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易》历来被称为群经之首,是中华文化及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内含非常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周易》的生态美学思想主要表现在:自然本身的和谐美;人和自然的和谐美;人和自身的和谐美;人和他人的和谐美;人和社会的和谐美。人与民众、社会和国家要保持和谐的关系,在此基础之上达到天下、宇宙之整体的和谐美。  相似文献   

2.
唐琳 《江汉论坛》2005,(6):58-62
易学家朱震对于《周易》文本的形成及演化过程的疏解,围绕重卦者、爻辞创作者、“十翼”作者、经传相附四个问题逐层展开。他提出,从八卦到六十四卦的形成是一个历时性的演化过程,其间历经了几代圣人的努力;对于《易传》的作者,他继承先儒的思想,但结合以新的方法和证据,证实孔子撰“十翼”;他还力图说明《周易》经传本来各自成篇,以传附经乃后人所为。总体而言,无论在材料的收集整理还是在论证的方法和深度上,朱震都有超越前人之处。  相似文献   

3.
《周易》是西周时期的卜筮之书,由于经孔子之手进行了整理和阐述,于是便成为儒家经典。后世出现了《易传》,《周易》便又包含了“经”、“传”两个部分。而《周易》也便从单纯的卜筮向哲理方面转化。汉代定儒学为一尊,并将《周易》作为六经之首。所以,作为封建统治的基础理论之一的《周易》,在整个封建时代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本文就《周易》在治政方面的功效进行了概括的论述,以便以一个侧面说明儒家学说对封建政治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江西社会科学》2016,(2):11-16
作为生态之在,《黄帝内经》中的身体受到自然的种种限制:身与天相类,与天同律,并与天一体。因此,《黄帝内经》中的身体美学又体现为和谐之美:身与天和,因时之序、因地成法;神与天和,恬淡少欲,牧志于野,并推崇适度为美,从而将生存的机会扩大至整个族群。不论是观之愉悦还是和谐之美,在根本立意上,《黄帝内经》中的身体美学都与当代生态美学毫无二致。  相似文献   

5.
从经学的视野来看王弼的《周易》解释学,其总体呈现出"以传解经"的解释风格:在经传体例上附传于经,突出了《易传》文本的重要性;在卦爻解释上秉承卦本《彖传》、爻本《小象》的思路,并创发出许多新的范式;在义理倾向上,通过人格化的爻位观传达出偏重于政治的旨趣。王弼的《周易》注解是对东汉易学由繁琐走向虚妄,进而陷入神秘主义深渊的一种补救,对《易传》基本义理的遵循保证了其经学的底色,这也是后世儒家将其接受为五经正解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6.
出土文物与《周易》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周易》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在今天能看到的经典中是最具哲学意味的。利用出土文献中 与《周易》有关的材料,我们可以认识当时《周易》的面貌,对《周易》经传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周易》是上古占筮之书,中国哲学的开山之作,但在其经、传中却也孕含着中国早期文学的一些胚芽。本文通过梳理钩沉,从《周易》的文学表现样式、表现手法、文学批评诸方面论述了其对中国文学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通过比较分析《道德经》原典中的母性之美、辩证之美、玄妙之美以及理雅各、韦利、林语堂和巴姆等多位译者的《道德经》英译本中相应的美学传译效果,本文揭示了《道德经》在英译过程中的审美问题,探讨了《道德经》的美学意蕴在英译过程中的再现和表现手法,并指出了今后的翻译传播策略与方向。  相似文献   

9.
传统上,人们往往视《易》为卜筮或哲学著作,《文心雕龙》却鲜明地揭示和剖析了《易》的文学特点及其文学性意义,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第一次,因此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文心雕龙》尊《易》为最能体现宇宙天地精神之经典,为"哲人之骊渊也"。在此基础上,《文心雕龙》取法《易》之"大衍之数",确立了其《文心雕龙》的体制;本乎《周易》的自然之道来建构《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文心雕龙》还第一次精辟地阐释了《易》的丽辞范式,及《易》旨远辞文、言中事隐的美学特征,充分肯定了《易》对规范文章创作的巨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生态美学的角度解读《桃花源记》,发现《桃花源记》从创作意图上讲,呈现出陶渊明在疲惫与憔悴身后,心灵中所渴望的自然与和谐之美,是作者追求自我身心和谐的表现《;桃花源记》?还表现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相似文献   

11.
出土相关材料对于《周易》文本的校读和经义的重释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破除疑经风气和检讨20世纪的经注成果具有较大的作用,"《易》本卜筮之书"等观点得到了新材料的证实。《周易》经传无论在文本形式、表达方式还是在思想内容、阐释方式上,长期存在紧张的对立关系,《易传》的产生导致了经传对立,并在一定意义上将经学转变为传学;程朱在《周易》"文本"与"解释"之关系上产生了对立,而民国学者深受新潮观念的影响,将清人成果弃置一旁,随意破读文本、颠覆故训的现象十分突出,值得深入反思,并引以为鉴。训诂的错误会造成"文本"与"解释"的分裂,而"元亨利贞"之句读及本义的重新训解,成为当代实现《周易》之义理性、哲学性解释亟需超越的语言学障碍;三百年来的相关训诂成就为《周易》文本之"真意"在一个侧面、一定程度上的澄明和勾画提供了基础条件,而出土《周易》诸本为经文本身的还原及经义的准确理解提供了更为真实、可靠的基本前提.《周易》解释需要重新实现经学化,并将义理性乃至哲学性的阐释有机地植入其中,当然,这里面存在巨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12.
廖名春 《河北学刊》2004,24(2):88-93
中国学者中最早系统论证孔子与《周易》无涉的当为钱穆。在此之前,日本学者本田成之已有此说。因此,不能说这一 著名的疑古论点没有日本汉学的影响。从马王堆帛书和郭店楚简的记载来看,否定孔子与《周易》经、传有关,显然是不能成立 的。  相似文献   

13.
《周易》是一部卜筮之书,为人们的进止选择提供参考。《周易》亦是一部义理之书,为人们明道而知德奠定思想基础。《周易》中蕴含着丰富的“知止”思想。首先,按词性分类,《周易》之“止”的含义可划分为名词、动词、状态词。其次,对于人何以能“知止”的问题主要从能力与需求两个方面展开。最后,《周易》经、传亦存在对人应当如何“知止”的回答,对于我们在当今时代思考人生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杨年保 《云梦学刊》2009,(4):151-151
《周易本义》(李红著)于2009年3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共分三编:上编是《周易》经文,以传世通行本与马王堆帛书本逐卦对照,附以《彖传》、《象传》和《文言》;中编是《系辞》、《说卦》、《序卦》、《杂卦》。以上两编均有白话译释。下编则“是参悟《易》道和《周易》入门的知识”,有《悟(易)本相》、《读(易)举隅》及《读(易)入门》三篇。这三篇更能看出作者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邓声国 《殷都学刊》2013,34(2):99-103
在康熙、乾隆年间出现的“张扬朱学派”《仪礼》研究学者中,姜兆锡以问学的博稽群书和独特的《仪礼》诠释方式,引起了许多礼学名家的关注和重视.姜兆锡对《仪礼》的研究,既有对《仪礼》本经及《记》文相关问题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注意通过博稽群书重构礼经文本,形成了以经补经、以传补经、以子书补经、以史补传的独到《仪礼》诠释方式.姜氏《仪礼经传内外编》通过陈述先秦两汉典籍中的各种文献记载和说法,总揽了三代以来有关礼制文化的精华篇章,深入探讨了礼经中蕴涵的义理要素内容,以供识礼者酌古今之宜,而并非以考证、辨析为旨趣,从本质上讲还是一部融义理与礼乐为一炉、力求经史结合的经世致用之作,体现出求真务实的治学作风.  相似文献   

16.
《周易》贲卦中蕴涵着丰富的美学思想:事物经过文饰可以更美;文饰需要有一个限度,朴素与自然是文饰的最高境界;贲卦卦爻的层层推进,显示了美由淡而浓而淡、由质而文而质的变化过程。中国美学的历程基本上沿着贲卦指引的方向前进,虽几经曲折,但最终还是得以实现并走向深入,这是贲卦对中国美学的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正> 《周易》分《经》和《传》两部分,《经》又由《象》和《辞》两部分组成,而以《象》为中心。《辞》和《传》所含之义理是围绕着《象》而生发的,是解释《象》的。《周易》中的《象》(即卦象和爻象)本是一种符号,象征一定的吉凶祸福。其实它是一个空模子,不能确切地说明事物的性质或特征。冯友兰先生说它是“没有数目字的公式”,是用符号表示出来的“空套子”。“正是因为它们是空套子,所以任何数目字都可以套进去,我说周易可以称为宇宙代数学,就是这个意思。”?《周易》之“象”只是“—”、“?”两个符号,确实是太抽象了,由它们组成的卦象,也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观察、立  相似文献   

18.
《汉书·儒林传》所载《春秋》公羊弟子嬴公的师承问题向存争议。由于《儒林传》武帝以前部分是班固在《史记·儒林列传》的基础上改笔而成,通过对改笔部分的系统梳理以及《汉书》中"自有传"体例的考察,可知班固所增弟子嬴公应师从胡毋生。在此基础上重新检视何休《春秋公羊经传解诂》的撰作动机,可知何休感于东汉官学章句繁冗、迂曲之弊,故援据严、颜二家所承胡毋生《条例》之学以纠其失,与扬雄、桓谭、班固等"不为章句"、专究大义的治学风气以及马融、郑玄、卢植等复兴西汉传诂旧体的解经风气之间存在重要的呼应。  相似文献   

19.
杨眷时的《美学》在总体上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从学术演进上看,这本著作代表了美学从一种思想形态的整体话语回归到个体话语;二是在创立理论和体系化的过程中,显出不顾"史"的知识和"学"的内容的模式先行的方式;三是在结构上的后现代拼贴.杨春时的美学在内容上有两点、在主题上有一点可以提出来讨论.美学内容上的两点:一是它的体系结构造就了一种概念为上的倾向,认为美的理想、意义,应该用概念和定义来表达,而且概念和定义表达是最高级的,这恰好是与美性质相违背的;二是为了解决主客体的对立,强调审美意象,但审美意象的存在方式,却遭到忽略,这样妨碍了对美的内容的深入研究.美学主题上的一点,是把一个崇高的理想的东西定为美的本质,并要美学理论和审美活动都服从这一本质.如果说,李泽厚美学(实践美学)是呈凡为圣的美学,那么,杨春时美学(反实践美学)则是逼凡为圣的美学.  相似文献   

20.
从《谦》看《易经》作者对主体精神的关注──兼论儒道两家在《易经》中的萌芽陈启智,孙希国老一辈易学家高亨先生认为《周易》经传相去甚远,因而对《周易》的研究"应当以经观经,以传观传",这当然不失为研治《周易》经传的一种方法。但易传毕竟是解开易经之谜的第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