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应该从城乡二元结构、农民的增收与减负、稳定土地承包政策入手,既要注意国家财政的政策扶持,也要注意相关措施的配套,采取综合性措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业投入,扩大农民就业,使农民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相似文献   

2.
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应该从城乡二元结构、农民的增收与减负、稳定土地承包政策入手,既要注意国家财政的政策扶持,也要注意相关措施的配套,采取综合性措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业投入,扩大农民就业,使农民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相似文献   

3.
用资本原始积累审视我国三农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三农问题的严重性是和我国农民所承受的繁重的资本原始积累任务联系在一起的。我国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形式是:强制性低价收购农产品、强制性低价征用农民土地、强制性压低农民工工资和福利待遇。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就必须使广大农民逐步从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负中解脱出来。  相似文献   

4.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对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发展经济学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认为:只有当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已全部由工业部门吸收之后,农业部门的工资水平才能提高。我国当前“三农”问题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建国初期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制度化产生的阻滞作用。借鉴西方该理论对解决我国当前“三农”问题是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二元经济的剖析,深入阐述了"三农问题"形成及解决问题的相关路径.二元经济技术结构的存在,从一定意义上讲,严重地阻碍了农民、农村、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树立科学发展观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解决这一制度性难题,统筹城乡经济,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现行法律制度以个体行为为起点,以个体的权利义务为工具,最终以个体责任为依归,属于典型的个体行为主义范式构造。但中国的“三农”问题却具有鲜明的结构主义特征,对法律调整有着特殊的需求。因此,中国“三农”问题的破解需要法律构造遵循个体行为主义与整体结构主义相结合的逻辑思路。  相似文献   

8.
9.
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城市化的起点,城市化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过程,评价城市化的成效要放在二元结构的背景下来考虑.我国城市化迅速发展,需要建立适合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化发展的机制,使之既与城市化的一般规律相适应,又与中国农村、农民、农业发展相适应.城市化并非是让城市取代农村,并非让农民都变成城市居民,而是要让城市吸取农村的优势.城市化是城市发展与乡村再造的有机统一,城市化要与农业、农村、农民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财政与城乡二元结构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政的职能决定了财政与城乡利益关系的调整关系十分密切。城乡二元结构的演变是以城乡利益关系的调整为主,其中制度变迁是主线,现代化进程是辅线。改革所经历的各个重要阶段,也是城乡二元结构发生变化的重要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的演变分为五个阶段。  相似文献   

11.
发展问题,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哲学问题。作为世界观的科学发展观,必然影响人们改造世界实践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发展,而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前进的上升运动,因而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求经济社会向着全面、和谐、文明的方向发展;发展观是否科学,关键是看发展是遵循客观规律还是违背客观规律。实践证明,什么时候我们对发展规律的认识比较深刻,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实践比较符合客观规律,什么时候发展就比较顺利,发展的效果就比较好。反之,发展就会出现曲折,甚至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牢固树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才能最终实现宏伟目标。尤其“十一五”后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着重解决好继续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协调发展,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体系建设,加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和构筑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等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3.
发展观的价值研究中正义性问题日益突出,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主要体现为代际间的发展正义观。可持续发展观正义性已受到挑战与得到重新审视。科学发展观是对可持续发展观的价值突破与升华:时空耦合是科学发展观追求的理想状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终极理想,自由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以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实现了对传统发展思想的扬弃与超越,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因此,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深入探究科学发展观,有利于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全球生态问题的日益加剧,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如何在生态危机中重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为现代人提供平等、优雅、且有幸福感的栖息之地,确保人类生活质量全面提升,已成为我们亟需解决的难题和构建美丽中国迫切需要关注的焦点。实践证明,生态幸福的实现离不开社会主义制度,生态幸福观的提出为中国梦的实现增添了新的亮点。  相似文献   

16.
建设和谐大学文化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其理论基础,用科学发展现作为其指导思想,确立“以师生为本”的大学文化建设模式,建立起以和谐为主题的大学文化观,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着力推进大学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作为新时期的重大战略思想,对于正在进行的西部大开发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本文阐述了以科学发展观促进西部大开发健康发展的必要性;分析了目前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在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上存在的不健康因素;并给出了具体的相关建议及措施。  相似文献   

18.
科学革命论在阐述现代科学演进中作为主流思潮的同时,其意义在无限扩展中导致认识上的诸多困惑。本文批判了科学革命这一基础概念被滥用而陷入的困境,提出对科学革命论的质疑和淡化。以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对科学革命论予以修正,用科学发展论构建现代科学演进的概念图景。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说着眼于人,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人是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主体,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最宝贵的资源和核心动力,人的多层次需要的满足,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