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中等收入者的界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当有不同的侧重和不同的依据,现阶段应主要从收入水平上考虑.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正处于急剧发展和改革时期,若过于强调中等收入者在文化心理、审美情趣等质的方面必须具备一定程度上稳定的、统一的标准,不仅不现实,而且会阻碍中等收入者的成长.只有集中力量提升居民收入水平才是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通过模型测算,我们的结论是如果基尼系数保持在0.3-0.4之间,年人均GDP收入在14000-16000元之间的收入群体可以划为中等收入者.界定和培养中等收入者,应注意其动态性、地域性和稳定性特点.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并不是要把一部分高收入者拉到中等收入者中来,而是要提高低收入者以及中等偏下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构建"橄榄型"财富结构.  相似文献   

2.
使中等收入者占总人口的大多数,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当前我国不合理的收入结构,亟待通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来改善,而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应更多关注低收入者,尤其是农村低收入者;人力资本投资能够实现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是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首选手段,以人力资本投资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重点在农村。  相似文献   

3.
浅析“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是党的十六大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在分配上作出的重大决策 ,意义重大。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主要是要扩大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对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全面理解 ,必须防范一些认识偏差  相似文献   

4.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中等收入者比重过低,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由于客观条件制约,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教育特别是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凸显政府职能部门的作为,进一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中等收入者的含义,并且探讨了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依据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构建和谐社会与扩大中等收入者群体比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明  郭栋 《中州学刊》2005,(5):111-114
扩大中等收入者群体比重,是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社会阶层差距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要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就必须坚持在发展中解决问题,要在经济总量不断做大、整体收入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扩大中等收入者群体的数量和质量,最终朝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迈进.  相似文献   

7.
林亮途 《理论界》2007,(12):185-186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使收入分配格局合理有序,“中等收入者占多数”。其中,扩大农村中等收入者比例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由于“农村中等收入人群”的比重偏低,已经对农村社会的稳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扩大这一群体的比重,使“中等收入者占多数”在农村得以实现。关于扩大农村中等收入者比例的途径,本文着重从影响农村中等收入者扩大的四个方面问题进行分析,希望借此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扩大中等收入者对于改变我国不稳定的金字塔型社会结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都有重要的意义;从我国低收入群体过多的现实国情出发,中等收入者的标准不宜定的太高;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要靠经济的发展,同时政府给予相应群体有利政策的安排也是极为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针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突出的情况,党的十八大提出实现全民"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的新要求。准确把握我国农村居民中等收入者真实内涵,对其进行合理界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全面小康社会为目标,在综合考虑城乡居民中等收入者标准的差异性、可比性、动态性以及其他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测算出农村居民中等收入者标准为农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18598.3元~55794.9元(2011年价格)的区间。这个标准可在新时期为准确把握我国农村居民中等收入群体扩大情况提供较为科学的测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一、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与收入分配不公这一情况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收入分配不公是由于行业、地区等诸种因素造成的,比方说,硕士研究生毕业在西安高校的工资收入是六百元,在广东是三千元左右或以上。收入分配不公不是指收入差距,差距是正常的,而“不公”则是由于一些不合理、不合法的因素造成的,比方说偷税漏税、隐性收入等等。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扩大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社会财富增加了,从理论上就有可能提高收入分配。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在 2 1世纪的头 2 0年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提高低收入阶层水平。”在对中等收入阶层吸收低收入阶层的流动空间以及流动机会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 ,认为中等收入阶层对于吸收低收入阶层存在着很大的空间 ,但低收入阶层自身的流动能力不足 ,并且由于某些不合理的体制减少了低收入阶层向中等收入阶层的流动机会。为此 ,本文对增强低收入阶层的流动能力和扩大流动空间、提供流动机会等 ,提出了相关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近期,由广州市社科联、广州日报联合组织召开了“如何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座谈会,来自广州社科界的近30名专家学者围绕主题对此作了深入探讨,发表了很多精辟见解。现将专家学者的讲话和文章刊登于此,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文章在对中等收入群体进行合理界定的基础上,改进了基于分组数据的收入群体划分和测度方法。通过对1985—2008年我国城镇收入群体的状况进行测度,进而对城镇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进一步得出制约我国城镇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扩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江苏社会科学》2005,(2):237-238
“中国当代中等收入者社会态度研究”,是由江苏省委党校严翅君教授承担的200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04BSHO13)。在现代社会,中等收入者的社会态度对整个社会心理健康成长,对社会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已被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充分证明。中国当代中等收入者队  相似文献   

15.
亚企业家是中产阶层的最主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私人品的主要提供者。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增加主要依赖于亚企业家群体的壮大。在企业家制度安排下,亚企业家生成机制引致亚企业家群体的形成并促进中产阶层的形成和壮大,由此推动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国内外对中国是否会掉入"中等收入隐阱"存在不少争议。对巴西、阿根廷等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拉美国家和日本、韩国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比较表明,"中等收入陷阱"实质是一国经济由低收入阶段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问题,而收入分配制度是找准效率和公平平衡点的"砝码",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实现十八大提出的"收入倍增计划",是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旅游意识的不断提升,旅游活动日益普及,城市居民的旅游需求也正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城市居民旅游需求到底发生了哪些显著的变化?这一问题值得学界关注。为此,本文以南京市为例,运用市场调查法,实证研究了该市居民的旅游需求特征,并据此得出了颇具意义的六点结论。这不仅对深化南京市居民旅游需求研究以及南京市旅游消费市场的开拓有所裨益,而且对我国城市居民旅游需求研究以及城市旅游市场的开拓也不无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等收入者是指在一定时期或地区内达到中等收入水平的城乡居民。中等收入者既对社会主流价值与现存秩序有着较强的认同感,也存在焦虑心态;形成相对理性和具有超前意识的现代消费观念,促进经济的增长;具有理性文化心态和较强的文化自觉意识,对文化教育的需求愿望强烈,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他阶层的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19.
胡必成  方金友  夏波 《学术界》2005,(3):289-292
由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王开玉研究员主编的《中国中部省会城市社会结构变迁———合肥市社会阶层分析》一书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这本书以地处江淮之间的省会城市合肥为例,从实证的角度,以职业为基础,结合经济资源、组织资源、文化资源以及自我认同等因素,分析了我国中部地区城市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探讨了中等收入者的划分标准和新老中等收入者的转变,以及由中等收入者发育成中产阶层并构筑现代社会结构等问题,在充分展示了我国中部地区中等城市社会阶层结构变迁的过程、特征、规律和发展趋势基础上对于全面把握我国社会阶层情…  相似文献   

20.
试论促进财产性收入合理增长的政策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丹 《江淮论坛》2008,(3):74-78
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财产性收入"这一命题,意在扩大中等收入者所占比重,缩小国民贫富差距.面对财产性收入这把双刃剑,本文先从定义人手,分析了我国财产性收入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提高财产性收入的政策、措施.文章的重点为存在的问题及应当采取的政策、措施,也是文章的亮点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