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认识到节约的重要性。凝聚着初民智慧结晶的《周易》中就有“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周易·节·彖》)和“君子以俭德辟难”(《周易·否·象》)的原始思维。诸子百家中的墨家学派在此基础上生发了《周易》的“尚节”思想,从救世实用的角  相似文献   

2.
读《荀子》札记(续)李中生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平诵经,终乎该《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劝学》)杨注:“数,术也。”梁启雄:“数字是指《书》、《诗》、《礼》、《乐...  相似文献   

3.
论《帛书周易》邓球柏本文是我多年来研究《帛书周易》的一些心得和体会,将其汇集起来公之于世,以求教于大雅方家。一论“火水相射”与“水火不相射”《帛书周易·系辞》有这样四句话:“天地定立(位),【山泽通气】,火水相射.雷风相酹(薄)。”今本《说卦传》作:...  相似文献   

4.
《周易·文言》解释《乾·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云: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英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这段话,看到了“天时刀、“地利”、“人和”三者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把天人合一看作是人生理想的境界”;“提出了人与自然界、人与人、人与鬼神的关系问题,并且提出了  相似文献   

5.
快乐的哲学     
余东海 《社区》2014,(23):58-58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篇》第一章)  相似文献   

6.
追寻心灵的“真理之光”──对文化散文的审视刘谋一、概念的源起文化一词,古已有之。(周易)有言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汉代刘向(说苑·指武)中所谓:“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化乃“文治教化”之义。而在西方,文化最早是指土地耕种...  相似文献   

7.
对孟子义利观的现代认识戚俊杰黄娜据史载: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下引《孟子》只注篇名)长期以来,论者往往抓住孟子这段话,说他重义轻利,或认为他只讲义不...  相似文献   

8.
《孟子》中的复音词凝固现象(三)张觉诸:“诸”原是“之乎”的合音,相当于“之乎”。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具有词组的性质。如:1)“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滕文公下》)很明显,“傅诸”即“傅...  相似文献   

9.
《论语·雍也》“仁之方”新解杨普罗《论语·雍也》有段孔子谈为仁之方的话,是在与子贡论仁时讲的。全文是:“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  相似文献   

10.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通史巨著。宏篇巨制,博大精深。其中人物众多,传记故事一波三折,生动感人,对后世影响极深。那么作者是怎样评价、描写这些历史人物的呢?这就是贯穿于《史记》始终的思想道德观念。正如司马迁本人所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到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有斯乎!意有斯乎!小子何敢让焉。”(《史记·太史公自序》)由此可见,司马迁的思想体系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的。但同时又吸收了道家思想来丰富、补充和发展了儒学道…  相似文献   

11.
“其是之谓乎?”属古汉语的宾语前置句。一般的古汉语宾语前置句,译为现代汉语时,把谓语、宾语的次序顾过来就行了。如:臣实不才,又谁敢怒?(《左传·成公三年》)——臣(我)确实是没有才能,又敢怨谁呢?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不忘记以前的事,就能(象老师一样)成为后来做事的借鉴和教训。可是,有些宾语前置的古汉语句子如果像上面那样照直地翻译过来,就讲不通。如本文开头的“其是之谓乎?”照直地译为现代汉语就是“它说的就是这个(颖考叔……)”。我们联系这个句子的上文来看,它说的是“这个”吗?…  相似文献   

12.
简论中国古代易学研究的基本特征(上)傅荣贤历代对《周易》的解说、研究及阐发,构成“易学”。《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序》总结历代易学研究的特征说:“《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焦,入于祥;再变而为陈、邵,务穷...  相似文献   

13.
《晏子春秋》的宗教观(新加坡)陈来发《晏子春秋》所反映的宗教观,显示出作者的重民思想,含有浓烈的理性成分.这可以对书中天地、鬼神、祭祀、生死等方面加以分析。肯定天与鬼神赏罚善恶的作用《晏子春秋》所涉及的天,是一个有意志的天,不是自然的天,也不是儒家道...  相似文献   

14.
《周易》是一部讲生命哲学之书,“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复,其见天地之心乎”,本是《复卦·彖辞》中的一句话,“天地之心”一词在《周易》中只出现一次。还有一个词那就是“仁”字,“以下仁”,也在《复》卦出现。“仁”是儒学的核心概念,“天地之心”就是“仁”,就是“生”。在一定程度上说,儒学就是“仁本体论”。对“生”问题视域的展开,《周易》提出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正所谓孤阳不生,独阴不长,这是宇宙生成论的诞生地和秘密。宇宙生生不息而有秩序,“中和之道”是宇宙生生不息所遵循的“生生之德”,即规律。人生于天地之间,作为“三才之道”之一,理应维护这个秩序,忧患这个秩序被破坏,“吉凶与民同患”,这是人的责任和使命担当,也是人类生存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5.
《宋史·儒林传·朱震传》载:“陈传以《先天图》传(种)钟放,放传穆修,……穆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敦颐传程领程颐。”(《宋史》见于《二十五史》)《太极图》推演宇宙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为:无极──太极──阴阳──五行──男女──万物,而这个推演图式的思维方法就是《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理论思维翻版。此外,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在设定“太极”这个本体范畴时,从表象上看也是推衍《易经》,而实际上是在思维的方法论上承继道家的宇宙生成论。因为,《易经》从先秦历经魏晋走向宋代,已经是经学玄…  相似文献   

16.
论《周易》宇宙观的生成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宇宙观的核心范畴是阴阳,阴阳之间的相互运作产生宇宙万物。用《系辞传》的话说即“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那么,这一生成过程是如何进行的呢?我们认为,它大致经历了四种存在形式,即交、感、化、革。1.交《周易》首《乾*坤》二卦,《象传》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能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资始”是资乾以为始,表明乾还不是始;“资生”是资坤以为生、表明坤还不是生。《易纬·乾凿度》云:“乾坤者,阴阳之根本,万物之祖宗也。”独阴不成,孤阳不生,“阴阳相合,而生成之道存…  相似文献   

17.
《周易·说卦传》究竟成书于何时?论者或付之阙如,或含糊唐突,皆不能令人满意。笔者想作一些新的探索。一、对“先秦说”的重新考察《说卦》书名最早见于《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好《易》,序《彖》、  相似文献   

18.
“然”,[解字]:()形声字。“灬”表示其形,“ran”表示其声,“灬”视为火.“”即是犬之肉,固有在火上烧烤大肉之一说。“然”原本是燃烧之意,《墨子·各穴》“以领炉火之然也”。这种词义后来被分离0去,用“燃”替代。「解词](1)是、对、不错。例:不以为然,《论语·雍也》“雍之言然”。(2)作指示代词。如此,这样、那样。例:所以然、不尽然,《论语·宪问》“其然岂其然乎。”(3)作连词,用在句子开头表示转折。既然、但是。例:然则、然而,《史记·高祖本记})“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勒也”。(4)作助词,表…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历史变易思想的理论渊源主要有三:《周易》的通变思想、邹衍的"五德"说和董仲舒的"三统"说。《周易》的通变思想是司马迁历史变易思想的哲理基础,为其解说历史的重要思想依据;邹衍"五德"说对司马迁历史变易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史记》所构建的五帝、三王和秦汉历史系统采纳了"五德"说,同时《史记》宣扬的革命思想也符合"五德"相胜之义;董仲舒"三统"说对司马迁历史变易思想的影响,包括《史记》受"民皇帝王"论的影响而创立五帝、三王古史系统、以"三道"循环变易来解说三代的历史、以"三正"循环而倡导汉朝"行夏之时"和强调变道的历史发展观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一)姚思康(557-637年),字简之(一说名简,以字行),原籍吴兴武康(今浙江省德清县),其父姚察,自吴兴迁关中,遂为雍州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县)人。思廉继承父亲业志,奉诏撰成《梁书》、《陈书》两部史著,是唐初著名的史学家。姚思廉之所以能成为早有成就的史学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长远而深厚的家学渊源,是极为重要的、不容忽视的条件。思廉的十世祖姚信,任吴太常卿,闻名江左。据《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姚信著有《周易》注十卷、《士纬》十卷、《昕天》一卷,又有《姚信集》十卷。思康之祖父姚增垣.字法卫,自幼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