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安忆塑造追求美好爱情的少女形象———雯雯、桑桑 ,带着道德审美的眼光 ;王安忆探求性生命的本体价值———“三恋” ,带着性审美的意识 ;王安忆描写渗入生存欲念的“乖”形态———《长恨歌》 ,带着文化审美的理念。从道德审美到性审美到文化审美 ,作者审美意向的转移 ,表达了性话语时尚中隐隐不安的内心渴望。  相似文献   

2.
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审美能力的培养。审美能力不能仅仅基于对个体的思考,审美趣味和艺术教育理想是指向普遍性的,这就要求整合个体和全体审美力。西方哲学中的“游戏说”为营造艺术教育课堂的审美语境提供了理论依据,给出了一种在教学中实现“同知同乐”理想的做法。  相似文献   

3.
“艺术色情学”强调艺术的形式和对艺术的感受力,是向人们逐渐散失的艺术感受力的厉声呼唤。艺术色情学与追求“审美解放”的马尔库塞的爱欲主张有相通之处。爱欲作为一种生命力基础,有着与审美共同的最终诉求:自由。美学理论与批评实践有意无意地被理论主义所笼罩,强调艺术感受力与艺术形式的“艺术色情学”是对其的纠枉,它强调“身心”合一,主张艺术向“身体一主体”回归。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美学史上,道家主“妙”,儒家倡“和”,这样两种不同的审美理想对中国文化的形成,特别是对中国艺术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比较和分析这两个不同的审美范畴是很有意义的。一、“观其妙”与“和为贵”“丽”与“和”作为两种不同的审美理想,根源于道家和儒家对宇宙和人生的基本态度。按照道家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李清照词的“自然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清照词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它是经历了“气象峥嵘,五色绚烂”之后的“自然艺术”。任情率真是她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6.
“白痴”的形态,基督的化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篇小说“白痴”被视为陀思妥耶夫斯基表现“理想”—基督的杰作。同时对小说中的主人公梅什金—“公爵—基督”形象的理解已经成为俄国文学批评的“永恒问题” ,这是个极其重要的艺术形象 ,恰当地阐释这一形象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其他作品中“基督”这一文化符号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李立 《南都学坛》2007,27(4):10-13
汉人对桑女采桑活动的描绘,在诗歌和绘画的层面上已经呈现出一种超越于一般生活的唯美意义的艺术追求与艺术创作。“桑笼”虽小,但其小巧而精美的造型与刻画,从一个侧面表现和反映了两汉时期独特的审美情趣。这种审美情趣的生成,显示出汉人在继承前代审美传统基础上的变化与求新。其生活基础是汉代家族生活和庄园经济,而其艺术基础,则是与之相适应的汉代“庄园艺术”。是汉代“庄园艺术”之乖巧、灵动与精美的艺术特点与艺术追求,给予了这种审美情趣以新鲜的活力和生存的根基。  相似文献   

8.
朱光潜和宗白华在各自的论著中都对中国古典诗学的“观照艺术”作了细致的分析和多重解读.朱光潜在前期美学思想体系中主要提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审美是形象的直觉”等重要观点.宗白华也以其颇具特色的“散步”美学,立足于艺术本体与生命经验的分析,将中国古典美学与现代观照方式相结合,建立了“艺术的、有我的、自由的”审美体验论,拓展和深化了中国古代审美的“观照哲学”.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关于女性外貌、性格、善恶的描绘不可胜数。传世文献中的女性形象以“审美”为主,即使“外丑”也能以“内美”补充。然而,敦煌变文中女性的“美善”与“丑恶”具有对立性。变文作为民间说唱艺术,其近乎“脸谱式”的人物塑造将女性分为胸怀大义、贞洁善良的正面形象和凶狠恶毒、形神皆丑的负面形象。而呈现出二元对立女性...  相似文献   

10.
与妇女文学特定的生活、情感内容相联系,才女们的创作在艺术上也呈现出一定特色。本文试从作品的基本构成及总体风格人手加以分析考察。一、以优伤的情思为审美思维的形象脉络古代妇女的文学作品出自不同时代的不同作者之手,她们采取的具体表现手法也有种种差别,但就其艺术构成的基本方式而言,大体上是以忧伤的情思作为贯穿整个作品审美思维的中心线索,她们作品的抒情主体形象以及艺术氛围都是围绕着这一中心线索建立起来的。首先,我们来看一看抒情主人公的“瘦”、“病”“愁”古代妇女作品对抒情主人公形体的描绘大都比较简略,远不…  相似文献   

11.
印度九世纪的欢增和中国十一世纪的范温不约而同地提出关于“韵”的诗学命题。他们将“韵”视为诗歌艺术的最高审美理想,并且都建立起了关于古典诗学韵论完整的理论体系。他们在诗学理念、审美意识、审美理想等方面存在着叠合和差异。  相似文献   

12.
“似”与“不似”是现实生活中两个相互矛盾对立的自然形态,“似”指形象外貌的近似;“不似”则相反,指形象外貌的差异。当这一对矛盾的自然现象被引入艺术领域后,艺术家便赋予了它特有的审美内涵,使之成了中国美学中的两个特定美学术语。  相似文献   

13.
超越与徘徊──试论尼采美学的悲剧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尼采以古希腊文化融合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建构起一种以“艺术拯救”为特征的悲剧主义美学。在对悲剧的研究中,尼采发现,由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衍生的悲剧艺术,在悲苦的观实世界面前建立一个艺术中间世界,从而缓解人类的心理重荷,并为生命提供了经历、战胜痛苦的可能;悲剧主人公狄奥尼索斯早年被肢解而后重生的经历,昭示了强劲的生命力量,凸现一种崭新的生命存在样式,从而启发了尼采“从形象得拯救”的美学理想。尼采以“超人”和“婴儿”对传统的人生哲学进行价值重估。并召唤着一种审美人格的诞生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民族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文艺美学具有非常显著的民族传统,它们主要表现为:文艺和实用、功利的结合和发愤着书的精神;“无声之乐”的创作理想和审美境界;“形神兼备”的形象塑造原则;“无法之法”的艺术表现方法;“味外之味”的艺术鉴赏的标准。  相似文献   

15.
本体论表征着人对自身生存根据或矛盾的逻辑自觉和文化反省,是哲学思维特征和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人之生存内在的本体论诉求和终极关怀的理想性表达。本体论的意义和价值体现在对于人类理性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6.
池莉是 90年代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池莉的小说注重对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进行仿真描摹 ,表现了人们放逐真理 ,顺应环境的生存态度。本文通过观照作家在小说里所展示的男女主人公的情感与性爱世界 ,解读男女主人公的情爱模式与历程 :本能欲望———理想情感———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情感的皈依与升华 ,可窥视池莉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情感规律 ,从而可见池莉小说中情感价值取向之一斑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主题意蕴和形象系列二个视角切入,论述了赵树理“农民小说”的思想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赵树理小说不仅写出了处在历史转折期的解放区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翻身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同时也在太经意中揭示出消除他们为上的封建传统观念,特利是小农意识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这在同时代农民作家中是罕见的。赵树理创造的“农民家族”有肯定型形象、否定型形象和介于这两者之间的转化型形象,这些形象之间存在互补和依存关系,转化型形象蕴含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人学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人学理论形成的主体基础;从“类生活”到“生活的类”的历史发展,反映了马克思的人学思维方式从生存论取向向审美论取向的革命性转变;正是在这种革命性转变的过程中,马克思才真正形成其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诉求。  相似文献   

19.
“自然”─—道家的审美理想朱恩彬“贵自然”是中国传统的美学理想和审美标准。溯其源头可归之于老庄哲学。随着社会文化和思想的发展,时间的推移,其影响遍及古代各种艺术类型,如诗歌、小说、戏曲、绘画等等。因此,探索它,解剖它,对理解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和艺术精...  相似文献   

20.
普通语言是我们把握物质世界,通向现实的一条通道,它具有“有目的的合目的性”。艺术语言则是我们感悟精神世界,通向理想的一条通道,它具有“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艺术语言所创造的是与普通语言所反映的物理世界迥然不同的另一世界,即审美的艺术世界。它是一个形象体系和意义结构体系都不具有确定性和理性的审美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