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沙遗址是继三星堆之后古蜀国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作为其中最具有典型意义和代表性的文物是"太阳神鸟".它不仅仅只是具有太阳神崇拜的象征意义和神话色彩,也与古蜀人所使用的历法有关.它直观形象地说明了古蜀人使用的是一种分一年为四季和12个月的阴阳历.文献资料和其它考古材料也显示出,古蜀人已经会置闰月,平年12个月,闰年13个月.古蜀人使用的这种完备的阴阳历,并不比中原地区逊色.  相似文献   

2.
[摘要]古蜀文化与羌族文化皆分布于四川盆地西部岷山山区,二者之间存在一些相同或相近的文化现象。本文结合文献记载、考古发现、羌族文化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今日羌族是在岷山地区以古蜀人支系冉駹人为基础,融合历史上先后迁入岷山山区的外来羌人和汉人形成的本土古老民族,与黄帝、大禹、古蜀人支系冉駹人具有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同时,提出了西羌源自黄帝、羌族为黄帝后世古蜀人在本土的直系后裔的创新观点。  相似文献   

3.
从考古学的角度看,三星堆出土的主要器物显示出古蜀人已迈入了文明的门槛。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古蜀人的思雏以原始“意象思维”为主,这决定了三星堆文化造型艺术的模仿性、具体性、象征性。  相似文献   

4.
成都最先是居住在岷山的古蜀人(即蚕丛氏、蜀山氏)崇拜的圣山,它和昆仑、岷山虽名异而实同,都是沟通天地的天梯,亦即天柱.古蜀人内迁成都平原后,"名随主人",他们将新居地亦命名为成都.而"圣山崇拜"对古蜀文明有相当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从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许多考古材料都与古蜀人的太阳崇拜和历法有关,而作为典型器物之一的青铜“太阳神树”,就是古蜀人太阳崇拜和使用太阳历法的最佳体现。它不仅具有“日、鸟、天、龙、树”等宗教崇拜的象征意义和神话色彩,又是古蜀时期历法等科学知识的结晶,它充分反映了三星堆文化中辩证、和谐的思维和审美意识,内涵极为丰富,极具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6.
从李白的《蜀道难》去追溯,可以探寻有关古蜀国的文化遗迹。蚕丛是古蜀王国的开国始祖,也是中华人文始祖黄帝的后裔,娶蜀山氏女为妻,并繁衍出一支蜀人。其中岷江上游是其发源地,后又迁到今茂县一带,创造了营盘山文化。而鱼凫部落是其第三代传承古蜀人部落,在成都平原发现的大约公元3000~4000年前的遗址大多属于鱼凫时代。他们的后人是教民务农的望帝以及成功治水的丛帝。他们在每一次国破家亡的灾难中,都迈向了更遥远的他乡,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文化遗迹。探寻古蜀人从远古走来的足迹,可以发掘出古蜀人的文化传承意义。  相似文献   

7.
成都城址选择的历史优越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都是一座拥有2400余年建城史和近150年建都史(不含古蜀王国)的历史文化名城。由于其城址经过历代蜀人的艰辛开发和探索,选择在平原广阔、交通便利、水源丰富、地形有利、气候温润、物产丰盈的成都平原中心,符合了中国古代城址选择的原则,适应了城市发展的需要,此后不断兴修的水利工程更使其锦上添花,故历经2300余年从未转移,这无论是在中国城市史还是世界城市史上,都是不多见的。  相似文献   

8.
扬雄是从西蜀走出的文化巨匠。扬雄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他与蜀文化之间有很深的渊源,从他身上,可以窥见众多蜀文化的特质与亮点,这就是:扬雄是文翁化蜀、“蜀学比于齐鲁”的典范;是“自古文宗出西蜀”的典范;是蜀人“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典范;是蜀人擅长浪漫思维的典范;是蜀人擅长逆向思维的典范;是“易学在蜀”的典范;是古蜀文化的守望者与拓荒传播者。  相似文献   

9.
三星堆文化中最能引起轰动效应的、最有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其风貌独特的“人像群”,目前研究者认为它是出于巫术祭祀的宗教目的、服务于神入交通的主题的看法并未揭示其更深层次的意蕴。从其表现内容、表现形式等方面考察,“人像群”还意味着古蜀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是古蜀人用人的尺度建构艺术世界,通过人物造型的艺术符号借神扬人的尝试。人的张扬是潜藏于“人像群”中的理性内核,使之在审美风貌上表现为“张扬之美”。  相似文献   

10.
金沙遗址出土象牙的由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沙遗址出土了大量的象牙,数量之庞大,在考古史上是从未有过的惊人发现.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这些象牙很可能是本地所产,其用途是古代蜀人在祭祀活动中使用的祭献之物.  相似文献   

11.
本用新的“字考古”方法,考出“蜀““叟”字的“古”,并接合古籍中的“字资料”考证古蜀人蜀地的变迁史,并由此破解人们广泛关注的三星堆柱目人铜面像之谜。  相似文献   

12.
山高谷深、江流湍急、地势险要、交通闭塞的地理环境,使古代巴人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为原始朴素、劲勇强悍、无所畏惧;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物产丰饶、交通便利的自然环境使古代蜀人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为华而不实、喜浪漫幻想、好神仙之术  相似文献   

13.
三星堆文化的造型艺术表现的正是古蜀人巫术祭祀的活动、“神人交通”的主题,所以其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人像群等器物或在外观形式上,或在传达的宗教内涵上都表现为一种“升腾之象”。  相似文献   

14.
古代蜀人的通天神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古代蜀人通天观念、人神交往观念的精彩体现.文章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对此作了探讨.并对其流传和影响,作了论述,提出了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在古代社会里,与男人相比,女人总是处于从属的地位。这在严格父系社会模式的文明中更为明显,如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古中国和古日本文明。这里就古代法律方面,考察一下妇女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一、古蜀人的迁徒及与西南各族的融合 古蜀国居民是各民族的融合体,从执政者的变迁上就可以看出。蜀王蚕丛“居石室”、死作石棺,看来是一个石棺葬民族。蚕丛最初主要活动在青衣江,岷江上游一带。蚕丛氏部族的南迁西移当很早,起码是战国以前。到柏灌,鱼凫的时代,蜀人从事渔猎生活,鱼凫猎于湔山,主要活动在今灌县境内即岷江中游地区,鱼凫猎于湔山,得仙道,仙去,“蜀人思之为立祠。”这实际上告诉我们鱼凫部落又失掉了手中的政权,而率部迁往他处居住。既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对古蜀文明的解读,至今还为西方史学的阐释体系和话语权所束缚,本土文化立场缺失,本土文化失语,缺乏本土文化自身的学科术语.本文认为以古蜀仙道为核心的仙源文化是蜀人文化想象力的核心,它的神髓在道藏里,它的最高结晶是仙学,故鲁迅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循着仙化思维.不难找到古蜀文明的本土解读,找到古蜀人精神家园解读的钥匙,不难建立本土特色文化体系,摆脱"文化西来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8.
洞经古乐是中国民间音乐文化遗产之一.洞经古乐发祥于四川,起源于古蜀人祭祀音乐,自唐代开始流行,南宋时四川梓潼七曲山用于演唱<文昌大洞仙经>,因而得名"洞经音乐",也是中国历代朝廷科举考试、士子求取功名使用的音乐,又被称为"儒门洞音".东汉末,中国道教发祥于青城山后,部分青城洞经古乐逐渐纳入道教祭祀音乐之中;自宋以后,洞经古乐又广纳兼容中国西南地区各民族民问音乐,逐步形成以自然、典雅、抒情、飘逸为主调的"洞经音乐"流派.此后,洞经古乐又成为中国道教音乐、中国传统音乐和川剧、曲艺以及佛教音乐的重要源泉之一.千百年来,嗣经音乐对中国古代音乐、民族音乐、地方戏曲和曲艺有着广泛而深远影响.可以说,洞经音乐是中国古代音乐遗存下来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9.
四川地区原是巴人、蜀人和其他一些民族聚居之地。蜀人建有蜀国,巴人建有巴国。关于巴人和蜀人的族源及其相互关系情况比较复杂,本文不加详考。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巴人和蜀人都是与中原民族有很大差别的少数民族。无论是传说、文献资料,还是考古发掘都可以证明这个论断。《华阳国志·蜀志》说.“有周之世,限以秦、巴,虽奉  相似文献   

20.
蜀汉与魏晋对立时期,蜀人北迁是小规模的,大多是将士不满蜀汉的统治而叛逃北方。蜀汉灭亡后,魏晋政府将蜀汉的统治者和部分官员强迁北方进行控制。十六国北魏时期北迁蜀人后裔与北魏政府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归附、融合和反抗三种形式,而蜀人后裔反抗北魏政府成为社会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