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不想拍一部"一日三餐"的电影,我想拍的是酒,有度数的到达"不亦乐乎工作室"时,姜文刚结束完一轮采访。助手递给他一沓打印好的文章,那是从网上搜集的当日评论,这是《太阳照常升起》上映之后姜文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他坐在对面的沙发上,"放那儿吧,我回头就看"。姜文告诉《新世纪周刊》,针对《太阳照常升起》,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教师王红卫专门作了一个调查,喜欢《太阳照常升起》的观众集中在60后与80后两个年龄段。  相似文献   

2.
姜文要找的合作方应当有这几个要素:钱多,人"傻",速来姜文在《太阳照常升起》之后,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恐怕就是频繁会见投资商了。从海南到美国,跋山涉水不辞辛苦。  相似文献   

3.
已经很久没有一部电影像《太阳照常升起》这样引发如此巨大的争议。它到底是政治的,还是情色的?片中的许多符号到底隐喻了什么现实?这些天,姜文恐怕比他拍电影时还要忙。9月12日,《太阳照常升起》首映,从那时起,他便开始了马不停蹄地宣传。姜文工作室的名字叫"不亦乐乎",可以看作是他这段忙碌生活的真实描述。"不亦乐乎"的办公室设在了北京劳动工人文化宫,工作人员的名片干脆就做成了早年文化宫门票的版式。在这里采访的媒体记者轮番进出,从早到晚,人来人往,穿流不息。  相似文献   

4.
尔泰 《今日南国》2007,(20):38-39
在不久前闭幕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中国导演姜文与妻子周韵甜蜜地牵手走上红地毯,受到众多媒体的关注。尽管由姜文执导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最终铩羽而归,但周韵却多次表示,她将勇敢地与姜文共同承受一切。  相似文献   

5.
姜文是一位兼做演员和导演的电影工作者,他执导的电影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气质和美学特征。文章从对民族特定历史时期的追忆、回归人性本真的主题、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寓言式的叙事方式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姜文执导的《阳光灿烂的日子》(1994年)、《鬼子来了》(2000年)以及《太阳照常升起》(2007年)这三部电影,进而厘清姜文电影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姜文的作品带有明显的"个性印记",他用"姜文化的电影语言"演绎着自己对历史的记忆,以全新、颠覆性的视角来重新讲述历史。姜文的三部作品《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都以极具个性化的电影语言,构筑起独特的个人话语空间,消解着传统的宏大历史叙事模式,直指那段在人们的记忆中无法抹去的动荡、荒谬、压抑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姜文在冒犯常识,但他不是以冒犯为目的的,否则,就成了矫情戴锦华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少见的有着独立思想的电影理论专家,游弋书海、立场鲜明。戴锦华现在是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教授,著有《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年》《镜与世俗神话》等电影理论专著。中秋节那天,戴锦华全天都在上课、开会。见到她时,已是中秋之夜的晚上。提及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戴锦华流露出兴奋之情。她说:"这是一部非常好、非常好的电影。"  相似文献   

8.
今年初秋的电影院线堪称华语片的舞台.率先抢占这个阵地的是姜文导演的<太阳照常升起>和刚从威尼斯电影节捧回金狮大奖的李安力作<色·戒>,其后是阿甘导演的<大电影2>,<第三个人>则成为跻身国庆档的第四部国产片.  相似文献   

9.
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通过塑造"迷惘的一代"这种社会典型,谴责战争对一代人的摧残,反映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深刻的精神危机。在这部小说中,斗牛士佩德罗·罗梅罗是唯一区别于众多颓废人物的正面理想形象。论文通过分析罗梅罗及其他几个人物,展现他的男子汉气概。  相似文献   

10.
现代荒原上的空虚与死亡──海明威《在异乡》的主题胡天赋《在异乡》(InAnotherCountry,1927,也有译成《在另外一个国度》)是厄内斯特·海明在在出版《太阳照常升起》(TheSunAlsoRises1926)之后发表的.这时,他已在美国文...  相似文献   

11.
海明威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以其塑造的"迷惘的一代"的典型人物而成为该流派的代表性作品,同时,作者富有个性的海明威式的叙述策略也有具体体现。从叙述视角和叙述话语入手,对这一作品的叙述策略进行研究,为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艺术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野。  相似文献   

12.
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本文通过文章的背景介绍,以及"迷惘的一代"的由来,以及迷惘的一代的三个鲜明的特点作了具体的介绍和分析,文章的最后作者道出了迷惘的一代的真正含义即是迷惘中的不迷惘.  相似文献   

13.
在演艺圈里,姜文一方面才华横溢、激情飞扬:另一方面又脾气较大,难以沟通。2006年9月15日,笔者得知姜文与周韵生下一子,就此专访姜文。姜文承认孩子是他的。他说是周韵以她的温柔乖巧、灵慧明媚帮他走出了离婚的阴影,让他生命的太阳再次升起……  相似文献   

14.
海明威悲剧意识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悲剧意识是海明威思想体系和文学创作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从《太阳照常升起》到《永别了 ,武器》 ,再到《丧钟为谁而鸣》和《老人与海》 ,海明威的悲剧意识经历了对悲剧的宿命论式的接受 ,对悲剧的自觉规避 ,以及与悲剧的积极抗争三个重要发展阶段。这些深刻的变化反映了海明威在探索生命意义上的积极成果 ,也表现了他在艺术追求上的不断成熟。  相似文献   

15.
《太阳照常升起》以崭新的视角和独特的叙述方式吸引着观众的视线。这种独特的叙事主要呈现为碎片化的特征,即从组合段叙事、非情节叙事、开放式结局三个方面对影片进行阐释,并展示导演和观众间的一种智力博弈。  相似文献   

16.
评“迷惘的一代”与《太阳照常升起》胡天赋“迷惘的一代”(TheLostGeneration)是本世纪二十年代出现的以美国作家为主要代表的文学流派,尽管它不是一个有组织和共同纲领的文学团体,但它的影响超越了国界和民族,在世界文坛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第...  相似文献   

17.
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太阳照样升起》是一部伟大的作品,这部作品当中充满了悲观和虚无色彩。通过对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以及萨特等的存在主义的追溯,可以从哲学层面上加深对《太阳照样升起》的认识。同时,这部作品亦折射出悲观和虚无乃是"迷惘的一代"思想当中的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18.
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 ,海明威在他的两部早期成名作《太阳照常升起》和《永别了 ,武器》中描写了当时青年一代的幻灭感以及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反叛精神和强烈的反战情绪。“迷惘”是他创作个性的显著特点 ,他一生都在迷惘中追求。海明威与“迷惘的一代”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创作的整个思想基础都是在“迷惘的一代”时期奠定的。  相似文献   

19.
《太阳照常升起》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成名作。长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围绕小说女主人公勃莱特.阿施利这一文学形象展开了激烈争辩,观点迥异。本文主要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学的角度出发,对阿施利时而抑郁、时而躁狂的怪异行为进行剖析,揭示其抑郁躁狂的根源,进而挖掘海明威在该小说中所隐含的写作意旨。  相似文献   

20.
原型范畴理论一直是认知语言学的热门话题。将原型范畴理论与海明威的作品相结合研究发现,虽然《印第安营地》创作于海明威的文学生涯早期,反映了年轻时期的海明威对生与死、善与恶等原型范畴的感悟,正是这些感悟才帮助海明威在以后的创作生涯中将生与死、善与恶等原型不断拓深,创作出了诸如《太阳照常升起》、《乞力马扎罗的雪》等经典之作,不同的读者在不同的时期阅读《印第安营地》都会获得不同的人生感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