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万国庆 《江汉论坛》2003,3(5):86-89
开始于1937年的抗日战争,对中国社会文化结构的触动是深层次的。历史环境的骤变引起的文化中心的散落和知识分子精神结构的变动,导致了五四启蒙文化传统的被淡化和原处于边缘地位的民间文化形态的被激活,使得40年代的文学发展呈现出明显的民间化创作趋向。在三个不同的政治区域———国统区、沦陷区、解放区,其民间化创作趋向的具体表现形态有着显著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王安忆90年代小说选择了城市与乡村不同的审美视角进行深入开掘,本文对她笔下的两个不同的审美领域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日趋高涨的民族救亡热潮,使女战士、女英雄成为国统区新女性形象塑造中最具典型意义的符号代表。公共舆论和社会宣传通过真实的女英雄事迹的报道,或是虚构的女英雄形象的想象,呈现了战争背景下新女性形象的时代特质,并借助多元的传播途径,让国统区妇女以女英雄为榜样,自觉建构新的女性角色和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4.
论90年代的历史题材小说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年代的历史题材小说已走向一种集体性的丰收和成熟。从文学成就和内在结构上看 ,它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 :一、姚雪垠的《李自成》四、五卷为代表的老作家的传统经典的历史小说创作 ;二、凌力、刘斯奋、唐浩明、二月河等中年作家创作的带有明显人文意向与历史还原性质的历史长篇 ;三、苏童、格非、叶兆言、刘震云等年轻作家创作的充满主观化、在思想艺术上颇具先锋性的新历史小说。这三种类型的作品各有自身的功能价值。未来中国历史题材小说的前景 ,也许就在他们彼此最大限度的“包容”与“综合”上。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民国为背景的历史小说拼贴、嵌套进大量杂闻史事,带有鲜明的杂闻色彩.杂闻化的小说打开了民间意识形态空间,扩充了小说的主题涵量,促成了小说在叙述方式、结构特点、语言面貌及整体风格方面的多重实验,也延伸了小说在大众传媒时代的生命力.总之,杂闻引入小说,为严肃文学的大众化方式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有效途径,开拓了知识分子通过阅读、辨析杂闻故事、间接触摸现实、直接展现思想的智性写作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6.
盖光 《东岳论丛》2002,23(6):69-71
伦理与审美是人之生命的两种精神性存在方式 ,但在对人的终极关怀方面它们则表现为一个逻辑的过程。道德活动必然由愉悦的生命体验而通向人的生命自由 ,从而将道德活动转化为自由自觉的审美活动 ,活动的主体人 ,也由道德人格转化为审美人格。人格的塑造还需要通过道德教育向审美教育的转化作为实现手段。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 ,在 2 0世纪 90年代强调物质利益的商业化社会语境下 ,小说创作的审美视点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化 :从侧重对精神性内容的叙写向对物质性追求的表现 ,从古典式的抒情表现向现代社会的欲望表达转化。生存的物质性欲望和情爱的本能性欲望的表现 ,导致小说美感形态由宁静柔美、蕴藉清雅向琐碎紊乱、浮泛粗鄙的转换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新历史主义思潮与大众文化的影响下,历史剧创作出现了非历史化的艺术取向:或将复杂人性作为关注历史人物的切入视角,或以新历史主义态度重构、戏说历史。这种取向为剧作家借助历史评议现实提供了更大自由,但也因过分的主观与随意消解了历史剧本应具有的内在严肃性。  相似文献   

9.
时尚是一种有关身体的文化,表达的是文化中的身体。时尚参与了现代人的身体建设,也参与了现代社会的思想文化建设。文本形态的时尚身体话语,承载着时尚制造与传播,身体规训与建构,身份确立与表达等功用,具有多重文化意蕴和重要社会文化作用。时尚身体在文学中出场的时空与体量,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变迁紧密相连。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消费主义文化思潮鼓荡之下,在现实世界和虚构的文学世界里,时尚消费都成为一种潮流。然而,作为担负人类文化精神引导责任的文学,在叙述消费时尚、构建时尚时应当保持理性反省与批判的立场,不能仅仅以记录者姿态出现。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篇小说创作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尤其是在数量上可谓业绩惊人.然而,局限也是明显的,主要表现为无节制的性描写和文学品位的粗俗化,而这些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是长篇小说创作的价值困境,即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徘徊在现代与后现代文化价值之间,作家的创作心态受制于这一特殊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40年代解放区的文学审美倾向突出的是政治倾向,作为这一时期文学旗帜的赵树理对不同母亲形象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都呈现出鲜明的适应当时环境需要以及男权中心意识的痕迹,它直接带来的是新中国成立后母亲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的被误读和遮蔽。  相似文献   

12.
自我镜像的言说--论90年代女性写作中的身体书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身体作为一个意义丰富的文化喻体,在90年代的女性写作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书写,不论是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有相当大的拓展.林白、陈染揭示了身体作为女性精神的寄寓之所经历的种种生命体验;卫慧、棉棉则呈现出在日渐物质化的时代里,女性身体能够实现的意义.她们以各自的方式完成了对女性自我镜像的言说,其突破意义不容忽视,但所具有的局限同样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浪漫主义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它并未真正从小说创作中退隐。反抗、激情、自然和民间等多个浪漫主义最基本的要素依然是许多小说的重要特征,并得到了丰富复杂的表现。与传统浪漫主义的辉煌相比较,当前的浪漫主义显得黯淡和薄弱,并有不少变异,但它的文化意义和美学意义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14.
竺建新 《学术月刊》2020,(12):123-132
汪曾祺的文学创作深受鲁迅的影响。因汪曾祺十分重视文学创作的语言,又多次在文论中言及鲁迅的小说语言,故学界多从语言层面考察鲁迅对汪曾祺的影响。但是,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鲁迅影响汪曾祺文学创作更为深刻的因子。这种影响既有僧侣形象以及古人形象重塑的因素,也有刻画人物形象的文学理念以及创作技法的因素。在人物塑造上,汪曾祺深受鲁迅的影响毋庸置疑,但又是有选择性的借鉴。这种创造性的借鉴无疑为当代文坛提供了有益的文学经验。  相似文献   

15.
西方现代派文学,在反传统反理性的旗帜下,把“丑”作为美学的重要范畴。在形象塑造上,出现“非英雄化”的倾向。他们既非英雄,亦非坏蛋。他们因失去自我而感到痛苦,但又缺乏勇气和力量反抗日益异化的现实,因而否定人生的价值,放弃对美好理想的追求。“非英雄化”的倾向,反映了西方文学审美意识和审美视角的深刻变化:从传统文学强调表现崇高、激情的原则转向对猥琐灵魂的揭示;从刻意塑造完美理想人物转向热衷于非英雄化形象的刻划;从注重真善美的追求转向对假、恶、丑的挖掘和揭露。  相似文献   

16.
传媒对于当代文化的塑形,不仅表现为它以自己的独特优势把自身因素不断植入社会文化机体之中,还表现为对已有的社会各个文化因素的结构性整合.传媒文化力,不仅表现在其为文化建构一个全景式的展示平台,它还是各种文化以一定形式和质素进行展示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把关者,传媒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传媒化.传媒不仅仅是文化的容器,传媒的存在形式对文化的性质、内容以及表现方式等方面常常具有建构功能.消费社会的语境为传媒文化力的生成创造了可能,传媒技术的发展为传媒文化力的生成提供了条件.其所建构的丰富奇特的文化景观,已经超出了人类已有的文化经验,不断催生新的文化想象.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媒作为现代社会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整合力量,日益释放出巨大的话语能量,并且演绎出一个又一个文化奇观.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租界时代上海的怀旧书写,呈现出纪实与虚构的双重特征.纪实文学和散文在对历史镜像的回眸中,往往掺杂了虚构的成分,渲染小资情调和时尚品位;虚构性的小说文本,则在传奇性的故事中特意突显其"有史可依"的一面,以获取文本内外的双重叙事效应.相对于现代作家的租界书写,上海怀旧叙事忽略了沉重,且对历史进行选择性的遗忘和修饰,构设一种上海想象的共同体,帮助上海人觅得虚幻的自尊和自傲,迎合了怀旧的心态.  相似文献   

18.
王泉 《学术探索》2010,(3):119-12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儿童文学创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与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构成了新的文化坐标。在这一坐标系中,中国儿童文学作家的民族文化人格开始形成,同时又在与西方现代文化的碰撞中,呈现出突围姿态。这样的文化坐标不是一个简单的空间指向,而是以儿童为中心的多方位的文化辐射。它沟通了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情感,缩短了儿童的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是儿童文学和儿童文化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都市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都市话剧异军突起,并迅速在多元化的戏剧演出中确立了自己的活动空间。都市话剧在内容上关注社会热点,注重挖掘都市独特的生存体验;在人物塑造上,创造了时代感强,并具有都市特征的形象代言人;在运作上,积极寻求创作与市场的接轨,将商业化作为自身生存的重要策略。这类话剧的出现为处于世纪之交的中国话剧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同时也逐渐呈现出某种模式化、类型化、庸俗化的倾向。这一点成为了都市话剧缺乏精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新历史小说家族叙事由过去的缩影式书写转向寓言式书写,出现了沉沦家族的人性病相、失败家族的精神追忆及颓败家族的生存镜像等,实现了借家族史进行审美实验与人性、生命和存在探究的创作用意。这既与转型时期的社会文化语境有关,更是由作家创作观念和历史观念所决定的。不过,在新世纪初则走出了寓言化家族历史书写模式,转向对家族精神的肯定与重建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