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1 毫秒
1.
归化和异化在文学翻译中常为讨论的焦点。归化和异化哪种策略更能体现"忠实"准则也一度引发争论。通过对贾平凹作品《浮躁》英译本Turbulence中运用归化与异化的实例分析,可归纳出,在运用归化时,不能使目的语读者感到源语中也有具目的语文化特点的东西;运用异化时,更不能不顾目的语读者是否了解源语文化,只为保留原文的信息和风格而使译本背离受众。将归化与异化结合起来,发挥二者的辩证连续体关系,才能忠实于原著并尽可能发挥翻译的跨文化交际功能。  相似文献   

2.
以翻译目的论为理论依据,从文化信息传递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红楼梦》的两种译本(杨宪益夫妇的英译本、大卫.霍克斯的英译本)中文化信息的翻译。对原著中文化信息的翻译,两种译本的译者由于翻译目的不同,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使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杨宪益译本主要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忠实于原文,尽量保留中国文化特色,最大限度地传递文化信息;而大卫.霍克斯主要采用归化翻译策略,以译入语读者为中心,注重译入语的特色和表现力。  相似文献   

3.
回译作为检验翻译质量的重要手段,对翻译理论研究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文化传播中,以保留源语文化要素为主要目的的异化策略备受关注,而其是否忠实和通顺却引发诸多争议.通过对《西游记》第59回众多译本中两个代表性译本中的实例进行回译,从选词、句式和段落等三个主要层面进行比较研究,剖析归化翻译策略的局限性及异化翻译策略的优势和价值,从而印证异化策略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异化是以源语文化为认同的翻译策略,而归化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策略。批评家们对跨文化翻译活动中的归化和异化原则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从跨文化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视角,对《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进行比较和分析。文章认为,两个译本在言语信息的传达上均可谓经典之作,但是在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上,则有很大区别:杨宪益夫妇的译本主要采用异化原则,目的在于向外国读者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而Hawkes的译本主要采用归化原则,目的是让译本更容易让外国读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5.
对比了《瓦尔登湖》的三个代表性译本:1982年的徐迟译本、1996年的许崇信译本与2006年的戴欢译本。徐译尽量忠实于源语和源文化,力图保证目标读者能理解新鲜的异域事物和概念;戴译通过精短的前言、大肆改动后的目录以及段落结构,使译作浅显易懂;许崇信对译本体例的调整则介于前两者之间。总体而言,三篇译文编排体例的前后各异,折射出我国外国文学翻译策略上的异化减弱、归化增强的悄然变化。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在人名的翻译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的策略。杨译本本着忠实于原著的精神,以异化翻译策略为主,力求把原著中思想文化的方方面面传达给译语读者,而霍译本以译语读者为中心,尽量减轻原语文化知识对他们的压迫感,翻译策略以归化为主。完整与足量是判断采用何种翻译策略的重要标准,因此,两译本虽各有巧妙之处,但或多或少都有欠额翻译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狼图腾》英译版中译者采用的文化翻译策略,并指出受译者的翻译目的、读者的审美期待与接受能力及译文可读性的影响,该部译作的翻译策略是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同时进一步指出,随着中英两种文化接触的日益频繁,以源语为归宿的异化策略会越来越被广泛地使用。  相似文献   

8.
以翻译目的论为理论依据,从文化信息传递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红楼梦》的两种译本(杨宪益夫妇的英译本、大卫·霍克斯的英译本)中宗教文化信息的翻译。霍译本主要采用了归化翻译策略,而杨译本则主要采用了异化策略。结合实例分析认为,尽管译者采用了不同的策略,却实现了各自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基于翻译目的论,对比分析《边城》两英译本,以期找出其在不同时代背景下被外译的原因以及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分析译者的翻译目的,翻译方法,译者与原作者、译者与译语接受者、译者与发起人之间关系等影响翻译的因素,得出戴乃迭译本倾向于异化,金堤和白英译本倾向于归化。两译本都尽力本着忠实于原文和忠实于读者的态度,遵从了忠实原则,同时他们竭力实现了各自的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10.
《围城》翻译的文化因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围城》英译本所采用的翻译策略是“异化为主,归化为辅”。据此,就《围城》的两种译评,从译者的角度,重新展开讨论,结果发现译者的努力与其翻译的策略是一致的。他们存有一种执着:全力保留和传达作品的“原汁原味”,不愿“妥协”,体现了他们忠实源语文化的深厚情结。  相似文献   

11.
从目的论角度对比分析《李清照词》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奈达对文化的分类为依据,从目的论角度出发,通过对《李清照词》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得出结论:两译本在文化负载词的处理上采用了完全不同的翻译策略。许渊冲的目的是尽可能多的把中国文化介绍给英美读者,主要采用了异化翻译策略;王红公则是为了使译本通顺流畅,便于英美读者接受,多用归化。文章旨在探究目的论对于翻译中国古代诗词中文化负载词的指导作用:由于译作目的不同,两译本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2.
《道德经》的翻译从16世纪开始,已经历了三次高潮。从理雅各服务基督教传播、融合中西思想、归化特征明显的翻译,到韦利传播中国文化以医治西方的弊端、为忠实内容而不惜牺牲文字优美的翻译,再到林语堂既忠实于中国文化又兼顾西方读者、努力再现源语内容和语言美的翻译,《道德经》的英译策略经历了从归化法为主到力图同时传达原作思想内涵和语言风格的异化法的转变。这一转变表明了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逐渐扩大,西方对中国传统文化逐渐从认知到认可再到欢迎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的两个经典英泽本中,杨宪益翻译“红”字时基本采用了异化法来保存“红”字特有的文化意蕴,而霍克斯采用了归化的翻泽策略,舍弃了“红”字的文化意象。通过对《红楼梦》中“红”字翻译的比较分析,说明异化和归化翻译策略应兼而用之,取二者之长,使泽文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著,并使译入语国家的读者能体会到作品本身的精髓,从而达到...  相似文献   

14.
美国翻译理论家Nida和Larson各自提出了翻译中的信息传递模式,Nida模式只重视表层结构研究,而Larson模式只重视深层结构研究,如何结合两者优点实现源语和译语在语义和文体信息上的对等传递值得探讨。译者作为语义和文体信息传递者,翻译中经常面临两种策略选择:归化和异化。通过从语言和文化层面对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两个英译本(杨宪益译本和霍克斯译本)进行比较研究,论证异化与归化看似互相矛盾,实则相互补充的辩证关系。异化和归化各具特点,在实现语义和文体信息对等传递中都有其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跨文化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策略基本概念,对译本的影响,以及两者在翻译实践中的有机结合,并对摩苏昆作品《鹿的传说》英译本进行分析,力图在保留民族文化和满足读者需要中找到融合点。在忠实于原著同时,尽可能发挥翻译的跨文化交际功能,弘扬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典籍的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16.
翻译实质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一般分为主要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异化"和主要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归化".本文通过对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比较,分析评述了两位译者在传递不同背景的文化信息方面所采取的归化或异化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及由此对读者所产生的效果和在目的语文化中所起的作用的不同.本文的研究认为异化策略在保存源语文化特色和传播源语文化遗产方面显得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7.
从功能主义的角度,对以归化为主的张译本《苔丝》和以异化为主的孙译本《苔丝》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两个译本都很好地实现了翻译目的,但是两个译本各有各的缺陷。归化和异化是实现翻译目的的手段,只要能更好地实现翻译目的,更有利于读者的接受和欣赏,归化和异化都可以用,两者结合是实现翻译目的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8.
由于归化和异化之争在国内外翻译界由来已久 ,笔者从语言角度和文化角度出发来比较《浮生六记》的两英译本 (林语堂译本和布莱克译本 )。最后得出结论 ,即归化和异化是互补的翻译策略 ,异化应是主流 ,归化是补充  相似文献   

19.
归化与异化是文学翻译研究中一对非常重要翻译策略。在翻译理论界,对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的激烈争论中译者各执己见。近年来,译论界多数人认为,在文学翻译实践中归化和异化两种方法要相辅相成。以《爱玛》的两个中译本为例,从归化和异化角度,对译本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印证文学翻译应将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有机地融合起来。  相似文献   

20.
归化、异化是翻译的两种不同归宿 ,源于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显著差异 ,并主要由目的语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基础所决定。归化、异化是有阶段性的 ,此消彼长 ,交替主导翻译的走向。归化、异化翻译对中国新思想输入和汉语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归化、异化翻译不是绝对的 ,只能是部分归化 ,部分异化。在翻译中有意译也有直译 ,既要求同 ,也要存异 ,既要忠实原作 ,又要有创新 ,归化、异化两者对立统一 ,是翻译的归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