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艾略特诗学中的传统与个人才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略特关于传统与个人创新的见解的新颖之处,在于他对传统作了重新言说,即把传统看成动态的而非静止的,积极的而非消极的;传统是对过去性和现存性、永久的和暂时的历史意识;传统具有权威性和开放性.这是一种极具辩证法和整合力的传统观.  相似文献   

2.
作为新批评派鼻祖的T·S·艾略特在他最重要的论文《传统与个人才能》一文中试图将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与文学史融合起来,提出了文学的“非个人化”特征,强调文学“传统”对个体作家所具有的决定性影响,并以此建构了他独特的文学史观和文学史评价标准,对推动20世纪西方文学史理论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为我们在新世纪的文学史建设提供了具体而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3.
作为新批评派鼻祖的T·S·艾略特在他最重要的论文《传统与个人才能》一文中试图将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与文学史融合起来,提出了文学的"非个人化"特征,强调文学"传统"对个体作家所具有的决定性影响,并以此建构了他独特的文学史观和文学史评价标准,对推动20世纪西方文学史理论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为我们在新世纪的文学史建设提供了具体而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4.
文章结合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对其诗作《荒原》进行解读,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来阐释该理论的内涵,"非个人化"理论在此诗中得到了成功的运用,其中关于该理论的重要表达手法也贯穿其中。  相似文献   

5.
《荒原》表达了艾略特个人与文化的双重迷惘。说它是"个人"的迷惘,因为它是一部艾略特个人的"心灵史";而它所反映出的文明的危机、世界的幻灭和人的绝望,正是对"文化"迷惘的体现。文章从艾略特本人的生活状态、婚姻状态和宗教思想等方面入手,在对《荒原》所折射出的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挖掘出艾略特创作《荒原》的根源。  相似文献   

6.
艾略特的诗歌"非个人"论除了具有流派的创作意义外,还具有超流派、超时代的美学意义。非个人论直接来自济慈的"否定能力"论,后者本质上就是一种美学思想。非个人论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诗歌情感的非个人化,其实质是将个人的生活情感转变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审美情感,这即是非个人论的深层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T·S·艾略特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诗人和文学批评家之一。在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中,他提出了著名的"非个人化"与"客观对应物"理论,他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强调诗歌流露的情感,应该是"非个人化"的,具有一种人类共通的智性和理念;在《哈姆莱特和他的问题》中,艾略特进一步提出,"表现感情的唯一途径"就是客观对应物,并且成功地将这两种理论运用在他的代表作《荒原》中。  相似文献   

8.
海外华文小说天生处于中西两种文学传统之中。对加拿大华裔作家张翎小说的互文研究发现,关注文学性、叩问人类命运和追寻理想是贯穿其小说的主题。张翎独特、深刻的思考使其作品超越了国家、民族、阶级、性别的局限,因而具有了普世情怀;张翎作品也不再仅限于"移民文学"的标签,而具有了世界文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何其芳《预言》后期创作与艾略特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其芳在<预言>后期创作了一些具"荒原"色彩的诗篇.这些诗篇既渗透着艾略特的影响,又具有何其芳自身的特色.就前者而言,何其芳此类诗作中对都市荒凉、衰败的表现与批判、对"荒原"的环境描写及其意象艺术、怪诞的艺术表现,都与艾略特有着关系;就后者而言,何其芳对"荒原"的表现与批判主要是针对当时他眼中的古老民族的荒凉与衰败的,环境表现及其意象艺术也具有北方和北平古城的地方特色,而怪诞的艺术则主要是他的梦幻艺术个性在"荒原"诗作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在春秋时期人性觉醒和艺术觉醒滋养下,春秋文学开始自觉。六经对形式技巧和审美意识的自觉追求、六经的文体分类、在经学研究中形成的自觉的文学理论意识、春秋士大夫赋诗言志修饰辞令、孔子对文的重视及《左传》的"有意为文"均可作为春秋文学自觉的明证。"春秋文学自觉"是本是源,"汉代文学自觉"及"魏晋文学自觉"是末是流,是文学发展史上的规律性的"再醒觉"。探讨中国文学自觉应该从本源探讨起,这对弘扬中华民族悠久而优秀的文化传统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在大众传播技术革新和传播理论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传播从工具属性向功能主体属性转变,影响了新世纪文学的生产方式、文学存在方式、文学接受方式及文学的评价标准。文学批评的传播学范式更加突显了文学在传播过程中的"在场性",开启了一种探索文学意义及价值生成的大门,其所关注的关系性思维不仅能发现文学研究中许多被遮蔽的问题,拓宽原有文学研究范式所无法深入的领域,也为区域性文学批评与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阐释模式和价值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12.
在当下各种文学批评方法多元共存的语境中,社会历史批评已失去了往昔的主导地位。由于社会历史批评符合中国人深层实用理性的思维方式,文学创作与批评的现状也依然吁求社会历史批评的介入,社会历史批评虽然具有理论与实践上的种种局限,但仍是解释与判断文学现象时不可或缺的一种思路与途径。  相似文献   

13.
文学革命倡导与新文学独立发展之间有不同的历史要求,新文学需要向文学审美形态转化与深化,文学批评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形态建设具有首要的意义。“诗”与“散文”的分裂,是19世纪法国文学引人注目的现象,对“诗”与“散文”及其关系的认识,是法国文学取向的文学批评审美建设的重要内涵。从中可见,陈独秀仅仅建立起了中法文化暨中法文学通道,更体现新文学独立发展意义的穆木天与沈雁冰法国文学取向的文学批评,却起到明显不同的作用:穆木天为‘嗷文化”的新文学注入了‘恃”的内涵,这有助于新文学向文学审美形态的转化,沈雁冰则更表现出对文学革命倡导观的延续和套用,在他的法国文学取向的文学批评中,“散文”与“诗”是截然对立而难以相容的。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发展经历了两个繁荣期,其中之一是五四前后的新文学运动,那么,另一引入注目的亮点,便是新时期文学。这不仅因为新时期文学是从“文革”这一文化沙漠中蹒跚走出,更重要的是它突出的理论和创作上的成就,远远超出了此前几十年的水平。文学创作流派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15.
新批评"自律性"文学观源流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批评的自律性文学观是对文论史上被冷落甚至被抹杀了的文学独立价值的再次申说和改写。从“审美不涉利害”到“为艺术而艺术”,从“非个性化”到“文学的内在必然性”,从“本体论”到“意图谬见”、“感受谬见”和“起因谬见”,新批评将作品变成了一个与作者、读者和现实无关的独立自足的文本。这种绝对化的文本崇拜,使文学研究具备合法性、超越性和神性的同时也丧失了有效性、现实性和人文性。  相似文献   

16.
不同文学观念的形成,不仅基于人们对文学形态的认识,还与人类对世界万物的认识息息相关。文章分析了我国文学形态与观念的历史演化过程,阐述了20世纪我国文学从内容到形式,从性质到形态,从生产到消费等诸多方面所产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从而揭示出正是由于这种变化,才使我国文学终于从古典走向了现代,完成了从旧文学到新文学的划时代的历史转换。  相似文献   

17.
人性化理念为指导的多媒体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各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传统教学方法的有力补充,在高校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多媒体教学中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性化理念,有利于高等教育健康、快速的发展,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富于创新精神的人才。  相似文献   

18.
依据解构主义为参照对象,考察新批评派对于西方文学理论与批评等研究领域所产生的诸 种影响。选取雅克 ·德里达、保罗 ·德曼与哈罗德 ·布鲁姆作为切入点,通过系统与深入的 多维考察,对于新批评派与解构主义的文学批评观念与实践之间所存在的沟通与互动、承继 与超越等诸种关联性予以交互阐释。  相似文献   

19.
以新批评和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为例,对两者的文本现进行比较,通过文本在这两个批评流派中所指涉的范围、所起到的作用度所产生影响的不同,揭示出两者在理论宗旨、学术视野和批评方法上的差异性,从而证明,文本观是其理论宗旨、批评风格的折射,又是形成两者不同理论宗旨、批评风格的深层原因,以文本观为中心展开批评流派之间的比较具有极大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