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方岩 《兰州学刊》2005,(6):288-293
中国古典诗学经过数千年的艺术积淀,已形成一套稳定而成熟的艺术形式,审美形态及具体的操作规范,进而在诗人的内在气质上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创作心态、观照视角及写作惯势.这种美学风范已形成一种潜在的艺术气质浸入历代诗人的血液.同样,古典诗学作为一种顽健的文化因素亦影响着,甚至制约着中国新诗的草创者们.因此,将"言志"与"缘情"置于意识形态/艺术本体,与外在功利宣传的载体/内在情感表达的物化形式,这两种理念上去阐释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展历程,将会为梳理中国现代诗歌史提供新的观照视角.  相似文献   

2.
梁丹丹 《人文杂志》2008,(2):106-112
布莱希特的"疏离"说在美学层面常常被赋予消极的解释,本文旨在将这一术语还原于其正式提出的跨文化语境,从正面探讨"疏离"的艺术诗性内涵.布莱希特对梅兰芳表演艺术的阐释文本表明,在美学层面,这一诗性艺术形式内在地契合了他的人与艺术相和谐的艺术观,成为他认识与肯定自我美学原则的借镜.  相似文献   

3.
传统和合思想的旅游审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丈化的精髓,主要体现在"天人和合"、"社会和合"、"自我和合"等"三和"层面.旅游是一项综合性的审美活动,旅游的美学本质就是追求和谐,这与传统和合思想之精神是一致的.传统和合思想对我们在旅游审美中人与自然亲和关系的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人类精神品质的提升等,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翻译美学业已成为一门学科,修辞对比也发展良好。本文在分别探求翻译美学和修辞对比的概念和意义的基础上,对于将美学理论引入英汉修辞对比研究做了可行性阐释,并对其研究的价值与影响以及任务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东岳论丛》2016,(9):127-133
当代红色叙事之所以形成了一种稳定的审美范式,不仅在于其意识形态和叙事结构的趋同,更与作品的时间修辞有关。隐藏在文本内部的时间形式决定了作品的叙事构造与美学属性:"类诗史叙事"通过"谋划",给予历史化了的时间以属性和意义;"类传奇叙事"通过填补开头和结尾之间的"超时间空白",为故事创造出了传奇时空体;"类成长叙事"将个人时间和社会时间的统一,构成人物成长的内在的进步论逻辑。  相似文献   

6.
单纯的法今和法古取向已无法适应今天理解文学的特殊需要,应当从新的古今融汇角度思考文学的属性.文学是一种感兴修辞或兴辞.文学的兴辞性是指文学具有感兴与修辞相互涵摄的属性,文学是一种感兴凝聚为修辞、修辞激发感兴的艺术.兴辞在阐释当今中国文学现象时具有特殊活力和应用前景,以及来自传统而又能融入现代的深厚力量.  相似文献   

7.
在文化上,理性与感性的矛盾一直存在,而且堪称美学史或文化史的一对重要矛盾范畴,其流变消长折射了文化的发展历程.建国60年发生了文化、美学的历史性转型,这一转型从某种角度可以归纳为从"理性美学"到"感性美学"的变迁.本文侧重从呈现于艺术中的种种表征来分析这种转型,主要从"身体的张扬"、"视觉的奇观和物的凸显"这两个方面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8.
手机为文学提供了一个新的出场空间和言说方式,并形成了手机文学这一新的文学类型.在现代技术与后现代语境的双重作用下,手机文学具有后现代的"文学零食"性,采用戏谑方式解构宏大叙事,呈现一种碎片化的创作风格.手机文学用拼贴的方式造成泛意识形态的混搭性,表现出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异质化特征,这一方面张扬了草根的话语权力,另一方面丧失了艺术与精神的追求.手机文学用最密集的节奏、最简短的语句书写故事,用强修辞凸显出与众不同的内容,这种运用高强度的修辞进行压缩性叙事,需要用"症候式阅读"来解读其蕴含的内容.手机文学为文学的进一步大众化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法国当代重要哲学家阿兰·巴丢对当代三大主流哲学(分析哲学、解释学、后结构主义)持质疑、批判的态度,他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关于单一性的哲学、事件哲学和现代新理性哲学".关于艺术与哲学关系的问题是其文艺思想的核心命题.他的专著<非美学手册>就是试图寻找艺术与哲学关系的"第四种"方式--一种"非美学"的新构想,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新的艺术真理观和艺术主体观.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3,(9):76-80
陌生化是形式主义文论区别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它主张突出文学的独特性,用手法技巧表达诗意性的人生体验。陌生化以美学性修辞的方式曲折、隐晦地暗指现实,该理论与社会、历史的复杂关系构成了其内部的阐释张力。从审美客体、审美主体、文学建构、文学演变等角度剖析,陌生化在语言与技巧、感知与认知、材料与形式、共时与历时的处理上会出现种种语义悖论现象。因此,陌生化应突破艺术与现实、内部与外部的界限,在美学话语与社会现实之间进行历史转义式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