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日本水户学的"尊王攘夷"思想源于儒家典籍《春秋》。其中"尊王"的思想始于因"敬天"而畏"天命",转而尊隆承受天命的"受命之王",以至尊重"继体之王"即"今王";而"攘夷"的起点是对夷夏文明价值的高下判断,其目的是实现本文明的极限扩张,即"化及天下"。水户学与《春秋》的"尊王攘夷"除"王"的身份不同外,二者的思想结构并无本质区别。由"尊王"所导致的对议会政治和个人自由的压制,以及由"攘夷"所导致的对异民族生存权利的漠视和发展权利的扼杀,在近代日本对外扩张中都曾凸显出来,这为儒学政治思想在当代的意义再生成提供了镜鉴。  相似文献   

2.
王建龙 《阴山学刊》2005,18(2):61-64
近代中国救亡思潮从守旧派的“尊王攘夷”发展到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再进一步发展到维新派的“寻求富强”,体现出一种递进的嬗变轨迹。对这一嬗变轨迹作出一个逻辑和历史上的合理阐释,对这三种典型救亡思路的内涵和内在演变作出详细的说明,进而对它们的作用和缺陷作出新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朝鲜是一个对中国儒学十分尊崇的国度。清朝时期,中国儒学对朝鲜的影响颇具特色,突出地体现于有清一代朝鲜统治者所提倡的“感戴皇明”的社会风尚以及在“尊王攘夷”的中国传统儒学的影响下,朝鲜完成了由被迫向清称臣纳贡到心甘情愿地做清藩属的历史过程。关于清朝时期朝鲜“感戴皇明”的原因,前人多简单地归结为“壬辰再造之恩”,却忽视了隐藏在这一表面现象背后的更深层次的原因。笔者认为,强调“三纲五常”、主张“尊王攘夷”的中国儒学是朝鲜对“皇明”的“感戴”能够历清一代,经久不衰的强大的精神支柱与思想基础,是朝鲜“感戴皇明”的深厚的文化背景。朝鲜对清政治立场的转变固然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其中根本的起决定性的原因则是清文化的日益进步。  相似文献   

4.
曲景毅 《江淮论坛》2009,(4):152-157,170
李德裕作为晚唐一代政治大家,其公文创作没有得到学界的充分重视。本文认为德裕精于《西汉书》、《左氏春秋》与其公文创作关系紧密,《左传》尊王攘夷之大义与《汉书》旁博精萃之典实均鲜明地体现在其公文的写作中,以古治今,援引“故事”,是其行文的显著特征。德裕的制诏奏议在其辅佐武宗成就“会昌中兴”之不朽业绩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并实现了经世致用与文采斐然、实用与美感的和谐统一,它们是文章治天下的范型。  相似文献   

5.
幕道与儒道的关系是研究清代幕友职业道德的关键,汪辉祖的“幕道”思想在清代中晚期得到官幕双方的重视,其原因在于汪辉祖的“幕道”是儒道在幕业中的体现,本文分析论述了清代幕友的职业道德与儒道的关系是幕“术”与儒“道”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对历史的认识往往反映民族觉醒的程度并反射到现实。在近代中国,对明治维新的认识清楚地反映了中华民族觉醒的历程。一、可贵的历史洞察力——洪冯的反应若把“尊王攘夷”和“幕末改革”看作明治维新的前奏,则中国最早注意日本这一动向者,据小岛晋治氏等所编《中国人的日本观100年史》,应为太平天国领导人洪仁玕。185  相似文献   

7.
刘兴亮 《天府新论》2015,(4):139-147
宋初士人议边过程中体现的边疆观念主要是对传统思想的继承,但在服事观、华夷观等层面也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则最终导致北宋以后“华夷有别”、“尊王攘夷”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在士风层面,士大夫议边在整体上反映出当时士风的颓废、低迷态势,但议边活动本身也助长了士大夫改革时弊、参政议政的热情,从而使议边成为砥砺士风的重要推手,而这种推动则足可视为真、仁之际士风发生转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胡安国将理作为释经的主要原则,用“理一分殊”的理学的方法,来处理和解释《春秋》里纷繁复杂的行为和事件。通过礼理结合,理包含礼,胡安国极力发挥《春秋》中尊王攘夷的微言大义思想,取得了巨大成功。胡安国的《春秋》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袁世凯与崑冈等人的争论,仍是义和团时期清流派与洋务派争论的继续,崑冈等尊崇儒家学说,不懂得中西文化可以交流,共同进步,认为学习外国长处,不是离经叛道,仍然坚持尊王攘夷,杀洋人,杀教民。袁世凯等反对杀无辜洋人、教民,主张严刑峻法,坚决镇压以遏乱萌,杜外国兴兵借口。  相似文献   

10.
王闿运是晚清时期一位积极用世的传统型知识分子,主张“通经致用”,以实现其安邦济世的人生抱负。求仕与入幕是他青、中年时期的主要社会活动。然后,王氏之求仕与入幕,与晚清很多士人之同类活动似乎有所不同,这正反映了王闿运追求经世致用实践的人生特点。正是由于其不同时人之特点,也决定了王氏之求仕与入幕难有成就。  相似文献   

11.
支克坚 《河北学刊》2001,21(1):5-14
"我们的立足点是工农兵,要一手伸向古代、一手伸向外国,继承人类宝贵的遗产."将两者作为缺一不可的东西作出如此简明的概括,是周扬的一点贡献.但由于周扬把两个"伸向"置于文艺从属于政治的前提下,就使他既不能正确认识古代,也不能正确认识外国,因而也就不可能正确解决如何继承与吸收的问题.在这一关系文艺如何建设与发展的重要问题上,周扬的认识既有一定的真知,又有严重的局限.  相似文献   

12.
在公元七世纪至九世纪,强盛的李唐王朝以自信的心态看待域外世界,其开明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吸引了大量域外商人、僧侣、学者入唐经商、传法、学习.通过九世纪的日僧圆仁、阿拉伯商人阿布·赛义德、新罗学者崔致远等人的著作,能够清楚地看到李唐王朝的域外形象,并由此可以雄辩地说明一个国家良好的域外形象与增强其国力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3.
《易林》本为占筮之作,但在诗歌不甚发达之西汉却极具诗歌色彩和文学价值。《易林》中有众多林辞涉及到战争,淋漓尽致地流露出焦延寿的反战思想。这种反战思想源于焦延寿对西汉中前期战争灾难的深切体悟和对先秦诸子反战传统的赓续发扬,同时,也离不开其对时代思潮的吸纳和传承。《易林》反战思想在渴望和平的当代社会依然具有其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贸易保护壁垒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是目前理论界非常关注的一个国际经济问题。本文对理论界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进展和最新发展动向进行了综合评述。全文依次考察了三个问题:外生性的贸易保护壁垒对外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外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威胁对进口国国内企业的贸易保护需求的影响;贸易保护壁垒与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  相似文献   

15.
仲伟民 《河北学刊》2003,23(2):166-170
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多次提到中国,并提出了关于中国的一些独到的看法。他认为中国的确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中国对白银的需求极大地影响了世界白银的流通和价格。但与西欧国家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相比,中国早已陷入停滞不前的状态,与五百年前马可·波罗的描述相差无几。中国落后的根源是因为极端轻视对外贸易,轻视制造业,以及落后的法律制度。作为一位走在时代前列的学者,斯密显然已敏锐地意识到了中国这个巨大市场的重要性,所以,他屡屡对中国的海外贸易政策提出批评。斯密的思想成为当时英国的官方学说,并进而可能影响了英国的对外政策。  相似文献   

16.
翟志 《北方论丛》2001,(3):55-58
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屐的西安事变,改变了国内的政治关系。张学良将军率领的东北军在西安事变后,遭到了蒋介石的嫉恨,东调改编(实为缩编)于先,抗占中削弱消灭于后。解放战争中蒋介石又把仅存的一些东北军部队全部投入内战战场。但是,中共及其所领导的八路军在抗战战场上,与东北军密切合作,帮助东北坚持进步,坚持团结。坚持抗战,使东北军实践了张学良将军的夙愿,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促进人才培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征 《兰州学刊》2005,(2):298-300
加入WTO,我国在教育领域作了相应的承诺,我们将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与世界上教育发达国家进行交流和合作,这将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科技成果,促进教育对外开放的整体水平,提高办学质量,培养更多具有国际化背景的技能型人才,全面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随着21世纪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扩大与深化,中国外语教育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外语政策与体制的深入改革势在必行。中国外语教育在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契机中不断地完善与创新,已逐渐形成了较为科学合理的体制与结构,但问题犹存,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9.
中国利用外资的负面效应及战略调整思路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改革开放以来,外资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方面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带来诸多负面效应。在分析外资大量流入对民间投资、国际收支平衡、行业垄断与民族产业发展、资源环境等多方面不利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利用外资战略的重新定位问题,即降低外资的资金补充功能,通过设立技术标准、产业标准以及资源消耗和环境标准,全面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并通过实行差别化的引资政策,充分发挥外资在促进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加速发展境外直接投资已是大势所趋,河北省境外直接投资是全省发展对外经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河北省境外直接投资的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从战略的角度提出了今后积极发展和扩大境外直接投资的对策及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