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城市经济学(urban economic)是以城市这一独特的空间组织结构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科,与区域经济学(Regional Economics)、新经济地理学(newgeo graphyeconomic;)等学科同属于空间经济学(spatial economy),与这些学科关系极为密切。在对城市经济学的形成历程、理论渊源、研究对象和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最后对城市经济学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城镇贫困、失业、通货膨胀与区域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城镇中的贫困、失业和通货膨胀等问题存在着明显的空间特征。城镇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中西部一些经济发展不很理想的城市。由于收入分配不均程度较高,中西部城镇贫困问题更加严重。中国的失业问题存在明显的地域特点,这种地域差别并不完全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而有其更加复杂的社会经济结构背景。从90年代中期开始,中西部地区通货膨胀速度相对高于东部,其负面影响不能低估。本文作者指出要认真研究区域发展中的负面问题,重新考虑区域发展的衡量指标体系问题,研究相对落后地区城镇的社会经济结构变迁问题,特别是要科学地制定贫困城镇的划分标准,对贫困城镇加以援助  相似文献   

3.
文章首先梳理了韧性一词的起源和使用演变,及其在几个重要学科与研究领域中的概念内涵,包括心理学、生态学、灾害风险管理,以及城市与区域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对韧性的概念进行总体性重构,提出了城市社会空间韧性,即城市社会空间在受到内外突发冲击或是慢性扰动时表现出的社会和空间稳定性与适应性。基于各学科中韧性研究的启示,文章进一步构建了由前摄性的预测行动、后摄性的适应行动和习得性的更新行动构成的城市社会空间韧性三阶段结构模型,以期为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空间变化带来的挑战提供全局性的理论框架基础。  相似文献   

4.
区域经济学是探讨社会经济活动(生产力)在地域空间的运动规律的学科,具有应用性极强的特点,每一次重大的社会经济条件变革,都会引发区域经济理论的革新。自杜能提出农业区位论后,两个世纪内包括克鲁格曼、波特在内的许多著名学者就区域、空间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相关研究,不断丰富和完善着区域经济学。在当前网络经济革命背景下,社会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也就导致传统的区域理论出现了诸多不适应的地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 西部大开发勾画出我国未来发展的宏伟壮丽蓝图,这是新世纪中国发展计划的最重要的战略举措,其目的是要改变我国经济地理的空间分布和地域结构.成都是西部重要的特大城市,就其商业活力分析,它不仅在西部,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本地的企业和外地的大商场不断涌现,是成都的中心商务区重要的支撑.城市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一个城市的闪光点.成都的城市中心商务区不仅支持了成都商业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西部大开发和成都的发展,也给与了它巨大的机遇.但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它同时也将会面临激烈的竞争.如何把握优势,营造发展的环境,需要重点探讨的:一是成都的发展空间;二是成都城市地域结构的变化趋势,聚集和离散的动力学行为,将对市区的中央商务区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王家庭  季凯文 《城市》2009,(1):7-11
一、引言作为一种经济景观.城市是社会经济活动空间集聚的结果.是空间经济体系格局的最高表现.是一定地域中各种市场力量相互交织在一起并大规模集中的必然结果。因此.城市经济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其空间集聚性。集聚经济的存在,促使各种生产和生活活动在城市集聚.最终导致城市土地供不应求.城市土地价格上涨。为了继续获取集聚经济所带来的成本节约等效益.  相似文献   

7.
柳士双 《城市》2012,(3):32-36
空间是人类进行社会经济活动的场所,是社会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体现的是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属性,表现为一定地域空间中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组织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某种秩序与状态。从社会经济意义上说,空间的实质是指"空间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视频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宅”族人群的体育文化现状进行研究。分析造成“宅”族人群体育文化相对落后的原因,进而从其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机制入手.剖析发展“宅”族人群体育文化能够带来的社会效应和机遇。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宅”族人群体育文化发展的空间社会学因素有城市空间分畀与社会隔离:公共空间景观化、营利性与免费社会性活动场所减少;虚拟化的社会空间的出现和社会互动摆脱地域限制等。发展“宅”族体育文化的措施:缩小“宅”族人群的社会空间距离、缩小“宅”族人群的自然空间距离和缩小“宅”族人群的经济空间距离,并且在发展中能够带来一种针对“宅”族人群的社会体育从业人员。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乡村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的过程,还指社会、经济、科技、生产、生活。环境乃至管理机构和思想观念等种种因素向乡村地区逐步渗透的过程。在城市化发展的不同阶段,乡村城市化的特征及表现形式不同,在相同阶段,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大城市郊区作为中心城市的扩展空间,以及中心城市对其腹地产生集聚和扩散作用的过渡地带,其乡村城市化进程受到来自城市和乡村的双向促进,与一般农村的乡村城市化相比,其条件更加优越,并且在进一步推进乡村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途径选择上也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建筑学科教学体系的完善,建筑学科领域的城市史教学有待向专业化和开放性进一步深入,使其在多学科交叉的开放视野中让学生认识城市进程中的历史观。由于各个学科的广泛参与,城市史研究从对城市建设过程的描述性介绍,逐渐发展到关注物质建设背后的社会结构、观念、价值和城市社会的变迁,这一开放性的研究趋势将进一步拓宽城市史教学的视野。此外,城市史教学应该立足于建筑学科的特点,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使建筑领域的城市史教学进一步走向开放性和专业性。  相似文献   

11.
王晓玲 《城市》2014,(5):30-38
正一、引言城市群是城市化发展到较高阶段的空间形态和地域组织形式,一经形成,就为整个区域的经济活动提供了巨型发展平台,聚集优势凸显,会产生远大于城市规模效益的区域规模效益,成为国家的经济主导区和增长极,辐射和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由此,学者们断言,城市群是城市发展的主流和大趋势。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12.
李兆江 《城市》2010,(1):26-29
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城镇体系进入不断完善的时期。在不同发展阶段,天津城镇体系的地域空间结构、规模等级结构和职能类型结构均有所不同。其原因是受当时天津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调整、土地利用变化、城市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3.
付云鹏  马树才  宋琪 《城市》2014,(2):62-67
正一、引言及文献综述城市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日趋激烈的全球化竞争迫切要求我们建设起一批具有全球竞争能力的城市和城市群。因此探讨城市综合竞争力在当前形势下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城市所具有的由各种发展要素综合形成的整体实力的综合体现,是在社会状况、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14.
大都市区的概念及其我国城市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守红 《城市》2004,(2):6-9
一、国外大都市区的概念及其界定标准 大都市区是一个大的城市人口核心以及与其有着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具有一体化倾向的邻接地域的组合,它是国际上进行城市统计和研究的基本地域单元,是城市化发展到较高阶段时产生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15.
《城市》1989,(3)
城市设计本身是城市规划多学科发展的产物,它有着自然学科、社会学科、技术学科、应用学科的深刻内涵.城市设计主要是研究城市空间形态及其关系.以下就城市设计中的空间性、历史性、运动性、人文性谈些粗浅体会.城市设计的空间性城市设计的核心就是研究空间,或研究延续的、变化的空间,以及空间的关系.空间形态在流  相似文献   

16.
李丹  刘洋 《城市》2013,(11):61-64
作为未来城市化发展的主要载体,新城具有成为研究和实践城市问题模型的潜质,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城市体系,具有基本完整的城市系统。面对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时代,崭新的独立城市既可以尝试按照未来的社会经济结构布局出不同于以往的城市面貌,又能够从产业、空间、社会及生态等多方面对城市发展进行实践。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步,规划师必须认真思考未来我国的新城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改革的深入,很多社会功能向社区转移,社区地位凸显并成为城市社会的基石,肩负起更重要的时代责任。快速城镇化和经济社会的"双转型"是目前我国城市发展的两个基本背景,而文化是城市发展最突出的标志,研究城市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研究文化。伴随快速城镇化,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不同地域背景、文化属性的人群在城市中碰撞和摩擦。与此同时,对很多城市片面强调经济建设而忽视漠视城市文化  相似文献   

18.
"单位制"和"街区制"两种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的社会经济基础、 特点和运行机制存在巨大差异,构成我国城市空间生产转变的关键节点.笔者基于"城市空间生产"理论,从经济体制、 产业结构、 城乡结构和政策倾向多维度对比两种模式的社会经济基础,探寻其空间生产模式下的转变.研究主要结论为:一是经济体制的变革深刻引导着城市空间生产的经济社会基础的转变.二是城市空间生产主体种类多样化发展,引发空间利益博弈,城市职能转向复杂的商服职能,单位的分解和开放街区的形成,打造了城市"微交通"网络.三是资本的来源和运作方式更加多样;生产模式由单一走向复合,由政府主导走向"市场—政府"引导;工业化和城市化耦合更加紧密.  相似文献   

19.
空间集聚存在不同的尺度,城市区域作为当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区域空间组织是一种大尺度的集聚。经典集聚理论、模型以及相关扩展性实证研究为城市区域尺度集聚的形成提供了方向性的暗示。这种集聚在本质上是聚集力和分散力动态组合的一种空间结果,其中,分散力的增强对城市区域尺度集聚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区际运输成本的降低,核心区域-外围区域间共享的区际外部性逐渐增强;核心区域的拥挤效应进一步加强了经济活动向外围转移的倾向,最终促使部分经济活动突破地区边界,在地理邻近的地域之间形成更强的空间依赖,呈现出大尺度的经济集聚。城市区域尺度集聚的经济性为发展城市群、促进区域一体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但在实践中也遇到很多障碍,这对政府在打破行政割据、促进要素自由流动以及加强中心城市周边地区发展方面提出了要求。  相似文献   

20.
李武斌 《城市观察》2015,(3):78-86,99
空间是城市社会重要的生产要素,空间重构是转型期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转型期西安城市空间重构出现了郊区化、垂直化、景观化和贫困化四个明显的趋势,历史传统与旧工业布局、土地与户籍制度变革、经济增长模式、结构变动、城市规划与城市自组织构成了转型期西安城市空间重构的驱动机制。对于转型期西安城市空间重构的研究可以为西安建设可持续城市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