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中国已进入老龄社会,老年人的健康、快乐、幸福向来为党和政府所关注。仅就"老有所乐"而言,既有物质层面,更有精神层面,如何调整离退休老年人的心理状态,真正达到"乐境",应从以下诸方面做起:一是"老有所乐"要有一颗平常心;二是"老有所乐"要有一颗进取心;三是"老有所乐"要为社会献爱心。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对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前后相继、与时俱进的历程,具体体现为:发展的重要性上从"落后就要挨打"到"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的道路上从"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根本任务上从"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的目标上从"四个现代化"到"四位一体",发展的战略上从"两步走"到"新三步走",发展的导向上从"多快好省"到"又好又快",发展的核心上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3.
梁连 《家庭科技》2014,(11):26-27
如今,学生族学习压力大、上班族工作繁忙、老年人照顾孙辈,使很多人爱上睡懒觉,逢双休日和节假日更是一觉睡到自然醒。但是,爱睡懒觉的人常常觉得自己"越睡越困"。为何越睡越困生理学家的一项研究发现,人在睡眠时呼吸变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如果每天睡十几个小时,血液中积蓄的二氧化碳就会变成人体内的"麻醉剂",使人昏昏沉沉。这就是人越睡越想睡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跨文化翻译本质上是译者文化自觉的显现过程。通过考察中国翻译史可以指出:当今多元文化语境下译者有必要在跨文化翻译过程中坚持"文化自觉",了解自己文化的特性以及自己文化在多元文化语境中的位置;同时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尊重差异,通过翻译促进多元文化协和共存。  相似文献   

5.
社会化是一个人学习社会的文化、增强自己的社会性、由生物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社会化是终其一生的。在当代中国老龄化社会发展趋势中,老年人的社会化困境日显突出。通过对老年人社会化的困境进行分析,探索老年人社会化先进的理念和广阔的社会空间,为老年人社会化模式建构提出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强化责任意识,抓好维护企业和谐稳定工作,促进企业和谐发展,一是要把抓稳定工作的认识由"保底工程"上升为"建设内容",提升工作标准;二是要把抓稳定工作由"责任到单位"延伸到"责任到个人",加大工作力度;三是要把抓稳定工作的办法由"对一般经验的总结归纳"拓展到"对现代科学知识的借鉴吸纳",注重工作实效。  相似文献   

7.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深入贯彻群众路线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实现中国梦的具体途径是:必须自始至终坚持群众利益至上,把一切为了群众、造福于民作为中国梦的根本价值追求;必须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人人都做积极的"追梦人",各级党组织和政府要当好"圆梦者",社会组织应当好"助梦者";必须注重发挥党员干部表率作用,做好中国梦的"引路人",提高传播中国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群众追梦、圆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改进作风凝聚群众,改进作风要把加强教育作为思想基础,把强化监督作为关键环节,把健全制度作为根本要求,把改革体制作为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8.
《老子》中的自然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主要体现在:自然在其历史的起点上是名词性概念,是对人类早期文明所形成的无为的生活状态的描绘,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来的"道",成为万物的本源以及万物按照无为的原则生存与运行的规律。如果把"道"作为真理的话,自然则是指引"道"生成、运行、发展的绝对真理。作为绝对真理的自然在其外化和现"象"的过程中又变成了一个动词性概念。其含义是:在伦理阶段,自然保持着道的素朴的真理本性;在教化阶段,自然之"道"异化为"德"与"无德";在道德阶段,自然之道回复其至善的本性,最终达到"道""德"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9.
丰富民族团结教育内容,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持"两个纳入",突出"两个重点",增强各族群众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做到"两个强化",努力扩大民族团结教育的覆盖面;做好"四个结合",创新民族团结教育的形式;加强双语培训,营造各族干部群众互学互用彼此语言的良好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0.
在荀子思想体系中,"分"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和中心建构。荀子在其著作中首先提出"分"的概念,并在大量的篇章中对"分"进行阐发,明确指出"分"的组织者、实现者是"人君"、"圣人"和"治国者"、"分"的过程中遵守的原则是"礼",深刻揭示了"分"对中国古代社会和谐关系达成的功能:实现群体的高度团结与全面和谐;完成统治者对国家政治的管理;促进社会分工的多样性,行业内部资源优化,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国家安宁。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恩格斯的合理发展思想体现在共同体理论、个人所有制理论以及劳动异化理论之中。从个人层面看,合理发展是由人的片面发展走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其实质上是由虚幻共同体走向真实共同体的过程;从社会层面看,合理发展是从政治解放到实现全人类解放的过程,其实质是"共同占有基础上"的"个人所有制"代替"私人占有制"的过程;从人与社会的关系看,合理发展表现为"两个和解",其实质是克服异化、消除异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黄斯宏 《家庭科技》2011,(10):37-37
"暴露隐私"似乎成了现代人的一种"时尚心病",人们已经不满足把秘密写在日记本里给自己看,而是需要"受众"和"互动"。于是,一些以"晒秘密"为主题的网站应运而生。人们把自己的隐私或内心的秘密公布在网站上,并与陌生人一起分享和交流。"晒秘密"网站的风行让我们发现:我们心中的秘密也需要被分享。  相似文献   

13.
尊严的来处     
一对二十七八岁的情侣,围着珠宝店的柜台转了一圈后,女生小声地问:"请问有没有那种不带宝石的戒指?"一听便知,到了定情的紧要关头,男生让女朋友自己挑一枚心仪的戒指,而女生则尽量替男朋友省钱。他们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对方的尊严,因为对方值得他们这样做。在当下的语境中,尊严变成了一个很大的词儿。有些人对"尊严"的理解是:办事儿不用求人,人们都得求我,到哪儿都是VIP。其实很多时候,尊严不在于别人对你如何,而取决于你自己如何做。  相似文献   

14.
莫雷 《理论界》2008,(3):99-100
齐泽克试图通过结合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提出自己的意识形态理论。齐泽克通过分析商品拜物教,揭示出意识形态的不完整性,征兆就是颠覆意识形态普遍性的崩溃点。他不同意把意识形态看作虚假意识的看法,他认为意识形态是构建社会现实的无意识的幻象。意识形态的幻觉不是定位于"知",而是定位于"行",信仰和服从支撑着意识形态幻象。  相似文献   

15.
大家相聚一块,免不了叽叽喳喳,聊聊自己知道的"新闻":王菲和方舟子打嘴架了、旭日阳刚和汪峰闹翻了、某同事把老丈人灌醉了、某邻居升官了……茶余饭后、聚会休闲,各种话题大行其道。甚至有人专门组建所谓的"包打听"、"偷听网",汇总网友有意无意听到的小道消息、  相似文献   

16.
H.G.威尔斯在《彗星来临》中第一次描述出了作家理想社会的模样,以建构而非破除的方式直接表达了自己对人类社会发展前景的展望。作者之前的全部作品,都在诲人不倦地说着"这样下去是不行的",而本作从过去旧世界的批判书变成了新世界的赞美诗,表述了"那样才是完美的"。《彗星来临》通过对新世界中婚姻伦理的描述,展示了作者对未来世界的构想。然而吊诡的是,过去的破除非常有深度,可是最终呈现的这个新世界本身,却是极其天真,没有根基,经不起推敲的。  相似文献   

17.
国家具有阶级性和社会性,在实践上体现为国家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两种职能。执政党除了自己阶级和阶层的"狭隘利益"外,还必须履行一定的公共职能。"以人为本"在政党层面和国家层面具有一定区别。"以人为本",就是要做到:维护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权益;严格党员标准,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高度重视、充分尊重和保障新社会阶层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8.
王纯 《家庭科技》2014,(10):19-19
晚上,我正在书房写作,女儿端着一盘草莓推门进来,她笑着对我说:"妈妈,我把草莓洗了,拌上白糖,你吃点吧!"我的写作思路破突然打断,很是恼火地说:"你不知道我这几天牙不舒服,不能吃酸的吗?行了,你自己吃吧!"女儿无奈地退出书房。过了一会儿,老公也闯进书房,我正要发怒,老公抢先开口了:"是你写稿重要,还是孩子重要?"  相似文献   

19.
苗元江 《家庭科技》2013,(11):43-43
不知从何时起,"陌生人"成了一个让人望而生畏的词语。"别吃陌生人给的东西""别轻易理睬陌生人的搭讪""别给陌生人开门"……每个人心里都绷着这几根弦,将人际间的友善和温情拒之千里。记忆中那些在邻居家吃饭、写作业的温情画面正离我们远去。有人形象地比喻:"我们就像把自己装在瓶子里,能看到外面,也渴望交流,却很难走进对方的瓶子里。"为何人与人的关系日渐疏远?首先,我国已从过去的"熟人社会"转变为"陌生人社会",文化层  相似文献   

20.
荔叨 《社会科学论坛》2010,(22):146-153
法国哲学家、现代思想大师让·鲍德里亚对以"消费"为主导的现代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与剖析,本质性地揭示了被强迫镶嵌在"符号编码"消费秩序逻辑中的现代人的深层异化状态,这种强迫逐渐在一种"集体性"的互相参照和共同惯性下转化为消费社会中的符码消费"自觉",在这种"自觉"中,消费社会的工业化生产逻辑与消费战略进一步强化了它,并将这个"自觉"的根本动力——"需求体系"完全内化为"生产体系"的一个自然部分,个体的"真实"消失了,在符号与符号的对应中、在幻象般的传媒文化中、在"救赎物品"与"欲望战略"的身体与性欲中、在关切与休闲的不可能之真中,同时也在"暴力、非暴力亚文化与疲劳"组成的社会混乱中,个体的主体性被虚拟地"超真实"复活了,这些个体的复活是因为他们集体性地出卖了自己的"影子",以为如此就可以满足自己的欲望与个性,找到社会之镜中的区分型"自我",可是这些被出卖的"影子"却在消费的整体生产系统中反过来真实地谋杀了"自我",这就是消费社会的"白色"神话。而这个"白色"神话的上演舞台绝不只是在那个异于我们的西方"他者世界",我们的世界难道没有重复和深化着它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