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炫耀性腐败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微观行为的角度来看,所谓炫耀性腐败就是公共部门或公职人员滥用公共权力、挥霍公共资源以满足炫耀性需求的行为.炫耀性腐败的行为特征呈现为炫耀性腐败行为的日常性、炫耀性以及灰色性.要从多个层面进行综合治理炫耀性腐败:加强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警惕炫耀性腐败认同感的蔓延;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建立以社会为中心的国家反腐败体系;强化人大预算监督和控制功能,健全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着力推进行政务公开,使政府运作规范化、透明化等.  相似文献   

2.
权力腐败行为的社会心理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力腐败”是一种出于私利而对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用。它是世界各国政治机体中普遍存在的毒瘤,直接威胁着全球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稳定。社会心理因素是导致权力腐败的直接内在原因,从心理的层面上透视腐败行为产生的原因,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治理各种权力腐败现象。中国社会中存在的腐败行为可分为集体腐败、群体腐败和个人腐败。权力腐败行为的社会心理,在最终作出腐败行为以及在整个社会上导致腐败现象严重恶化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催化作用。它通过心理互动、心理沟通,使各种消极的社会心态和腐朽思想不断滋生蔓延,从而形成一种共同的心理尺度和社会心理环境。因此,要把反腐败斗争落到实处,必须注意消除种种导致腐败行为最终发生的“腐败心理”。  相似文献   

3.
基于生发的场域视角,非典型腐败主要包括政治域的隐匿权威、法律域的立法腐败、经济域的信息腐败、社会域的语言腐败、学术域的学霸腐败和艺术域的权威腐败。本质是民主政体和市场体制不完善及相应制度规范缺失状态下权主为个体或集团利益实施的一种滥用公权、私权和共权侵占公共利益的行为,且具有隐蔽性、全域性、泛权性、阶段性、群体性、相生性、致损性等行为特征。非典型腐败的动力机制可解构为其生发运行的人性基础、内生力量、心理基础、社会条件、政治条件、经济条件和制度条件。从体制转轨角度看,大量存在于夹缝中的制度租金不但诱发了寻租行为,而且因以权力粗暴干预市场为特征削弱了治理寻租的正当性,也为非典型腐败的形成提供了条件。相对于权力治理,非典型腐败宜采用制度治理。以制度约束权力,建立对市场和个人权利的尊重,重塑社会治理结构;制度供给及时响应制度需求,消除制度租金,并坚持以市场化为制度供给的基本导向;强力反腐,制造“奥尔森震荡”以改变反腐制度的演进路径,推动反腐制度变迁退出低效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导致公务员走向腐败的侥幸心理、失衡心理、攀比心理等十大心理原因进行了简略考察,并提出了治理措施.这有助于对腐败者进行心理矫正和预防公务员腐败行为的进一步蔓延.  相似文献   

5.
一类不可忽视的腐败现象——准腐败现象透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也平 《理论界》2006,(11):98-100
本文对“准腐败”进行了定义和剖析,从准腐败的视角对腐败现象进行了揭露,阐释了准腐败的特征、危害、原因,以及打击准腐败所必须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导致公务员走向腐败的侥幸心理、失衡心理、攀比心理等十大心理原因进行了简略考察,并提出了治理措施。这有助于对腐败者进行心理矫正和预防公务员腐败行为的进一步蔓延。  相似文献   

7.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剧烈变革时期,由于存在体制性的缺陷,加上种种主观因素的影响,使腐败之风越刮越盛.而导致我国目前腐败问题十分严重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腐败的成本太低,腐败的机会太多,而反腐败的成本则偏高.  相似文献   

8.
腐败的程度是与行政规模的大小紧密联系的.腐败促使行政人员过快增加,而行政人员过快增加又迅速推进腐败.腐败状况的变化和行政规模的变化是同方向的,富有弹性是腐败的行政规模弹性的定律.基于这一定律,如行政规模缩小,则可使腐败迅速弱化.因此,严格控制或减少行政机构和行政人员,是反腐、防腐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9.
腐败的文化透视--理论假说及对中国问题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因素论和现代化因素论通常是国际学术界有关腐败发生学的两种主要理论假说.腐败的发生与特定的社会文化因素有关,在某些文化背景的社会中腐败现象显然比另一些文化背景的社会中更普遍.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腐败已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或"腐败的民俗学".中国在改革开放后腐败的发生是现代化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叠加结果,其中文化因素尤其不可忽视,既有一般性的腐败发生的文化诱因,也有特殊主义的"二元文化结构"的作用,其后果是形成了具有相当广泛性的"腐败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廉政文化的建设对于中国的反腐败的成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政治安全在国家安全范畴中具有优先性和特殊性。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治理转型与政治安全变迁紧密互动,其中重要的因素就是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历经在运动式治理中依靠群众力量反对腐败,在制度化治理中依靠法治方式反对腐败,在善治型治理中依靠一体推进反对腐败,保持了一以贯之建设清廉政治的行动自觉。新时代维护和塑造政治安全,应高度警惕党长期执政面临的风险挑战,特别是腐败这个党执政的最大风险。必须坚持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重要前提、以赢得人民信任为价值取向、以“三不”一体推进为实践逻辑、以做实党内监督为根本支撑,确保党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不断超越“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律。  相似文献   

11.
官员的腐败行为是多种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官员腐败心理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由部分质变再到心理结构总体质变的过程。官员的腐败心理主要有特权心理、贪婪心理、畸形攀比心理、侥幸心理、过度补偿心理、盲从心理和定势心理等。官员自身的人格缺陷、认知偏差、情感错位和意志薄弱等是其产生腐败心理的决定性因素。对官员的心理干预包括: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培养官员健全人格;建立心理评估机制,关注官员心理健康;调控需要结构,树立官员合理的需要观;开展心理培训和心理训练,提高官员心理素质;建立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完善社会支持系统等。  相似文献   

12.
《大庆社会科学》2007,(1):159-159
李抒望撰文谈到:当前,我国的集团性腐败、体制内腐败以及社会上的羡腐心态等,都成为“腐败文化”滋长蔓延的可怕信号。  相似文献   

13.
论教育腐败     
教育腐败现象是当前社会关注和学界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在概述教育腐败涵义的基础上,分析了教育腐败的主要类型和特点及教育腐败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并进而从教育与腐败的关系视角,提出了进一步研究教育腐败防范对策和惩治措施的构想.  相似文献   

14.
本来,腐败(本文专指“官员腐败”),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不过,就中国而言,处在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腐败自然成为突出问题。于是,有必要认真分析腐败的成因,以便弄清如何才能卓有成效地治理腐败。为了简便,本文仅分析官员的经济腐败。在此基础上,对于官员的政治腐败、生活  相似文献   

15.
腐败成因的经济理性与预期效用的论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相似文献   

16.
高等院校权力腐败现象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腐败是一项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近年来,高等院校的权力腐败现象已不容忽视,并呈现其独有的特点。如何就高校权力腐败行为产生的原因,找出相应的治理对策,从而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已成为当前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7.
18.
非正式制度制约腐败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学从新的理论视角对腐败进行了研究 ,并将腐败定义为公职人员 (和那些参与腐败交易的人 )在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自利动机驱使下 ,经过成本和收益计算后作出的一种合乎理性的选择。本文用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提出以制度均衡反腐败的观点 ,并着重对非正式制度与腐败的路径依赖及非正式制度反腐的特点等进行研究 ,最终得出结论 :在我们深厚的文化传统底蕴下 ,非正式制度凭借其与市场经济的相容性 ,将在反腐败的战略选择中占据重要地位 ,发挥其独特和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弥补制度缺陷,使腐败分子无机可乘;完善反腐败立法,弥补法律缺失;加强监督举措,特别是舆论监督,使腐败分子暴露于阳光之下;进一步加强反腐败研究,借鉴外国公务人员管理经验。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来,村干部"微权力"腐败呈高发态势,给农村各项事业与党的执政形象及执政基础带来巨大危害。村干部"微权力"腐败尽管类型各异、成因复杂,但其根本原因在于村干部"微权力"腐败治理机制的滞后或缺失。要破解我国村干部"微权力"腐败治理难题,必须建立健全农村村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农村基层法治机制、村干部权力监管机制和村干部保障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