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宋代杜学史上,王安石占有重要地位.他尊杜的初衷很大程度上是为其政治目的服务的,其中包括对杜甫君臣现的认同和传承.王安石和杜甫皆继承先秦儒家特别是孟子学说,秉持"君臣遇合"型的君臣观理想,主张以对人君缺失的指摘、竭尽臣责而"致君尧舜".杜甫还侧重继承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强调臣子的忠君;王安石则更注重以法治国,强调君应行君道、臣子要以道事君.在两宋特定的时代务件下,杜甫君臣现中忠君的一面被片面放大并得到高度尊崇,王安石的主张特别是其以道事君等观点却屡遭曲解和非议.  相似文献   

2.
孟子倡汤武放伐、民贵君轻、土芥寇仇、俊杰在位等说.孟学在先秦是显学,汉代还有尊孟派.魏隋间皇室更替是采用"尧舜揖让”模式以取代"汤武放伐”模式,封建世袭士族阶层倡"汤武逆取”说,贬抑孟学.统治者依靠封建宗族势力,他们倡"仁孝治国”,标榜周孔之道.隋末农民以武力推翻暴君,"逆取说”不攻自破.孟学发展的最大障碍被排除.到唐代,庶族走上政治舞台,他们着眼于封建国家的长远利益,削弱世族特权,这和具有远见的孟学息息相通.唐初已有人尊孟.中唐出现尊孟思潮,封建统治思想开始由周孔"仁孝治国”向孔孟仁义之道演变,其侧重点是强化纲常名教.  相似文献   

3.
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本来就是善的,人的为恶是由于后天环境影响和主观不努力造成的。性善论是一种不错的"道德理论假设",其中"教人向善"的思想,"寡欲"、"存心养性和求其放心"的道德修养方法以及"人皆可以为尧舜"的信念,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批判地继承孟子的性善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历代学者对孟子"寡欲"之"欲"的内涵有三种诠释:中性说、善恶混合说、私欲说。将三种诠释分别代入孟子的"养心莫善于寡欲"命题并进行话语分析,可以得出三种不同的结论。中性说认为孟子"养心"就是任何时候都要最大程度地压制和减少生存之欲,这有违孟子以道作为取舍欲望的根本标准,也与孟子的生活经历不符。混合说虽然在义理上可以成立,但与孟子教化世人之欲望的处置方式不符,故与孟子思想存在差异。只有私欲说才与孟子的思想体系和实际生活相一致,并符合儒家工夫论的逻辑进路与具体实践,可见孟子"寡欲"之"欲"指的是私欲。厘清孟子"寡欲"观的思想内涵,不仅有助于了解儒家理欲学说的发展脉络,而且对于生态危机背景下正确认识道德与欲望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孔子之学,“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孟子以承续尧舜、孔子之道自任,对孔门圣道传承观念及其谱系作了系统的表述。《孟子》末章的圣道传承系统中,有两类圣道传承者:“闻而知之”者和“见而知之”者。出土简帛《五行》也明确提出过“闻而知之者圣”、“见而知之者智”命题。这不仅表明道统观念在孔思孟之间的传承,而且体现了孟子承接传统的自觉意识和担当意识。在学术脉络上,孟子自觉宗承曾子、子思一系内转省思的理路,形成了一种新的学术传统,为儒家思想奠定了心性的超越基础。孟子“说大人则藐之”,也表现了与曾思一脉相承的“以德抗位”的内在精神气质。孟子关于尧舜汤文武周公孔子的圣道传承论,乃基于一种学术根源性的意识;而其有关孔曾思孟学脉系统的论说,则着眼于当下学术新统的建构。这种圣道谱系(后儒谓之“道统”)与学术新统(或可谓之“学统”)的反思和自觉,对一个时代思想的生产或创造而言,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6.
孟子“士”人格的思想特质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孟子在继承孔子理想人格思想基础上,对"士"人格做了详细、全面的阐释,实际上奠定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格的原型。孟子"士"人格的思想特质可归结为三方面:一是士志于仁义之道;二是重道轻仕、士以师道尊于君;三是士以成为具有浩然正气的大丈夫为目标。继承和发扬孟子"士"人格的思想传统,对于当今时代知识分子和广大国民塑造和培育理想人格,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孟子》中的有关论述是孔子和尧舜高下问题的最重要渊源。在理学史上,以程朱为代表的理学家从"继往开来"的角度正面支持孔子高于尧舜的论述,而王阳明却一反前人所论,以为"中国圣人,以尧舜为最"。阳明弟子王畿承继和发展了阳明的观点,以王艮泰州一脉为代表的阳明后学也强调孔子无位而可行仁,故而高于尧舜。管志道则将外王理想与有位者结合,贬低孔子的道统地位。阳明学者虽立论各异,但对尧舜与孔子高下问题的理解总体上以外在治理为标准,并呈现出一种道与"位"之联结逐步加深的思想史面貌。  相似文献   

8.
学会反哺     
《北方人》2007,(8)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孝道、孝顺、孝悌是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的。中国古人讲求孝道,论"百善孝为先";增广上讲"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些,都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长者的道理。今  相似文献   

9.
孟子以性善论和王道仁政为理论基础,将古代的"重民"思想发展为"贵民说"。"贵民说"是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民本思想基本形成的标志。孟子的"贵民说"论证了"民"是政权转移的最终决定力量、民心向背对政治统治成败的决定性作用,并提出据民意选贤举能的政治主张。"贵民说"作为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从理论上调整、阐释了天与民、君与民的关系,第一次较详细地阐述了民贵君轻、君权民与的思想,起到了对统治者暴政的限制和对被统治者革命权的肯定。孟子的"贵民说"和民本思想作为传统民本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对正确理解我们党的治国理念和认识党的治国实践有积极意义。孟子"贵民说"没有成为整个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观念和价值取向,是由其本身的缺陷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
<孟子>中的孟告之辨提出了"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的问题.告子的"长者义乎"实隐含提出了制度问题:他将社会秩序的维持和道德的保障建立在习俗的基础上.而习俗也就是不成文的法律制度.这进而在苟子那里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苟子在孔孟学派之外特有的礼义师法思想.孟子的"长之者义乎"将社会秩序的维持建立在个人道德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儒家自孔孟以来一以贯之的由"内圣"而外王政治模式.但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若想在当今时代能够得以实现,必须是孟子与告子两条理路结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认知问题是哲学无法回避的问题,而认知问题的核心问题是“真”的问题。人的认知成果最终由语言来呈现,语言的基本单元是词,每个词都蕴含一个“是”,由是什么(词所指代的对象域)与何以是(该对象域确定为一类的标准)两方面构成。那么这个“是”如何而来?所知学认为一切由“知”而来,一切都是所知。认为“知”对于认知活动必不可少,但并非唯一来源。“信”与“说”有其自身不能等同于“知”的特点,与“知”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认知过程中共同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左传》中表示时间单位的“年、时、月、日”等词语的意义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中,“日、时”具有多种与时间相关的意义,这些意义的体现除了与它们不同的结构形式有关,还与它们在句中的句法位置和语法功能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月、年”的主要功能相对单一,主要是与数词组合,但由于上古汉语没有序数和基数的区分,导致这种组合同时具有表示时点和时段的双重意义,而对这两种意义的区分,同样需要依靠其在句中所处的句法位置予以判定。  相似文献   

13.
“界”“圈”“坛”三者作为类词缀时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都附缀于代表某一行业、领域或表示具有同一特征的某一社会集群之类的字眼后。因此,“界”在组合上不受音节限制,基本上可以和任何行业结合,多用于严肃场合并且虚化程度不高;“圈”多与双音节结合,语用范围比“界”窄,多用于时尚的场合,且虚化程度最弱;“坛”基本上只与单音节结合,多用在文艺界和体育界,常出现在轻松、随意的场合,虚化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14.
15.
"画眉"张敞     
西汉名臣张敞,曾连任京兆尹九年。期间,先后发生过两件引起轰动的事:一是他亲自为妻画眉,被人在汉宣帝面前告了状;一是他在待罪即将离职的五天时间内,逮捕处决了拒不执行工作命令的絮舜。但综观他的一生:刚正不阿,直言敢谏,才识过人,他了解体恤民情,治郡严宽相辅而行,成绩斐然;特别是他系心国是,忠于职守,不计个人功名利禄,甚至置个人生死安危于度外。其忠诚、才识、业绩,在历史上都堪称第一流。只因曾为妻画眉,而与“飞将军”李广一样终身不得封侯。  相似文献   

16.
"哭、泣、啼、号"是一组常见的同义词,但并非浑然无别,而是同中有异,古往今来都有人对他们进行过辨析,但众说纷纭,讫无确说。通过考察,可以认为"哭"是哭泣的通称,古今皆然;"泣"是多泪之哭,多指小声或无声流泪之哭;"啼"是大声之哭;"号"是声言交杂之哭。  相似文献   

17.
"O"与"0"是两个不同的数字符号.关于它们的起源与演变、功能与用途以及用法差异等学术界存在着分歧."O"是一种汉字,它的起源地在中国;"0"是印度数码,最先由印度人创造.虽然"O"与"0"在符号的创造上是极其相似的,但它们仍然是泾渭分明的两个数字符号,不能等同与混淆.  相似文献   

18.
宋明"理学"作为我国文化思想史上一个特定的概念,其思想内涵在发展历程中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文章主要从"存天理,灭人欲"到"天理就是人欲"这一根本的思想转变入手,分析论述其转变的过程及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褰裳>、<静女>是<诗经>中的两首反映劳动人民爱情生活的情诗,虽然是从不同角度描写男女相约相见的场景,但却有着非常重要的共同点,那就是都运用了赋的手法来展示诗歌内容,体现诗歌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文化研究可以有多种方式:自我体验或他者旁观;理解一种文化就是分析其表征模式;文化表征是一个他者与他者权力角逐的过程;文学、艺术、语言正是文化表征的场域,对它们的分析就意味着一种文化霸权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