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人每自豪地美称吾国吾民,无不皆言“华夏大地”和“炎黄子孙”。当然也有一些其它更具气势而悠远的代号,诸如“龙的传人”、“黄河”、“长江”、“长城”等等。要问理由,似乎简单得毋庸一答。因为传说五千年前有个黄帝和炎帝是我们的始祖,又因为最早有文字记载而非传说的中国王朝国号为夏。并且据专家们判定,至此以降,我们的历史便进入了马克思所言的阶级社会。由于炎、黄和夏后氏都是驰骋立国于黄河中下游两岸的中原地区,再由于以往汉民族统治年代之久长,于是“华夏就是中国、中国就是汉民族的天下”便自然天成,承传至今。这一…  相似文献   

2.
任本命 《唐都学刊》2002,18(2):62-65
根据古代神话传说 ,盘古开天辟地之后乃有三皇。三皇的说法不一 ,笔者认为从时间早晚上当以燧人氏、伏羲氏和女娲氏为宜。伏羲和女娲皆是神性和人性相结合的人类始祖 ,是东方的“亚当和夏娃”。伏羲和女娲乃华胥氏所生的儿女 ,因此华胥氏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始祖。蓝田县华胥镇之羲母陵是独一无二的华胥陵 ,华胥陵及与华胥陵相关的三皇故居等遗迹遗址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和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3.
杨世理 《社科纵横》2005,20(3):125-126
志怪小说的源头是志怪故事,志怪故事包括神话传说、宗教迷信传说和地理博物传说。《诗经》中包含的若干神话传说和原始宗教的成分以及寓言诗,本质上属志怪故事,具有小说的萌芽。因而,《诗经》当为志怪小说的源头之一。  相似文献   

4.
尚武精神与华夏文化的起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认为,五千年前华夏文化所以能够崛起于世界的东方,这是与华夏族团的尚武精神密不可分的。作者以心态史学为研究方法,阐述了华夏族团当时所处的特殊的文化环境。指出,在人口和资源的双重压力下,不断展开的争夺生存空间的战争,使任何想要生存和发展的族团都必须对战争采取一种文化适应,从心理上培植英雄主义的尚武精神,并使之成为氏族成员的一种潜意识。华夏族团的尚武精神又有与伦理主义相结合的特殊性,贯穿着原始道德的基本精神。这种特殊的心理使华夏族团产生了极强的内聚力,确立了对自身文化的坚定信念,并使之能最终超越其他原始族团,取得长期的文化优势,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既使一个字也会有 3千年的历史背景与积淀。书中列举了从汉字起源的传说起 ,到“龙”的传说、“风”的传说 ,“仁”的传说 ,“楷”的传说等可称之为汉字文化史上主导词汇的汉语 ,从汉字与文化、社会、人类生活等的关系出发 ,做了深刻阐述。全书共 2 74页 ,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汉字文化源流探索@水上静夫 @凉水  相似文献   

6.
本篇是根据“女娲补天”的神话考证上古历史中一段“共工氏”与“帝颛顼”争夺帝位的历史事实。“共工氏”这个为官称所掩蔽了的历史人物当为虞舜之世的夏禹,帝“颛顼”为帝舜的族称。主水的辅臣共工氏夏禹依靠母系制遗风和旧传统势力跟倡导维新、推行社会大改革的帝舜经过生死搏斗夺取了帝位,而后更命改制、进行分封。这样对“二十八宿”源于中国的考证,作出了新的考定,并确定了它的产生时代的最低年限。  相似文献   

7.
1 谈到我们对上古史的更新认识,首先,就是黄帝,是不是确有这么一个历史人物?司马迁在《五帝本纪》中第一个提到的就是黄帝曾和炎帝在“阪泉”发生过的三次大战。“阪泉”是北京市官厅水库以北地区的古称。过去旧史学界都认为这是春秋战国以后的“神话传说”,甚至有的讲到黄帝,说这是秦汉以后才出现的传说人物,认为中国上古史是“层累”建设起来的。这是前辈历史学者顾颉刚氏的著名观点。实际上是不是这样呢?我们认为不是。这是因为,除了《五帝本纪》、《竹书纪年》、《帝王世纪》之外,关于黄帝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记载了。在黄帝与炎帝“阪泉”三次大战之前,黄帝还曾经作过未知吉凶的占卜,《左传》僖公十三年就有关于这个占卜的记叙。可见这个黄帝并  相似文献   

8.
卷首语     
卷首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本期“文化研究”栏目刊发了三篇文章。袁第锐先生的《“龙的传人”说质疑》,从上古有关龙的传说到春秋战国时龙的形象以及秦汉时期龙与皇帝皇权相连的历史事实和资料,比较系统地论述了龙这一形象在中华民族生活历史上的演...  相似文献   

9.
匈奴,这个曾经称雄大漠并与中原王朝对峙数百年的游牧汗国,在中国乃至世界史上都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它的早期历史却是一团迷雾。元魏(拓跋)、蒙古这些入主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都曾留下自己悠远的世系传说;丁零、突厥、契丹、女真、满族等都有自己民族起源或帝王始祖诞育的传说。唯独匈奴,它在头曼以前“世传不可得两次”①,关于民族起源和帝王始祖诞育的传说也无明文记载。至今关于匈奴的族源族属,也还是众说纷坛。但历史还是给我们透露了一些有关信息:与中原的“真龙天子”不一样,匈奴帝王乃系“日种”。这或许能为我们研究匈奴民族的族…  相似文献   

10.
杜芳琴 《浙江学刊》2002,(4):205-210
从大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率领周部族灭商定都镐京建立了周王朝,到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这一段历史时期史称“西周”(又称“宗周”)。西周是中国文明史和华夏制度文明建设的滥觞时期。“周礼”,被视为华夏制度文明之圭臬,而社会性别制度是其中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本文将考察周礼和社会性别制度的内容及其关系,追溯形成周代社会性别制度的历史文化与思想渊源,并适当兼顾考证性别制度运行中的性别关系,以期得到一幅对西周时期华夏族社会性别制度起源、构成和运作施行的比较完整的图画。由于受文章篇幅限制,不得不舍弃大量的例证引文,希望能在有关的著作弥补。在研究方法和材料方面,注重文献和考古成果的结合,特别注意引入社会性别视角和性别分析。  相似文献   

11.
吴、越先民的精神信仰,明显地保留着氏族社会蒙昧野蛮状态图腾崇拜的遗俗。《尹文子》、《韩非子》、《越绝书》等文献都记载着越王勾践礼敬青蛙的故事,《尹文子·大道上》说:“越王勾践谋报吴,欲人之勇,路逢怒娃而轼之,比及数年,民无长幼,临敌虽汤火不避”。在越人那里,青蛙为什么具有如此神奇的效用? 这一点对于当时的华夏族文人来说,也是颇有些离奇而难以索解的。近代以来民族学、考古学研究的深入,为我们揭破“越王敬蛙”之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实际上,“越王敬蛙”的传说,恰恰透露了古代越人及其祖先图腾崇拜的历史之真像。在蒙昧野蛮的远古社会,人类的祖先受一种虚幻的、超越自然力观念的影响,认为自己的每个氏族都与自然界的某种动植物有亲属或其他关系,先民们感到这些动物或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与本氏族的兴衰繁荣有  相似文献   

12.
徐建春在《江西社会科学》1990年第4期发表《大禹治水神话研究中的新发现》一文,认为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正如顾颉刚所论是产生于越(会稽),而产生原因则如陈桥驿等认为的是卷转虫海侵在越族先民头脑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13.
奚柳芳《钱唐故址考》对钱唐故址提出了新说,认为环绕凌家桥——转塘——龙坞——中村范围,当是秦汉时期钱唐县故址所在。该文作者用“转塘说”来否定传统的“灵隐传说”。对此本人提出两点异议与作者商榷,供参考讨论。(1)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20  相似文献   

14.
渤海大氏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认为渤海史研究的关键需要弄清渤海大氏的源流。大氏所领导的粟末集团所以被李唐王朝封为渤海郡王,进而封为渤海国王,就因为大氏为东夷族系,曾活动于山东东北部渤海沿岸,这一地区在汉代设渤海郡。李唐王朝遵循中华传统文化,追本溯源,尊崇大祚荣为首的大氏族团的“得姓之地”、氏族发祥地——即在汉所设之渤海郡之故地,故封以渤海国王。古有大人国,古史上东方大人国即渤海大氏的故国。大氏族团由山东半岛经海路到达辽东半岛、朝鲜半岛北上,来到东北地区与东北古族肃慎—族团融合。渤海大氏集团以唐代文化为依归,同时受到室韦、契丹、突厥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西晋末年,中原地区内乱外祸迭至,司马氏被迫南迁,在江南建立了东晋政权。而在北中国,匈奴、氏、羯、羌、鲜卑等五个少数族贵族和汉族人士乘机纷纷立国,先后出现了十六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六国。十六国中有五个凉国政权主要在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前后立国称雄。这五个凉国是:汉族张氏建立的前凉(公元301—376年),氏族吕氏建立的后凉(公元386—401年),鲜卑族秃发氏建立的南凉(公元397—414年),汉族李氏建立的西凉(公元400—421年),匈奴族卢水胡沮渠氏建立的北凉(公元397—439年)。我们把这五个凉国统称为“五凉”,把这个时期简称为五凉时期。  相似文献   

16.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士”起了重要的作用。士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立与奠定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理论基础 我国自夏代开始进入了多民族国家的创建时期。此后,夏族所居之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逐渐传播到“蛮夷”、“四海”,同时不断将周边的蛮夷地区及其文化纳入到“夏礼”’之中。经过夏、商、周三代的发展,原居于夏之东方的商族、西方的周族与夏族合为一体,形成了华夏族,或称为“诸夏”、“诸华”。黄河流域遂成为“万邦”之中心──中国,形成了高于“四…  相似文献   

17.
民族可以划分为“古代民族”与“近代民族”两种类型,古代华夏民族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从“自在民族”到“自觉民族”两个发展阶段。夏、商、西周时期的华夏民族属于“自在民族”,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民族属于“自觉民族”。作为“自在民族”的华夏族之所以能够在夏商时期出现,是因为夏商王朝具有多元一体的复合制国家结构,王朝国家框架内能够容纳众多部族。夏代之前的五帝时代,则属于华夏民族的滥觞期,这一时期经过族邦联盟,众多的部族国家最后走向多元一体的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18.
曹金钟  吴光正 《学术交流》2007,(10):183-185
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认为中国古代神话凌乱不成系统,是神话的历史化导致了神话的衰亡。《后稷传说与后稷文化》一书和近些年的本土神话个案研究表明,这一套用西方理论得出的结论,并不符合中国的历史事实。《后稷传说与后稷文化》对稷祀形成演变的梳理,不仅表明神灵的神圣叙事总是伴随着神圣的宗教祭典,而且表明中国古代一直存在着一个有别于道教佛教的强大的政治宗教体系和鲜活的民间信仰系统。《后稷传说与后稷文化》对后稷的传说形态、文化形态及其学术层面的演变、发展过程等,第一次做了比较全面、完整的梳理辨析,也是第一次对稷祀文化做了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考察,是对后稷起源传说研究的学术大总结,为我们提供了学术史上的详细资料,为上古神话传说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较为成功的范例。  相似文献   

19.
在所谓“四灵”之中,龙、风、麟三者,都并非现实存在的神化动物,尚不属于原始的自然崇拜的对象.而龟则是“四灵”之中唯一现实存在的爬行动物.它位耐饥渴,寿命很长,被认为是介虫之长。《大戴礼》:“介虫之精者曰龟。”因此,龟纯属于原始宗教观念支配下,人们直接崇拜的对象。它被神化,追溯起来,时间要比龙、凤、麟等为导。且不说远古时代自伏羲至唐宋、虞时期,就有关于龟卜的传说,夏、商。周三代时期,已普遍存在着对龟的灵物崇拜现象.这可以从古文献记载和田野调查及出土文物资料得到证实.例如太史公曰:“自古圣王将建国受…  相似文献   

20.
本篇是作者继“说龍”(刊美国纽约《中报》1985年5月)、“再说龍觚”(刊美国纽约《中报》1985年10月)之后的第三篇考证文字。它是以马列主义“存在决定意识”这一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则为指导,不是从古之“定义”出发,不是以《易经·(?)辞》以伏犠氏为“三皇”之一的“定义”出发,而是从梁武帝的伏犧氏与女娲两人首龍尾相交的石雕图像的“实际”出发,以晋《帝王世纪》所载夏禹“纳塗山女,曰女娲”为论证,提出伏犠氏即周室为了颂祖而神化了的夏禹的论断,并引“龍觚”一字标氏金文的考证及战国墓出土的漆盘上绘的龍型(“足”非爪而为“两匕首”)为证,也说明龍族(足)源于夏禹、后稷。并分析了七十年代殷墟“司母辛”(旧称“妇好”)基出土、注有“阜子(夷)”氏的“比”(两吏女跪侍形)字图铭,并以《颜氏家训》所记古汉碑之“伏”、“虙”两声相通为印证,作出了在古史学领域里一种科学的创新的论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