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5.
6.
辛弃疾究竟是不是贪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弃疾的经济生活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他的经济是否清白,直接关系到对他的罢职原因的解释及其个人品格的评价.从南宋将帅的俸禄标准及经济生活状况、辛弃疾执政态度、金钱观念、实际生活几个方面进行梳理分析,结论是辛弃疾和贪污受贿没有关系,辛弃疾罢职是当时政治斗争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8.
ROBINTHOMPSON 《家庭科技》2007,(12):10-11
说到购物,世上有两种人.一种人走进任意一家零售店,5分钟之内就能拎着一套全身的行头,外带饰品走出来;另一种人在商场逛上一天,也找不出一件"正点"的衣服.如果购物也能成为一门课程,那许多人一定得报名学习.但购物的本领只能花点心思从尝试和错误中总结. 相似文献
9.
11.
民法上的善意与恶意新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海红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22(3):18-20
界定了民法上的善意与恶意概念并给予了经济学、社会学和伦理学视角的分析与解释 ,同时对与善意与恶意概念相关的过错、无过错概念进行了比较分析 ,最后对善意与恶意的认定提出了标准。 相似文献
12.
13.
中国的“贤妻良母”在日本被称之为“良妻贤母”。中日两国同在儒家思想的统治之下,日本文化起源于中国的不在少数。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中国的“贤妻良母”不但起源于日本,而且与日本的“良妻贤母”在前进的道路上又有截然相反的命运和结局。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 ,在关于基因是否有好坏之分的问题上 ,不能简单笼统地认为基因都有好坏之分或都无好坏之分。文章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提出 :从区分标准看 ,不便分 ;从社会效果看 ,不宜分 ;从作用机理看 ,不易分。 相似文献
15.
伦理学的基础是人性论。在我国历史上 ,孟子第一个系统地提出人性论的学说。“孟子道性善。”〔1〕(《滕文公上》)“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 ,水无有不下。”〔1〕(《告子上》)孟子的“性善说” ,主张人性是善的 ,是无有不善的 ,它影响了儒家主流两千多年。导人向善 ,其功甚伟 !但仔细分析其理论 ,又应把他的学说正名为“性有善有不善说”。一他说人体有六官 :口、目、耳、鼻、四肢、心。“口之于味也 ,目之于色也 ,耳之于声也 ,鼻之于臭也 ,四支之于安逸也 ,性也。”〔1〕(《尽心上》)心之官与上面的五官不同 ,“心之官则思… 相似文献
17.
我国目前正在起草行政程序法,虽然面临诸多的问题,但行政程序法的目标模式问题是最为重要的问题,不但体现立法者的价值取向,而且决定行政程序法的目的意义。现代行政程序法的目标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公正模式,二是效率模式。笔者认为,对于我们的行政程序法来说,当公正与效率发生矛盾时,应侧重选择公正模式,即作出公正优于效率的明确安排和选择。 相似文献
18.
19.