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确凿无疑的汉字,其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上古文化信息与传统文化精神,是我们研究殷商及其之前社会历史的"活化石",是殷商文明真实而又丰繁的镜像。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郑张尚芳在<上古音系>中提出的确定上古汉语元音音位的方法及其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认为郑张尚芳的方法不符合音位学的基本原理.郑张尚芳提出的元音的"对称性"原则不符合历史语言学的基本原则,且不符合语言事实和语言学研究一般原则,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3.
《中原音韵》是研究汉语语音发展史的一项极重要参考资料。对这部韵书的性质、它所代表的单系等问题,目前还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过去,大家在谈及这部书时还是笼统地说它代表元代的北方音系,或者大致上代表当时的北京音系。说它代表元代的北方音系,当然没有错,只是太笼统一点。本文准备根据探索所得,就这个问题提出不成熟的意见,希望得到批评和指正。  相似文献   

4.
一、汉语语音史研究的理论模式汉语语音史的研究,据严学宕先生所论,在现当代有三个框架。其一是高本汉的理论,认为汉语发展从上古到中古,到现代方言,是直线发展的。他的中国古音重建以中古音构拟为枢纽,上推周秦,下接现代方言。这是直线型理论。其二是张琨的理论,认为上古汉语就有方言分歧,诗经音系到切的音系,到现代北方方言的发展不是直线型的。根据这一观点,他写了《汉语语音史中的方言差异》。这是差异型理论。其三是罗杰瑞等人的方言逆推研究法,或称“普林斯顿假说”(Princetonhyp。thesis)。ZO世纪6O年代中期,在美国…  相似文献   

5.
甲骨文是我国现在所见到的最古的成系统的文字。用它书写的殷商甲骨刻辞,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书面文献。是成体系的上古汉语的记录。系统地研究甲骨文字和殷商刻辞,对探讨古汉字和古汉语的发展、变化无疑是有益的。 为了能够全面而又深入地从总体上以及从各个部分认识甲骨文和殷商刻辞的一般状况和特异之处,有必要先将各个方面作为一种成体系的现象加以探索、观察、比较,进行一些必要的归纳、总结。甲骨文动词应该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6.
上古音概述     
一、上古的普通音系和方音以及所谓“诸夏”内外的语音差别汉语史的研究,主要目的是为现代汉语服务,就是要使我们通过历史的研究,知道古代汉语怎样发展为现代汉语。现代汉语当然是来自近古和近代的汉语。但那是近因。光知道近因,还是不够的。汉语的历史很长,要一直追溯上去才能知道它的全貌,所以我们还要谈到中古和上古。讲到上古音,是不是很渺茫无法可谈呢?不,并不是很渺茫无法可谈。第一,我们现在的语音有一些仍然和上古一样,即是说,上古音还有一些仍然活在今人的口中。有些语音,一般说来现在虽然已经变得和古音不一样,但有些地区还多少保存着一点,而  相似文献   

7.
殷商时期的乡人禓(傩)祭仪,体现出以贵族中下层国人为主体的社祭习俗,目的是祈求天地之气交融而风调雨顺、神人谐和,为上古人类对太阳崇拜的祭礼衍化形态。有关"上甲微作禓"的记载,与分封于鲁与晋等地的殷遗民旧俗有关,是西周以后殷商社祭形态的延续,后为两周宗法体系吸收而作"乡人傩",进而归纳入《周礼》系统。  相似文献   

8.
殷商时期的乡人裼(傩)祭仪,体现出以贵族中下层国人为主体的社祭习俗,目的是祈求天地之气交融而风调雨顺、神人谐和,为上古人类对太阳崇拜的祭礼衍化形态.有关“上甲微作裼”的记载,与分封于鲁与晋等地的殷遗民旧俗有关,是西周以后殷商社祭形态的延续,后为两周宗法体系吸收而作“乡人傩”,进而归纳入《周礼》系统.  相似文献   

9.
《商颂》究竟是殷商的旧歌(商诗),还是春秋时代宋国的制作(宋诗),这个问题在两千年前就在争论,到现在还没有统一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表现语气的句调各方言相似,中外各语言也基本一致,其中最突出的现象是陈述句用降调,一般疑问句用升调.古今汉语句调也应基本相同.语气词是与句调共同来表达语气的,其字调受句调控制.上古汉语中陈述句和一般疑问句与语气词的字调有比较整齐的对应,陈述句用上声字,一般疑问句用平声字,这应为上古字调的反映.上古平声和上声有音高的区别,平声是升调或高调,上声是降调或低调.语气词中没有入声和去声字,入声的缺位是由于塞音尾不利于顺畅表达语气.上古上声大量作语气词则说明其没有塞音尾,上古语气词主要是阴声韵(少数几个为阳声韵)也说明上古阴声韵没有塞音尾;去声问题比较复杂,其性质待考.上古语气词主要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反映的是该时期的声调状况.  相似文献   

11.
从《诗经》看周代天命观念之兴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天命观念是周代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相对于此前的殷商时代,则周代天命观念在继承之中颇有损益,一方面体现出上古文化发展的内在连续性,另一方面也显示出鲜明而新颖的时代特征。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保存着大量足以印证周代天命观念由确立到衰微整个历史过...  相似文献   

12.
在上古史书中有许多关于封禅、占卜、梦境、巫术及妇女生活与家庭关系的记载,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儒家"不语怪力乱神"思想的影响,将其视为糟粕而长期冷落,或是贴上封建迷信的标签给予批判,这使很多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解决。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去研究它,不难发现这些现象其实反映了上古先民对自然和世界的认知状态和知识水平,反映了他们的精神追求及生活状态。这是每一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  相似文献   

13.
<正> 上古韵有无中部(冬部)?如果有的话,其演变过程如何?这两个问题至今仍未彻底解决。本文将以统计的和数理的方法,进一步解决这两个问题。一、西周、春秋时就有独立的中部对于上古韵有无中部,清以来有三种看法:有,无,战国时有而西周、春秋时无。最后一种看法认为,战国的中部是由西周、春秋的侵部合口变化而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曾写了《上古韵是否有个独立的冬部——冬侵的音是否最近》一文,结论是上古韵有冬部,但  相似文献   

14.
鲜明 《社会科学论坛》2013,(3):64-68,75
系统回顾了西方音系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论述了一些西方音系学重要流派的理论框架和主要观点。西方音系学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完善体系、创新理论的过程。音系学流派的繁荣在于吸收每个时代先进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并用来分析和解释各种语言的语音现象,每一个流派都为音系学开辟了独特的视角,同时我们应当认识到任何理论都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音节以及音节化的相关问题一直是现代音系学理论关注的核心.<音节论理论与事实>汇集了现代音系学各主要音节理论的研究成果,全面展现了现代音系理论对音节研究的主要方法,是一本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理论著作,值得研读.  相似文献   

16.
优选论 (optimalitytheory)是 90年代出现的一种新的音系学理论。其首创者是McCarthy&Prince (1 993)和Prince&Smolensky (1 993)。优选论是后SPE音系理论发展到目前的一个理论高潮。优选论否定了传统生成音系学中的某些重要的假设 ,属于当代生成音系学的理论框架范围 ,并为生成音系学今后的发展扫清了障碍。1 .当代生成音系学与优选论所谓当代生成音系学是指以TheSoundPatternofEnglish(SPE) (Chomsky&Halle,1 968)为代表的经典生成音系学及以后的发展。SPE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奠定了当代生成音系学对自然语音研究认识论和方…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40年来,西方学界关于中国甲骨文与殷商文化的研究有了一些重要进展。其内容囊括了殷商青铜器研究、甲骨文字与语法研究、殷商图腾与信仰研究、殷商国家与疆域研究,以及殷商哲学与科技研究等诸多方面。总体而言,与我国国内已有研究相比,西方学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数量明显偏少,且在具体文字释读与器物考证方面成果有限,但他们往往更加注意在人类文明进程的总体视野下发掘殷商文化的核心特征,更加注重从较新的视角、使用跨学科的综合方法对一些经典问题进行重新论证。未来,中西学界在甲骨文与殷商文化研究的基础资料、研究理论与研究框架等方面,还有很多交流与合作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正> 一在《补天》(一九二二年底)里,女娲依然是一尊神。我说“依然”,是说,远在上古神话里,女娲原本就是一尊神,《淮南子·览冥训》及《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汉朝应劭《风俗通》皆有记载。但是,由于记载的简略,女娲的功业尽管昭彰,而她的形象却实在是模糊的。假如我们把上古神话里的女娲作为一个艺术形象来欣赏,则不管我们怎样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怎样搜肠刮肚地启动我们的形象记忆和情绪记忆,去补充和再创造,而女娲,在我们的艺术欣赏的天地里,怎么也活跃不起来,鲜明不起来。因为上古神话原本就没有给我们提供这种条件和余地。  相似文献   

19.
十二年前我写《汉语和侗泰语里的-m,-交替现象》一文(《民族语文》1986年第4期),主要为了解决“风”字直读问题,当时只就汉语、侗台语立说,现在加进藏缅语和苗瑶语的材料重新分析一下这个问题,并附带讨论“舂”,“饱”,“香”三个字的字源问题。1)“风”字甲骨文有“凤”字,就借音来表“风”的意思。在《诗经》里,“风”字用来和“心”(*cS)①“林”(),“钦”()等字押韵,它的上古音韵母为*-是没有问题的。“岚,茂”等字从“风”得声而读为cldm,可知“风”字的上古吉声母当为*(还有*hi),也是没有问担的。根据刘…  相似文献   

20.
对不同音系描写的比较分析有助于音系学阐释两种不同的普遍特征,即语言音段的普遍特征与规则的普遍特征;而对语音现象的成因给予解释则是音系学理论的重要任务。语音学与音系学间的接面应当允许一些特征基于语音听觉,另一些特征依据生理特性来实现语音的自然类。此文以非洲南部语言为例,在指出SPE音系学特征理论局限性的同时,提出了一套新的"特征类"用以说明"语音学与音系学"之间的若干接面。音系特征有时是多值性的,多值的等级特征与偶分特征相互补足,适用于大多数语音模式的解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