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存山 《中州学刊》2005,(1):130-137
范仲淹是开创"宋学精神"的第一人,但其历史地位一直没有给予明确的、恰当的评价.在范仲淹的庆历新政以后,王安石的思想经历了一个逐渐转向的过程.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的根本不同就在于:庆历新政是以整饬吏治为首要,以砥砺士风、改革科举、兴办学校、认明经旨、培养人才为本源,兼及军事、经济等领域,而熙宁变法则转向为"以理财为方今先急".熙宁变法之所以引发朝臣的政见不同和党争,固然与儒家传统的义利之辨有关系,但宋代的政治现实也确实面临着士风、吏治与"理财"如何协调并进的问题.只有辩明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的关系,指出熙宁变法转向的局限性,才能理解道学或理学是在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2.
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是北宋的两次改革运动。前者发生于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主持者是范仲淹;后者始行于宋神宋熙宁二年(1069年),中止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主持者为王安石。这两次改革,前者不到一年便消声匿迹,后  相似文献   

3.
北宋庆历年间,由范仲淹为首领导的政治改革,史称“庆历新政”。蔡襄是其中的坚决支持者之一,在改革中,蔡襄不畏权贵,忧国忧民,极谏尽诤,阐明治道,“苟利国家,岂顾后患”的思想品格和坚强精神,是极为宝贵而值得发扬的。蔡襄(1012—1067年),字君谟,北宋兴化军仙游人。天圣八年(1030年)十九岁中进士后,任漳州军事判官。景祐三年(1036年)七月调任西京留守推官,时范仲淹因上《百官图》,并在论奏中讥切时政,批评宰相吕夷简,而被吕以“越职言事”并加诬“荐引朋党,离间君臣”罪名,落职出知饶州。当时秘书丞余靖、太子中允尹洙、馆阁校勘欧阳修均因此案被牵连贬官。于是,蔡襄作《四贤一不肖》诗,褒贤贬不肖,可见他是赞同范仲淹的政见、主  相似文献   

4.
李存山 《中州学刊》2004,(1):117-124
由范仲淹倡导、推行的庆历新政,是以整饬吏治为首要,以砥砺士风、改革科举、兴办学校、认明经旨、培养人才为本源,兼及军事、经济等领域.庆历新政的成败得失决定了以后宋学精神的发展.庆历新政不仅是熙宁变法的先河,而且由于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正反两方面的作用,确定了二程洛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韩琦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面对北宋早期的种种社会问题,他积极参加了庆历新政的变法革新,但后来因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损害了下层民众的利益,同王安石的改革设想不同因而,他又强烈地反对这一变法。  相似文献   

6.
关于熙宁变法及王安石其人的评述文章,是近年来宋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许多新老史学工作者对王安石提出种种洁难,甚至不惜否定王安石。但平心而论,解放以来史学界一度出现的为王安石及其变法盲目唱赞歌的现象,也似有失公允。或许有人会引用列宁关于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的话,从而认定王安石“改革派”的地  相似文献   

7.
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能够突破因循保守、提倡革新的杰出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在宋仁宗时期,主持了改革弊政的“庆历新政”,虽然这次改革历时不久,但他的遗志在十多年后,即在王安石和宋神宗主持的变法中得到实现,他的爱国胸怀、苦学精神、廉洁操守、宏伟抱负,永远值得人们景仰和学习。近年来,范仲淹领导的庆历新政颇受史学界的重视,出现了较多的研究成果。但在庆历新政各项措施的行废问题上,各种著作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使读者莫衷一是。本文试图对庆历新政各项措施的实行和废罢进行专门的探讨,以期找到比较符合史实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从熙宁变法的背景入手分析了熙宁变法的起因,并对熙宁时期变法和元丰时期改制进行了比较,指出虽然新法在元佑时期才被废止,但是熙宁变法应仅指熙宁时期的变法。接着对熙宁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宋神宗的帝王权术是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并据此提出了现实借鉴。  相似文献   

9.
11世纪中叶,中国易学史上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以范仲淹、欧阳修、李觏等为首的一批知识分子,勇敢地破除汉唐以来解经注经、章名训诂之学的传统,他们疑经改经,主张重新解释易经,提倡自由解经,强调发挥易经的经义、义理,所谓“经以明道,文能通理”。这场思想解放运动恰恰发生在庆历前后,改革派以《周易》作为变法革新的精神武器,这种理论与实践的交相辉映,对宋代的易学以及后来经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熙宁变法期间的农田水利事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朝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割据局面,控制了中原和南方的广大农业经济区,但北宋王朝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政权。熙宁年间,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变法运动,给农田水利建设带来强大的活力。由于“灌溉之利,农事大本”,所以,发展农田水利被列为变法理财的重要内容之一。熙宁二年十一月,北宋政府颁布了《农田利害条约》,农田水利建设形成热潮,尤其是北方的放淤活动,规模空前,成为古代农田水利史上的壮举。  相似文献   

11.
12.
《宋史》王安石传载:"安石未贵时,名震京师,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作者囿于传统观念,把锐意变法的王安石描绘成一个强词悖理,刻薄寡恩的怪人.其他记载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资料,尽管褒贬不一,但也都在刻画王安石个性品格方面花了许多笔墨.显然,解剖北宋中期这场大规模的社会改革运动,改革者王安石本身的品格,是个重要的切口.  相似文献   

13.
吕惠卿(公元1023年-1111年)字吉甫,福建晋江人.在北宋熙宁期间,宋神宗、王安石发动的变法中,他是最活跃,最有建树的人物之一.由于古代一些史学家将宋朝的中衰归咎于变法,因此变法派上层人物除王安石外都被归入奸臣之列.吕惠卿则是所谓"奸"中之"巨奸",而被唾骂千秋.现在,王安石变法已得到公正而高度的评价,然而吕惠卿的千秋功罪,曾几何人予以公正评说?自宋以后历代评论家,反对变法者自不必说,即是肯定变法者亦以王安石任用章悖、吕惠卿等所谓"小人"为非.明人章衮撰《王文公集序》说:"……所以不惜众论,而用章、吕者,亦曰取其才以济吾事尔.然岂有欲求善治而用小人,既用小人而无后悔者耶?数者,公之罪也……".后代  相似文献   

14.
范仲淹是庆历新政人士的政治领袖 ,欧阳修是他们的文学旗手。新政骨干多为北宋古文运动的中坚 ,有十分可观的创作业绩。晏殊识才爱才 ,发现范、欧等人才 ,把他们推上政治舞台。新政人士有相同或相似的文学观 ,在庆历时推动了散文的发展。庆历的科举与教育的改革 ,为嘉间人才与文才的辈出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朱熹二三事     
婺源茶院朱氏第九世孙朱熹(1130-1200),是我国南宋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其一生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在这不算长的仕途生涯中,朱熹不仅自己过着清贫俭朴的生活,常常“豆饭藜羹”;而且为官清廉。关心民间疾苦。为反对横征暴敛,他曾多次上疏“触怒皇上”,因此仕途起伏浮沉.  相似文献   

16.
化隆二三事     
<正> 马步芳第一次驻防化隆(当时称巴戎县)是一九二○年至一九二四午(民国九年九月至民国十三年春),第二次驻防化隆是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二九年(民国十四年底至民国十八年初),中间除任甘边宁海镇守使署一等参谋近一年时间外,前后盘踞化隆达八年之久,化隆可以说是他的“发祥”之地。  相似文献   

17.
宣鼎二三事     
宣鼎是近代卓有成就的文言小说家之一。他的名号很多,起码有数十个。载记往往有误。他姓名字号的正确表述,当作:宣姓,鼎名,字子九,号瘦梅、香雪道人等。另象云山到处僧、邋遢书生等别号也能反映他的为人和遭遇。宣鼎是乾嘉以来幕宾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多才多艺,书法、绘画、篆刻无不精通。现在安徽省、天长县还有收藏。在文学创作方面,文、笔、诗、词、曲、赋,他都是里手当行,但以文言小说享有盛誉。现存小说除《夜雨秋灯录》十六卷外,单行短篇小说《钟小妹传》写得也很出色。穷愁潦倒,身后凄凉,这就是这位小说家的生  相似文献   

18.
李强 《江淮论坛》2005,(4):166-171
北宋庆历四年发生了一场是否应该建城于水洛的争论,史称"争水洛城事".水洛城之争并非一起边将间意气之争,而是北宋对西夏作战两种不同战略思想的碰撞.了解"争水洛城事"的背景,需要从宋夏关系发展、仁宗的对夏战略和当时具体的政治军事形势入手.水洛城之争反映了庆历"和而不同"政治理念,但争论中不和谐的声音,成为士风丕变的内部因子.  相似文献   

19.
蔡明康 《琼州学院学报》2009,16(3):26-26,13
本文对崖州旅游的人与事,概述其二三事.  相似文献   

20.
汉文帝好问而且善问,他之所以赢得了“文景之治”的美名,就其个人因素论,在很大程度上就得力于他的好问和善问。汉文帝被周勃等大臣拥立登基后,对周勃由敬畏之心到摆正君臣关系,有一个心态转化过程。这种人物之间微妙复杂关系的真实显露,最能让人看清人情世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