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摹仿说是西方诗学最根本的思想之一.摹仿论构成了西方美学的主流.然而,在中西诗学的对比研究中存在一种被广为接受的观点,即摹仿论是西方诗学传统特有的文化创新.在此学术共识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种基本的二分法,其结果是衍生了一系列的中西二元对立:西方艺术具有隐喻性、象征性和先验性特性,而中国艺术具有转喻性、字面本意性和内在性特性.文章批判地审视有关摹仿论的对比研究,列举出反对上述被普遍接受观点的种种理由,并从认识论、本体论和方法论等角度考察中国诗学传统中摹仿说与西方传统相关的各个方面,重新确立模仿是跨文化的人类本能,因此艺术摹仿论也是跨越文化传统的普遍性观念;还考察了艺术理念如何在中西表现系统中得以形成、中国诗学摹仿论与西方诗学摹仿论的差异以及对该差异的理解会给西方和非西方文学的对比研究带来哪些启发诸问题.  相似文献   

2.
王国维的"古雅说"与中西诗学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维的"古雅说"与中西诗学传统的关系如同一枚铜板具有不可分割的两面,其中一面是康德、叔本华为代表的西方天才理论,另一面是以南宋典雅词派为代表的中国古代词学中尚雅的审美传统,离开了其中任何一面,都不会有"古雅说"的提出.从理论渊源上看,王国维的"古雅说"植根于以康德美学为代表的西方天才理论,但王国维建构"古雅说"的目的,是企图对中国古代词学的雅化传统进行颠覆和重估,因此尽管中西两种诗学都参与了"古雅说"的建构,但前者是以"理论",后者是以"材料"的身份介入其中,二者并不是一种平等参与的对话关系.正是由于王国维对西方天才理论的所谓"普遍真理性"缺乏必要的反省,导致他在跨文化阐释中的失误.  相似文献   

3.
中国象征主义引进西方象征主义美学观并将其植根于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形成了以“天人合一”为基础的美学特征。西方象征主义追求的是心灵与物质世界的对应、沟通和超越,中国象征主义力图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心与物冥”、主客消融、天人合一。周作人提出“象征即‘兴’说”,指出了西方象征主义与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和中国古典诗艺在审美本质上的相通性,梁宗岱”以“契合说”为统辖,将象征这一西方诗学观念植入了中国诗学的土壤。  相似文献   

4.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西方经典的诗学、美学论著,对西方文学观念的形成和文学作品的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其中的悲剧观念,对悲剧文本的建构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享有很高的地位。本文试图用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经典理论,“悲剧说”阐释《红楼梦》,为《红楼梦》的阐释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在深入了解亚里士多德《诗学》理论基础上,探寻《红楼梦》的艺术价值,以此寻求中西文学的凝结点。  相似文献   

5.
对中西诗学论者而言,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神秘主义诗学在中西方诗学体系中各有哪些传统.本文以这一问题为讨论的主题,在分别梳理中国神秘主义诗学源流和西方神秘主义诗学流变之后,指出中国神秘主义诗学传承以幽玄为本旨,而西方神秘主义诗学传承则以纯灵为旨归.  相似文献   

6.
叶嘉莹的中西诗学研究中,对王国维与西方理论的研究,特别显示了其从中西比较角度剖析的学养和功力,笔者对此作了多侧面的阐释,试图一窥叶嘉莹中西诗学研究的风格和特点,并藉此俾助于读者进一步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王国维的学术成就和特点。  相似文献   

7.
借鉴西方理论研究中国古代的阐释学、接受诗学,在近20年来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领域形成一个不小的热点。在对西方理论的认识、借鉴、吸纳与创新中,中国学者开始了创建中国文学阐释理论、建构中国古代接受诗学体系的努力。这一学术活动,不仅是对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拓展和深化,也势必对中西比较诗学、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转型等重大问题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8.
民国初年胡怀琛发表的《海天诗话》以中国传统诗话的形式对中外诗歌比较进行探索,开创了中国诗话与外国特别是西方诗学对话的途径,是中国比较诗学最早的作品之一.这部论著既有中国传统诗话的独特方法与视域,也通过对欧美诗的点评阐释而形成与西方诗学原理和基本观念的对照,对研究中国比较诗学的起源与历史有着重要价值.无可讳言,《海天诗话》也存在点评方式失之于简约、较少形而上学层面的理论阐释、对西方诗学观念的理解并不明晰等缺陷.而正确评价其历史贡献与价值有利于理解中国比较诗学初期特性.  相似文献   

9.
蒋寅认为,古人使用的"意境"只是立意取境之义,是一个不含价值色彩的中性概念,只是从王国维开始,由于西方艺术理论的启发,意境才成为一个与传统用法割裂的现代诗学范畴.本文对这一看法提出商榷,认为它忽视了20世纪的"意境"阐释同样离不开传统美学诗学的阐释语境.另外,文章还对蒋寅以概念史的清理为名,以"意象"取代"意境"范畴在中国美学史上地位的观点提出批评,认为"意境"作为一个美学诗学范畴被命名,是以民族的诗意审美为基础的,任何关于"意境"的概念史清理都必须以此为前提,否则就会失去它应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早期的象征主义诗派代表人物穆木天,在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上都为中国新诗作出了巨大贡献。契合论作为西方象征主义的一个重要特质,在经过中国象征主义诗派的接收和重组后,对中国新诗理论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对穆木天象征主义诗学中艺术法则的分析,揭示契合对穆木天早期象征主义诗学以及对现代诗学理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古代文论诗性与功利性的契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态的诗性化与内涵的功利主义相结合是中国古代文论鲜明的民族特色。本文以人类原始思维和中国传统哲学建构为切入点,从自然审美与伦理判断的先天亲和性、人类早期艺术的功利主义本质、轴心时代诗性传统在中国文化中的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用事与审美的统一等层次来寻找古代文论诗性与功利性相契合之民族特色的心理和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2.
当代禅美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禅美学在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美学发展进程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当代禅美学研究在禅美学基本理论问题的探索、佛禅与中国传统文艺形式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研究角度主要是分析禅与艺本质上的深层联系以及从历史遗留下来的文艺作品中总结禅美学的内在规律,研究方式已初步突破传统美学的感悟式思维,而趋向于涉取西方、哲学、心理学的成果。禅美学研究的不足在于研究方法、研究角度存在着视野狭窄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边塞诗仅以历代王朝陆地边境内外作为表现的主要地域,清中叶以来,随着外国列强侵略威胁的加剧和海疆边塞军民的奋起抗战,海疆边塞诗创作掀起高潮。本文论述了自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期间海疆边塞诗的发展变化。并从作者队伍的扩大、内容题材的深化、艺术手法的创新三个方面阐述了清代海疆边塞诗的时代特色和艺术成就;着力阐述这些诗歌忠君意识的淡化、爱国思想的飞跃、悲愤风格的形成、客观叙述的偏重、长篇古体和大型组诗的运用等值得重视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中国悲剧有无”问题讨论经历了近代启蒙话语、现代启蒙话语和民族本土话语三种不同话语形态。蒋观云、欧榘甲着眼于“戏剧改良”,从戏剧类型视角提出“中国无悲剧”的问题,偏向于近代社会启蒙话语。王国维第一次把“中国有无悲剧”问题带进悲剧精神层面,鲁迅、胡适受到王国维的影响,从“国人之精神”“国民性”视角分析“大团圆”戏剧结构。熊佛西、朱光潜、钱钟书依据西方经典悲剧作品和西方经典悲剧理论,用西方的“绳墨”量度中国古代戏剧,认为中国古代没有严格意义的悲剧。20世纪30年代以后,戏剧理论研究中的民族话语逐渐觉醒,20世纪80年代以后,王季思、张庚、陈瘦竹等学者悲剧美学、戏剧精神、戏剧形式结构等层面,回归本民族文化立场,基于中国戏剧发展实践,参证西方悲剧美学成果,揭示中国古代悲剧“悲喜相乘”“崇高”“悲愤”等美学特征,肯定中国古代悲剧的美学价值和社会教育价值。由此可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应该基于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文艺实践,将“悲剧”放置在中华民族长期的社会变迁中,放置在中国人的文艺创造心理机制,放置在中国观众长期养成的文艺欣赏心理机制,参证西方经典悲剧作品和悲剧美学成果,方能真正揭示中国古代悲剧独特的艺术特征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人学美学的学理探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的美学大势是走向人学。其学理依据在于 :其一 ,西方美学起于哲学 ,展于艺术美学和审美心理学 ,最终归于人学 ,人学成为西方美学发展的脉理依归和各派美学的价值取向 ;其二 ,中国古代以儒道为源头的楚骚美学、经学美学、玄学美学、佛教禅宗美学、宋明理学美学 ,以及明代心学美学等 ,无不以人文精神和人学理念为其筋骨 ,2 0世纪的中国美学更是以时代精神汇入人文传统而呈人学大势 ;其三 ,新世纪的美学需要关注人的生存世界、洞悉人的意义世界、瞩目人的情感世界 ,更应该从学理上丰富美学的人学底蕴  相似文献   

16.
“论诗诗”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而独特的诗性批评文体,这种批评文体由于借用诗的文体形式和比兴象征等艺术表现方法来品评诗人诗作,因而在点破诗学要妙、总结诗学规律的同时,具有浓郁的诗性意味。但是,从根本上决定“论诗诗”之诗性特质的则是诗论家有意择取的与逻辑推论、抽象言说相悖的直觉象征型思维方式。“论诗诗”的形成,从客观上看,是中国古代批评文体之“文学”化的历史进程和发展趋势使然;从主观上看,则是中国古代诗评家一身二任的特殊身分所致。在理论界普遍不满中国文论“失语”的今天,“论诗诗”这种富有民族特色的诗性批评文体理应经过更新和重铸而整合到我们当今的文学批评体系中来。  相似文献   

17.
从我国古代文论的"乐之本在诗"之说,到西方现代诗学的"一切艺术的本质是诗"的命题,对"诗性"的把握到指向关于艺术精神的认识,这种认识对于重建当代中国诗学,仍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中国当代第三代诗的文化特征与诗歌特质,提出第三代诗从理论到创作再到诗潮兴衰,都贯穿着一种解构精神.  相似文献   

19.
在以“物”向“心”倾斜、“天”向“人”倾斜的中国“心学”文化哲学影响下 ,中国传统美学所崇尚的“内重外轻”、“贵神贱形”、“心融万有”、“无我之境”等思维取向模式 ,带有浓重的“向心”文化色彩。中国翻译理论受传统美学影响 ,并从传统审美文化精神中汲取养分 ,吸收了其由表及里、由实及虚的思想 ,强调审美主体的自我人格欣赏 ,提出了相应的“三似”论、“神似”论、“离形得似”、“心神交融”、“感应”、“意境”、“妙悟”、“化境”说等翻译观 ,不可避免地具有传统美学的“重心”特色和“向心”文化痕迹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文坛的“诗化小说”是受西方象征主义文学及中国传统诗学影响的文本书写,是中国现代小说一种崭新的类型创新。这种小说的诗化倾向与西方小说20世纪的历史发展大体上保持一种同步的进程。诗化小说的主导艺术倾向主要表现为语言的诗化与结构的散文化,小说艺术思维的意念化、抽象化,以及意象性抒情、象征性意境的营造等诸种形式特征。整个诗化小说的发展轨迹表现为由具象意境的营造走到对观念世界的钟情。中国现代诗化小说的艺术实践与诗性的哲学思考为中国现代小说提供了全新的艺术维度与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