿、南京太常寺卿等官职。在陕西时,他创办正学书院,亲自教督,后来成为著名文学家的李梦阳、状元康海都曾就读于此,得到杨…  相似文献   

3.
沈括,字存中,宋仁宗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生于浙江钱塘(今杭州)一个官僚家庭。他自幼勤奋好读,在母亲的指导下,14岁就读完了家中的藏书。24岁开始踏上仕途,三年后,被推荐到京师昭文馆编校书籍,在这里他开始研究天文历算。晚年他在梦溪园认真总结自己一生的经历和科学活动,写出了闻名中外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和《忘怀录》等。宋哲宗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沈括逝世。  相似文献   

4.
浅议林慎思的人才学思想杨雅文林慎思(?—880年)字虔中,唐朝长乐人(今福建长乐县)。他是唐中晚期比较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咸通年间(860~873年)中进士。官自校书郎至水部郎中。公元880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占长安,强迫他归附义军,他不从,...  相似文献   

5.
试论吐蕃王朝时期的藏族教育杨明公元七世纪初期,藏族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松赞干布(公元633-650年在位),崛起于雅隆河谷,统一了整个藏族地区,于公元633年(唐贞观七年)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吐蕃王朝。他采取了一系列建政措施:建都于逻娑(今拉萨);分设...  相似文献   

6.
潼关战局与天宝中枢政局之关系发覆任士英(一)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九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今北京市)举兵叛乱,到十二月十三日,即攻占了东都洛阳。唐军将领封常清节节败退,在他的劝说下,驻守陕郡(今三门峡市)的大将高...  相似文献   

7.
关汉卿,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9年-1241年),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前后),元代杂剧作家。号已斋(一作一斋)。关于关汉卿的籍贯,有大都(今北京市)、解州(在今山西运城)、祁州(在今河北)等不同说法。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杂剧而外,他还创作了许多散曲,今存小令50多首,完整的套曲12篇。由于他的伟大成就。关汉卿被后人列为元曲四大家之首。他的剧作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同时关汉卿的戏剧创作在中国戏剧史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元杂剧的鼻祖”;关汉卿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也享有极高盛誉,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相似文献   

8.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俩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王徽之也是他的儿子。  相似文献   

9.
黄炎培(1878-1965)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诗人。他在晚年写作回忆录《八十年来》时,曾经这样写道;“我一九○年亡命日本,一九一五年游美,六十年来出国多次,还到过朝鲜、蒙古、菲律宾、婆罗洲、爪哇(今印度尼西亚)、马来亚、新加坡、越南、通罗(今泰国)、缅甸,有的一、二至,也有三至以上的,旅行所见所闻,—一纳入诗集、游记、或写专册,……”确实,《黄炎培诗集》中这些异国他邦情的诗篇,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1903年他亡命日本时,在《江户寓楼雨坐与顾冰一、刘三仿柏梁体,限项次尽罩的》联句中就明白…  相似文献   

10.
行行重行行建树再建树──费孝通教授的社会人类学研究一、要用社会科学来推动社会的发展费孝通教授──蜚声中外的社会人类学家、社会活动家,于本世纪第十年的冬季诞生在江苏吴江县(今吴江市)。他出生的第二年,中国爆发了导致帝制崩溃的辛亥革命,他的父亲曾参加了苏...  相似文献   

11.
北大学人     
北大学人田余庆教授中国历史学家,现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湖南省湘阴县人。1924年2月11日生于陕西省南郑县(今汉中市)。先后于湘雅医学院(贵阳、重庆)、西南联合大学政治系(昆明)肄业,195O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在此之后,他历任北京大学文科研究...  相似文献   

12.
公元1014年,迷信道教的宋真宗率领百官到亳州(今安徽亳州)去朝拜太清宫。浩浩荡荡的车马路过南京(今河南商丘),整个城市都轰动了,人们争先恐后地看皇帝。惟独有一个学生闭门不出,仍然埋头苦读。有个要好的同学特地跑来叫他:“快去看,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不要错过了啊。”但这个学生只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便头也不抬地继续学习了。果然,第二年,这个学生就中了进士,见到了皇帝。他就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范仲淹。范仲淹入仕后,最初十年,一直担任地方上的小官员。他每到一地总是踏踏实实地做一些有…  相似文献   

13.
晟肱 《社区》2009,(14):7-7
曾国藩。清代名臣。湖南湘乡县(今双峰县)人,清嘉庆十六年f1811年1出生于一个穷山僻谷的耕读人家。他一生勤奋好学,以“勤”、“恒”两字激励自己,教育子侄。谓“百种弊病皆从懒生.懒别事事松弛。”他抓住一切读书的机会不被松。死前一日犹手不释卷。曾固藩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冬,曾给自己订下了每天读书的十二条规矩。它们是:  相似文献   

14.
司空图诗论中的“道”意境杨芙蓉司空图(公元837年-908年),字表圣,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县)人,是生活在晚唐时期的诗人和诗论家,以诗论著名。仕途历经坎坷,司空图又临“风波一摇荡,天地几翻覆”(《秋思》)的时代。他无力挽狂澜之能,只好隐居在老家王官...  相似文献   

15.
《金陵瞭望》2007,(11):59-59
清朝道光五年(1825年),魏源应江苏布政使贺长龄的聘请,担任他的幕僚。主编《皇朝经世文编》。他在南京乌龙潭畔,买下了一座宅院.作为选文编书的地点。道光十一年(1831),魏源在父亲去世后.将全家都迁到南京,扩建住宅,取名小卷阿.作为定居之地。今龙蟠里20号、22号,就是当年小卷阿的一部分。乌龙潭畔的优美景物,使他赞叹不已,接连写下了《卜居金陵买湖干草堂》、《乌龙潭夜坐》、《乌龙潭小泛》等诗歌。  相似文献   

16.
《阅读与作文》2007,(3):31-34
苏秦(约?-前284年),字季子,东周洛阳轩里人氏(今洛阳东郊太平庄一带),是战国时期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可谓“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他出身农家,素有大志,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  相似文献   

17.
西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刘志丹刘志丹(1903-1936),名景桂,字志丹.1903年10月4日生于陕西省保安县(今志丹县)金汤镇。他6岁随祖父耕读,后在永宁山县立高小学堂读书。1922年考入榆林中学,在魏野畴、李子洲等的影响下,开始...  相似文献   

18.
沈括,字存中,北宋杭州钱搪(今杭州市)人,是我国历史上卓越的科学家。他晚年所写的《梦溪笔谈》一书,对科学技术等多方面有过巨大的贡献,因而驰名寰球,蜚声千古。在政治上,他和王安石志同道合,兴办了一些有益于国计民生的事业,不愧为北宋变法派里的杰出人物。(一) 沈括享寿六十五岁,史学界历来无争论。他的生卒年,异说纷纭,解放初出版的《梦溪笔谈校证》,对近人张荫麟先生有关这个问题的研究(2),略加修订,主张沈括生于宋仁宗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卒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③,比张说提前一年。最近学术界…  相似文献   

19.
金尼阁与中西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末在华天主教传教士金尼阁(NicolasTrigault,1577-1628),无论是在中国传播基督教方面,还是在中西文化直接交流方面,都有其重要地位。但长期来学术界对他的研究还比较薄弱。金尼阁1577年(明万历五年)3月3日出生于当时比利时的杜埃(今属法国)。1594年(万历二十二年)11月9日加入耶稣会16”7年(万历三十五年)3月,在完成了规定的学业后,被派赴远东传教,从葡萄牙的里斯本出发远渡重洋,经印度果阿中转东来澳门,最后成功地进入中国内地①。此时,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教局面虽然刚由利玛窦(MatteoRicci)等老一代传教士打开,…  相似文献   

20.
孙崇政 《中华魂》2013,(2):34-35
清顺治十八年(1661),山西永宁(今离石县)人于成龙被朝廷选授广西罗城县令。罗城是苗、瑶、僮(壮)、汉等民族杂居的地区,境内万山耸峙,瘴疠弥漫,而且几经乱,百姓流离,田庐荒废。于成龙到这个边远、荒僻、环境又如此险恶的地方做官,亲友们都为他担心。而于成龙却不以为然,说:“君命也。独不闻义不辞险耶!”他毅然决然带了四个仆人离家赴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