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前的国情和农业发展情况下,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应当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以"循环、减量、再利用"为基本原则,以生态农业为循环经济主要方式,以城乡互动的销售方式为有效经济来源,加强保护现有土地资源和农业生态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在法律法规、组织机构、政策、资金、科技和宣传教育等方面营造良好的环境,最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效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2.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危害了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能够防治农村环境污染,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增加农民收入和农业产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应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利用农业资源,发展农村循环工业,推进城乡一体化循环,实施农业绿色技术创新,增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意识等。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提出循环经济促进法中水资源循环利用制度中存在的不足,例如行政职能监管重叠,未能兼顾水资源生态功能效益等,在循环经济的视角下针对我国现行的水资源循环利用制度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以期能对相关法律体系的完善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确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实施循环农业战略的前提条件。立足恩施州民族山区特色,园地制宜地设计适合州情的最佳发展模式,是恩施州当前发展循环农业的首要任务。笔者在借鉴我国其他地区发展循环农业的典范模式上,尝试建构起恩施州农业循环经济“三环复合模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贵州省W村为例,采用实地研究法、观察法和访谈法,从小农户视角研究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西部山区循环农业生产中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国家提供沼气池等循环农业技术和物质支持,有利于生产安全农产品,但未必必然导致农产品安全生产方式;农户采用循环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行为与否主要取决于能否实现农户效用最大化。影响农户生产安全农产品的因素有生产规模、农产品最终用途、安全产品效益、市场规制等。  相似文献   

6.
《循环农业经济促进法》的立法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大力推进循环农业经济则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中之重。而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模式的构建与完善必须依赖于完备的法律体系的规范和保障。作者对促进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立法意义、立法目的、技术支撑和推广模式、发展体制和法制环境等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为制定我国《循环农业经济促进法》作参考。  相似文献   

7.
循环农业是以农业生态系统能量高效利用、物质的科学、充分循环为目标,按照“资源一农产品一农业废弃物一再生资源”反馈式流程组织农业生产,使生产过程中上一环节所产生的副产品成为下一环节的“原料”,形成范围大小不同、层次高低不同的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农业。循环农业的发展是一个由初级阶段不断向高级阶段推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循环经济是21世纪国际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发展趋势。文章运用循环经济理论和实证研究方法,以湛江市一家私营企业工业生产废料的资源循环利用为例证,对在企业层面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进行实证分析。中小企业应树立自然价值观,找准通过资源循环利用带来效益增长的切入口,加强交流合作,实现科学管理;同时政府提供政策和技术支持,推进循环经济。  相似文献   

9.
结合"两型"社会及现代农业建设的需求,本刊联合湖南省循环经济研究会围绕"循环经济与现代农业"主题,组织了本次笔谈。李明贤教授就我国低碳农业发展面临的技术锁定与替代策略展开探讨,她在分析低碳农业内涵及发展背景的基础上指出,我国在发展低碳农业时,各种替代技术受到农业边缘化、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人地矛盾等方面的制约,需要借助外部效应,引入以利益为主的外生变量,才能实现低碳替代技术的推广应用。刘纯阳教授则基于我国循环农业人才供给不足的现实提出,我国要跳出狭义农业和农民的框框,围绕破解"唐斯难题"来加强循环农业及其人才培养,包括培养循环农业的管理者、技术人才和具有循环农业理念的企业家。蔡立湘研究员结合南方丘陵区自然条件,提出要着重解决稻田系统循环、稻田系统外循环和区域系统循环三个循环层级的关键技术,以及提高能量利用率、饲料报酬率,降低污染物排放等产业链环接口技术,构建南方丘陵区循环农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黄璜教授则分析了湖南生态农业建设的难点,认为在进一步强化社会各界特别是农民建设生态农业理念的同时,政府要对生态农业建设进行全面规划,完善其研究与服务体系,提高农业产业绿色水平。  相似文献   

10.
关于建立循环经济的绿色制度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借鉴国际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条件 ,探讨了中国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建立健全四方面的绿色制度 ,即立法、经济政策、中介组织和宣传 ,以保障循环经济在完善的制度保障条件下不断发展 ,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纳入统一的循环经济框架中实现“共赢”。  相似文献   

11.
面对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应运而生。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表现形式,循环农业不仅代表了未来农业长远发展的方向,而且也是当前我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由于循环农业概念提出相对较晚,循环农业有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开展都只是近几年来的事情,所以循环农业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水平还很低。  相似文献   

12.
加快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应在已有生态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区域循环经济试点示范的典型案例剖析,揭示符合国情的循环经济框架体系,包括农业循环经济、工业循环经济、服务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区域(城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以及市场驱动机制、技术支撑体系和调控管理模式,并应因地制宜选择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的重点企业、园区和城市,以试点示范建设加以推动。  相似文献   

13.
当前,生态农业已是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是发展中国家农业的发展方向。我国十一届全国人大会议再次强调要“加快建设生态农业”。作为“两型”社会试验区的长株潭地区,近年来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目前还存在诸多限制生态农业发展的障碍,需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切实采取措施加以破除,以促进生态农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工业循环经济实践中,有的企业在技术上解决了资源的循环利用,但并未取得相应的经济效益。通过对循环经济中存在的根本问题进行研究,认为“三循环模式”,即物质循环、价值循环以及品牌循环,可以从理论上解决循环经济的有效性问题。其中,物质循环和价值循环使循环经济本身的顺利发展得到保证,品牌循环使得企业的盈利模式将从资源本身转向到非资源方向,从而保证了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解决“循环而不经济”的问题,应重视品牌先行策略、情感利益策略和免费派生策略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农业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关系到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对传统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模式的新发展.目前我国农业资源环境面临着立法缺限、主体桎梏、制度缺位和政策不足等多维困境,把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作为保护农业资源环境的立足点,是由我国的国情和农业生产方式等现实状况决定的,对于有效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宏观政策、法律规范、公益诉讼和循环经济的视角对我国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制度进行良性的架构将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论生态农业与农村循环经济的一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农业是比较典型的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生态农业与建设农村循环经济具有目标一致性,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都要求人们在生产和生活方面与自然环境、生态系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的机制,实现节约资源和重复利用能源的目的.通过加强现代生态农业建设,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生态农业模式,促进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农业循环经济及其特点,并结合实际提出了构造农户点循环和农户———农产品加工企业产业循环两个层次的循环经济模式,并分析了其在解决鹿邑县农业发展存在的两大问题中的作用,最后给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新模式的建议,以改善农村面貌,壮大县域经济。  相似文献   

18.
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的技术锁定与替代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低碳农业的内涵及其发展背景 当前,在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社会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两个重大问题的背景下,低碳经济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低碳经济已经成为经济社会中广泛使用的时髦话语.那么,什么是低碳经济呢?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河横创新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依托资源优势,搞好互动设计;创新投入机制,引进特色项目;开发绿色食品,扩大生态影响;完善旅游体系,增强景区魅力;拓展发展思路,创新旅游项目;建全组织机构,提高管理水平发展,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河横的经验启示我们,发展生态农业旅游要在促进农业发展理念转换上下功夫,在...  相似文献   

20.
高锰酸钾又叫灰锰氧、P·P粉,呈紫黑色结昌,有金属光泽,可溶于水,是一种强氧化剂,因能放出新生态氧而具有杀菌作用;高锰酸钾还同时含有钾和锰这两种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因而又是一种很好的化学肥料。它在农业上的应用主要是:——防治西瓜枯萎病西瓜枯萎病是一种毁灭性的土传真菌病害。据试验,在有枯萎病发生的地块,分别于西瓜播种、幼苗和伸蔓三个时期,用500—800倍的高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