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兰州地区的茶马互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马互市,是利用内地所产茶叶与北方少数民族的马匹等产品进行交换的一种特殊贸易,是民族交往的一种形式,我国历史上的茶马互市源远流长,为加强中原地区同少数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联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地处祖国西北要冲的兰州,是通向蒙古、西藏、青海、新疆等地的咽喉,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孔道,同时也是西北的军事重镇。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兰州地区是历代茶马互市的重要场所,尤其是有清一代,兰州地区成为全国最大的茶叶集散地,是全国茶马互市的中心。  相似文献   

2.
茶马互市是我国古代内地与边疆民族之间进行的一种互补性的民族贸易形式,其中心内容主要是"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的茶马交易,在我国古代商贸史和民族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就茶马互市的形成、发展及其消亡的历史作了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3.
晚清及民国时期,湟源在茶马互市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并保障了当地教育水平的提高。湟源新学诗与地方经济发展及教育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由于社会发展,新学诗在不同层面上反映了这种社会变化,从一个微小的侧面印证了中国诗歌从古典向现代流变的内部变化。  相似文献   

4.
<正> 明代在西北地区盛行的“茶马互市”,是朱元璋及其子孙为巩固在西北地区已经取得的统治地位所推行的极为有效的经济政策之一。 青海地区自古产马,且品种优良,是历代中原王朝为获得马匹所重点经营的地区。尤其是明王朝自建国以后就面临拥有强大骑兵的北元蒙古的南下威胁,对马匹的需求更显急迫。此外,明朝政府在西北地区袭汉武帝“隔羌胡之交,断匈奴右臂”之策,在夺  相似文献   

5.
试析茶马互市对川滇藏边城镇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藏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具有悠久的历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汉藏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结成了血肉联系。两民族间的茶马互市即是相互交流的一方面,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不同的形式,对历史上汉藏经济交流和繁荣发展一直起着积极的影响,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伴随着茶马互市的发展,使一些城镇在川、滇、藏边兴起和繁荣起来。汉藏民族间的茶马互市始于唐代,兴于宋,盛于明,衰于清。在清代以后,两民族间的贸易扩大到了茶马以外的其它土特产品,无论是在贸易的规模上,还是在交换的种类上,都已发展到更为广泛的程度。早在唐朝以…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明初中央对湟水流域的施政,研究了湟水流域汉族社会的兴起、形成、性质、特征,也进一步分析了明初湟水流域汉族的来源、成分、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7.
明代户部的初设不迟于洪武元年(1368年)三月。设立之初,户部机构简单,可能主要负责铸钱,而全国财经工作则由司农司负责;至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定六部官制,户部取代司农司,成为主管全国经济、财政的中央机构。此后,户部的内部机构和职掌几经变迁,至宣德十年(1435年)基本定型。明初户部机构及其职掌的变迁,反映出明初统治者勇于探索,为调整和完善国家财经体制作了巨大努力。  相似文献   

8.
魏静 《兰州学刊》2013,(9):45-52
清初的茶马之制是清代茶法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茶马之制主要实行于甘青之地,首先缘于军事需要,其次是增加地方税收.随着清初以来,军事战争的逐渐减少,茶马制度也相应进行了调整,如采取各种措施变销陈茶.太平天国运动后,甘肃的茶务因各种因素导致废弛,左宗棠是首先对甘肃茶务进行变革的地方总督,其改革的主要措施就是“以票代引”、“先课后引”等,随着茶务改革的不断推进,后任者针对存在的不足,又进行相应的完善,这些改革对恢复和振兴茶务产生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淑贞是明初贵州与奢香齐名的彝族女政治家 ,由于种种原因 ,她却遗憾地被沉埋于历史之中了 ,这实在是研究者的不力所致。刘淑贞深明大义 ,才智双全 ,为维护民族团结 ,稳定明初贵州政局 ,致力开放 ,拓“黔蜀周道” ,安民兴邦 ,促进地方繁荣 ,注重文治教化 ,大兴儒学传播等方面 ,都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0.
警察制度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重要产物。研究近代中国警政史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与现实意义。就清末民初的西部诸落后地区而言,近代甘肃的警政建设在许多方面具有典型性。研究近代甘肃警政史,可为近代中国警察制度史的研究提供一些新的视角,有助于完善近现代中国警政史乃至近现代中国政治史的总体结构研究;同时,这也是认识近代甘肃历史社会的一条有效途径,对深入研究近代甘肃史、西北史均不无补益。目前这一重要的研究领域并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研究成果相当薄弱。本文试从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状况、深入研究的史料等方面对近代甘肃警政研究做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甘肃黄土高原有45个县、市、区,总面积约10.88万平方公里,总耕地3710万亩,农业人口1050万。这一地区生态失调,农业生产力低下,人民生活贫困,因水土流失每年下泄泥沙约5.8亿吨,给黄河下游造成严重威胁。无论从人口和面积所占的比重看,还是为使黄河变害为利的目标看,它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这个地区不治理好,就不能实现甘肃农业的现代化,并会影响全国的建设。为了改变这一地区的贫穷面貌,建国以来,当地人民付出了巨大的劳动;国家从财力、  相似文献   

12.
1919年10月,当时甘肃省地方政府根据中央政府指令派代表团入藏,对僧俗各界人士进行访问,使清末以来西藏地方政府与北京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得到改善。这次访问对增进国内各民族的团结,促进反帝斗争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就连企图霸占西藏的英帝国主义者也不得不承认“自是中国在拉萨的影响渐大”因此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是很有意义的。近代各帝国主义国家对西藏觊觎已久。十九世纪末期,英帝国主义者多次从印度出兵对我国西藏地区进行武装侵略与  相似文献   

13.
个体现代性是个体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态度或价值观念。为了解甘肃居民个体现代性状况,在此将人的现代性划分为七个方面特征,并利用实证调研数据计算出甘肃居民在每个特征上的平均分值。通过比较发现甘肃居民在时间观与计划性、平等与尊重、获取信息与表意需求方面有较强现代性,在其他特征方面存在不足。并对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进行了尝试性分析。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甘肃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现状与问题 ,提出甘肃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应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 ,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 ,集中力量 ,抓好工业 ,加速现代工业发展 ,以发展特色旅游经济为突破口 ,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加快高新技术和信息产业发展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15.
甘肃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讨论在西部大开发条件下 ,西部民族地区、尤其是甘肃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教育的发展对策问题。认为 ,甘肃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全省和全国的水平 ,应在分析现状和寻找差距的基础上 ,集中解决民族教育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选择更有效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6.
甘肃老困地区贫困的基本特征李树基甘肃老区和贫困地区(简称老困地区)共有30个县(市),按行政区划分布在庆阳、平凉、定西、天水、陇南、临夏、甘南7个地(州、市),农村总人口占全省的39.8%,总土地面积占全省的13.9%,其中耕地占全省的33.3%。1...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共同体结构下的民族交融指涉多元一体族群交往中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阐述和谐共生、命运与共、同舟共济的民族关系构型。以时空情境和价值图景现实表征的视角,审视民族交融和文化认同的归旨契合,不仅映射了中华民族利益一致的关系形态特质,而且投影了中华文化承认、归属与自觉的本源指征。以民族交融的时空情境管窥其内部次生多元一体的民族凝聚特点,河湟汉藏边缘地区多元族群在其文化交融态势中共演着区域空间中华文化认同的现实意指。从历时与共时并蓄的交融情境出发,聚焦次生多元空间场域中民族交融的何以可能;从多元与一体共演的文化构成出发,揆褚多元族群交融关系中的文化认同价值;从多元场域中民族交融的认同指向出发,诠释族群文化交融境遇下中华文化认同的历史语境与社会情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8.
第一,对于财政困难问题特别突出的民族县,本着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对支出情况重新算账,适当调整定额补贴基数,增加财政定补数额。第二,原定对民族地区的财政补助继续有效,并恢复对民族县定额补贴年递增10%的政策,以1992年  相似文献   

19.
西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史上的第一个鼎盛时期,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军事、文化,都发展到了此前所空前未有的程度。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当时西北边疆的甘肃地区,也得到了大规模的开发,成为甘肃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过去,史学界已有不少文章对甘肃这一时期的情况从不同侧面  相似文献   

20.
对清朝在甘肃的设治和经营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清朝在此主要实行土司制度,它是清政府处理边陲民族地区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朝的不断努力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