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论中华文化的南移张天就世界而言,任何时代都有一两个先进的文化中心作为那个时代的文化高峰,代表着那个时代的前进方向。具有追求进步天性的人类,总是千方百计地向文化中心学习,而文化中心也必然把自己的文化传播到文化较低的区域或国家,从而形成了文化的传播运动。...  相似文献   

2.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源头处的中华文化却异常简洁。立竿测影,测出了太阳回归年中的日影长短两极。以日影长短两极为基础,中华先贤确定了冬至夏至两个时令点,画出了内衡外衡两个圆。内衡外衡,实际上就是南北回归线。正是这两点两线,演化出了伟大、永恒而长青的中华文化。认识了两点两线之间的一步步细分,可以系统地认识中华文化源头的一系列千古之谜,可以真正认识中华文化的永恒性与长青性。认识中华文化,必须从认识两点两线入手;创造新的中华文明,也必须从重新认识两点两线入手。  相似文献   

3.
不同类型的地理环境造就不同性质的文化形态.中国的地理环境主要属江河流域型,但又囊括了干燥的高地型和海岸区域型.分而言之,中国的地理环境具有相对隔绝的地理形制、辽阔多样的生存空间、温湿为主的气候条件等显著特征.归根结底,中华文化就是这种地理环境通过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并与之直接或间接发生复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5.
国学经过20世纪初期的提倡,在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一个新的热潮,但这仅是表面的昌盛。国学传播所要达到的提升国民素养、启迪人生智慧、传承文化精华的目标并没有达到。笔者认为,现在的国学传播,既不能抱残守缺,也不能全盘西化,而是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切实关注现代人面临的世界及其所希求解决的现实问题,因而,国学的传播需要在汲取古典中国文化思想精髓的基础上,充分重视近现代的中国道路、中国经验,凝练出具有时代意义和创新色彩的新国学。  相似文献   

6.
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辛亥革命时期 ,随着革命的酝酿、兴起与爆发 ,中华大地掀起了一股复兴中华文化的思潮。爱国知识分子孙中山等从不同方面着手为推动中华文化的全面复兴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是连结全球炎黄子孙的思想纽带。党在新世纪的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应当把中华文化的精华融入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使命。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华文化复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的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复兴.但中华文化的复兴不会自发产生,而需要我们自觉研究和推动,而且要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复兴不同于西方的文艺复兴,它是在全球化条件下进行的,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华文化复兴的本质是什么,标志是什么,我们已经做了什么,还需要做什么,等等,都是我们今天需要认真思考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9.
周宁 《东南学术》2003,(3):81-90
在宏观历史视野内 ,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华夏文化圈与西方文化圈内 ,首先在前现代化的东亚创立了华夏文化圈 ,其次参与构筑了西方现代性与现代主义的文化自我 ,最后为东亚现代化准备了文化潜力 ,中国自身也在经历了衰落与磨难之后迎来了伟大的复兴 ,并昭示了西方模式之外的世界现代化的另一种模式。  相似文献   

10.
试论全球化下的中华文化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下文化表现出新特征,文化传播的全球化、文化国际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全球文化价值共识、价值共享趋向愈加明显,中华文化的创新面临文化现代化、“文化失语”以及文化产业弱势的重大课题。因此,中华文化创新的突破口是国家文化创新,关键是文化观念的更新,而文化思想学术的创新也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1.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不竭动力.弘扬中华文化是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需要,是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需要,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需要,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需要,是促进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需要.面对文化同质化的挑战,应积极开展中华文化的宣传普及工作,加强中华文化的学校教育,开展健康有益的民族文化活动,加强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运用现代高新技术传播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  相似文献   

12.
中华文化复兴,对于中华民族的和谐、健康、持续发展, 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但文化复兴的实 现需要多方面的基础和条件,如政府倡导、政策保证、大师引 领、经济支持,全民教育水平、文化修养的提高等。故言及 “复兴”不能不研究“复兴”的前提和条件。 笔者认为,中华文化能否复兴,应该考虑两方面问题:一 是中华文化自身是否有与时代相适应的内在因素;二是时代  相似文献   

13.
自动取款机ATM24小时可以取钱,非常方便。可机器难免有出错的时候,导致顾客的卡被吞。遇到这种情况,不要轻易相信“热心”的陌生人,你可以直接到银行挂失,取回被吞的卡;也可以通过114查号台查得你的卡所在银行的挂失电话,通过电话挂失。请记住:挂失是不需要密码的,包括银行的工作人员都是不知道你的密码的,所以千万不要把你的密码告诉别人。  相似文献   

14.
陈师道是江西诗派中仅次于黄庭坚而位居第二的领袖人物,他独特的诗歌造诣对宋诗风貌的形成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他颇具特色的诗歌理论对江西诗派的繁衍壮大也曾起过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文学评论界一直把陈师道视为形式主义诗人加以简单否定。随着目前宋代文学研究的深入,已有不少文章对黄庭坚的诗艺重新评价,确认了黄在宋诗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价值。相比之下,对陈师道的研究尚显薄弱。本文试就其诗论作些探讨,以求补漏纠偏。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给我们国家带来了一阵阵的新风。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我们整个民族奋斗的总的目标。我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经济的复兴,同时也是中华  相似文献   

16.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文化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 2 1世纪 ,经济全球化的大潮已席卷整个世界 ,它不仅已经并正在极大地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进程 ,而且也已经并正在极大地影响着世界文化的发展进程。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文化全球化。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之下 ,如何发展中华民族文化 ,使之既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 ,又走向世界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这是新世纪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史上,在救亡与启蒙的双重时代主题下,中西文化发生了激烈交锋,向西方学习构成了中国近现代化进程的主旋律。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力的增强,中华文化走向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延续。以文化自觉为基础的文化自信不是简单盲目的自信,不是妄自尊大,而是一种崭新的姿态、开放的胸怀,是漂泊已久的中华文化的回归,是荒芜已久的精神家园的重建,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  相似文献   

18.
中华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许嘉璐 《文史哲》2004,(2):5-11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标志,它可分成不同的层次和类别。中华文明丰富多彩,错综复杂。中华文化来源是多元的,商周以来,中原文化逐渐向外扩散,并吸取周边各种文化,从而成为中华文化的主体。任何文化,单凭自己的内部力量,难以有大的发展。中华文化在成长和细密化过程中各种学术异彩纷呈,并以其博大的胸怀广泛吸收异质文化。20世纪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从封闭消沉走向文化自觉的历史。民族的文化自觉决定着文化走向和建设的快慢、质量的高低。当前,应该对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民族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抢救,鼓励发展雅文化,建设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好地方文化。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作为集三大传统媒体诸多优势于一体的新型数字化媒体,得到了巨大发展.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各民族文化传播、交流与融合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同时,也使不同民族文化间的矛盾冲突日益凸显.本文拟通过对互联网中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霸权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间矛盾冲突的全面分析,揭示文化冲突背后的根源与实质,提出互联网时代中华文化发展应采取的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20.
今天谈中华文化传统要分清民间风俗与五千年古老的中华文化传统的精髓之间的差异,随着时代的进展,风俗的变易是必要的。且不说陋俗应当淘汰,就如辞旧迎新的方式的改变也随着人们的知识更新而有所改变。这些并非本文所关注的文化传统。此处所谓的文化传统是指中华民族自古所传给后代的文、史、哲、艺术、科学的思想流派及伦理观。本世纪在这种文化传统的革新与继承问题上有过不少争论,回顾起来,发人深思,下面是一些近来想到的: 1.母文化与他文化之间的关系 母文化,也就是养育一个民族的、自己的文化,它从一个民族穴居时代就开始了,在历史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